试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 一 与 多
发布时间:2015-10-06 15:46
论文摘要:在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中,“一”与“多”是客观存在的,它们表现在多个方面,相互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学科建设中,只有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二者的关系,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正确方向,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健康发展。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科建设;“一”与“多”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存在着“一”与“多”的关系问题,需要我们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一”,可以有多方面的解读,既表现在指导思想与价值取向的“一元指导”,也表现在学科建设的内容、目标、标准和评估指标等方面的整体性、统一性要求。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多”,既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中应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也表现在学科建设目标、办学特色、课程设置、办学形式等方面的多样化诉求。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一”
1.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这是由我国意识形态的根本特征决定的。指导思想一元是我们立党立国、治党治国的根本,是社会思想多样的灵魂和主心骨。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为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自由和解放指出了方向,提供了观察和处理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这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强大的思想武器,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才能产生出巨大的精神动力和物质动力,取得预期的效果;才能正确地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思想意识形态中的主流与支流,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不被假象所迷惑,使多样性的社会思潮有灵魂和主心骨。如果离开了这个根本,全党全国人民就会失去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荡,给党和民族造成巨大的灾难。
目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也受到严重挑战。反马克思主义力量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割裂、肢解马克思主义。其表现之一,就是割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一方面,他们只承认马克思主义是意识形态,是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不承认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否认马克思主义的学术价值,借此想把马克思主义驱逐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另一方面,他们在学术争鸣的口号下,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否定说成只是学术问题,不涉及政治。
因此,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探讨其科学体系建构和建设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地位,作为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中的重要内容,既有利于集中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特别是反映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理论研究,加强对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及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又有利于哲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在建设中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科学成果,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中的最基础的理论,强化马克思主义在各学科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诸如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史学、新闻学、文学等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提供强有力的科学理论指导,保证哲学社会科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其更好地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
其次,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本身来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保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于学科的建设具有特殊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是一个学科?对此曾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而不是学科。因为指导思想是一元的,而学科化则可能导致多元化而危及其指导地位。我们认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这是因为,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而否认其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把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绝对对立起来的必然结论。马克思主义的这两种特性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也是应该统一、能够统一的。把两者对立起来、割裂开来,用一个否定另一个,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性,也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去由于阶级斗争的扩大化和阶级性的标签化,使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都有了“不好的名声”,所以有的研究者极力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和阶级性。认为意识形态性和阶级性会降低学术性、科学性。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也正是其革命性。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是革命家,他们毕生的使命就是为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们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这恰恰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的。所以,理论越科学,就越符合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理论越彻底,就越容易被人民群众掌握。
因此,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或把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对立起来都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学科性是统一的。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学科性,强调的是其科学性,而不是其学派性。我们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性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区别,是要强化其指导地位,是要为其进一步发展服务的,决不是要将其科学性、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对立起来。考虑到中西方的不同,加强学科的理论建设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关键。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没有科学基础的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和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学科,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前者是从性质、内涵和基础上说的,后者是从作用、外延和学理上说的。但这两方面都从根本上强化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内涵。
2.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目的目标的“一”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要不断总结学科发展经验,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规律,努力建设研究对象明确、功能定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这就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直接目的目标,即:“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这一点,从“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的增设看得更清楚。最近,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8]15号)文件精神,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增设了“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这就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逐步形成研究对象明确、功能定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特别是为进一步强化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功能和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新的增长点。
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坚持整体化要求
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义和精神实质,通过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表现出来,或者说,只有从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角度出发,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要义。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表明,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发展上遭受的曲折,原因一般都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遭受了破坏。以往那种由学科设置造成的马克思主义的分散存在,是“肢解马克思主义”的不自觉的形式,并由此产生一种“泛马克思主义”观念。这种观念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学科与非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界限相对化(其结果必然是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的边缘化)。从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及其发展来说,马克思主义向各个学科的广泛渗透(不管这种渗透性是强还是弱)应该说是一种积极现象,它毕竟是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的扩大,既有利于各个具体学科的发展,也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这种学科渗透中从这些学科的发展中吸取营养。但是,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学科性的分散存在(即便它表现为一种全面性的分散存在),它与马克思主义的综合性、整体性存在不是一回事。而这种马克思主义的分散性和广泛渗透性存在,又往往成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存在的抵抗因素,因而也就成为我们在理论上和学科设置上提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要求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为我们从整体性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为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从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实际来看,仍然要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现行学科目录中事实上已作为单独建制的学科或领域(如马克思主义法学、马克思主义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等)的关系,二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主干研究领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在学科目录中已有自己位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二级学科的关系。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能将上述各个学科的全部内容都纳入其中,不能是上述几个组成部分的简单组合;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严整而完备”的科学体系和学科体系,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结构,应当是整体化的、内部各方面有机联系的、揭示事物本质的“规律群”体系。这是通常所说的那几个主要组成部分一般性“加起来”所做不到的。
4.学科建设的规范和标准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有其特殊性,因此,作为主管部门要加强战略规划、培养方案、教学体系、评估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出台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以形成各学科点都可遵循的学科建设基本规范与质量标准。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已有两年多了,各学科授权点在学科建设方面均取得了初步成绩,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目前,要尽快制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评估体系,为下一步的学科评估做好准备,并用以引导学科建设方向,监测学科建设现状,增强学科发展力度,保证学科建设质量。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多”
1.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必须形成多样特色
目前,我国共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位2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单位9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1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单位842个,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新气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过程中,从全国来说,应该有统一的指导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要求和标准,要有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应当鼓励各一级学科点和各博士点从本学科点实际出发,发扬传统,发挥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
各学科点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包括区域发展)的要求、本单位的学科基础和学者自身的研究状况来确定本学科的研究特色。各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具体情况不同,研究的视角、形成的研究特色自然也会有差异。但是既然是一个独立学科的研究特色,由其内涵的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关系所规定,它必然具有要求从事这一学科的研究者共同遵循的原则。脱离事物共性的个性,只能是其他的事物。因此,一个学科、专业的研究特色的确定,不能仅限于上述因素,还应充分考虑这一学科、专业属性的要求。不顾学科、专业属性的要求设置研究方向,这样的方向一多就会改变学科的属性。也不能像俗话说的“就汤下面”,仅根据本单位现有队伍的知识结构设置研究方向。如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设置了许多并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研究对象的方向,势必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毕业的学生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果真如此那是我们学科建设的悲哀。
2.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目标的“多”
从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上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适合于全体的受教育者,但就个体而言,每个人的先天秉赋、后天素养、家庭环境、文化知识和见识、能力、品德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希望获得与自身追求和特点相符的全面发展。因此,教育者落实教育的目标就必须带有多样性的趋向。因为人是依赖于多样化的社会而存在的,社会的急速发展使人的需求也在迅速的变化和发展,人必须适应社会的多样化的政治状态、经济状态、文化状态,以此确定各种不同的发展方向。具体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育目标来说,是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政治素质高、理论方向正确、具有比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和理论功底、并能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当代现实问题的”专门人才,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总体的教育目标,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总体要求。同时,在具体落实这一教育目标的过程中,还要根据每个被教育者个体的具体情况,以及社会发展的现实状态,因材施教,培养出既符合个体特点,又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3.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方法、形式及手段的多样
在现代教育手段上,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而是借助于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辅以高新科技的各类媒介进行多姿多彩的教育。这种开放的状态使学生不仅喜学、乐学,而且还会用最快捷的方式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掌握和处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过程中,要注意探讨科学、灵活、有效的教育方式,充分吸收和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最佳效果。
4.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课程体系和内容的多样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无论在教育改革实践,还是学术研究领域中,课程改革和课程研究都是重中之重。课程是一种文化的选择,也是一种文化的建构。在社会发展的多样化趋势下,每个学科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都在依据国家、民族及地域等特点进行调整。特别是教材的多样化问题,它反映的是课程内容的变化,无论在内容上,还是体例上都在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但是,马克思主义学科有其特殊性,在课程设置上要按照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内在逻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要求,提出统一的课程设置方案,以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质量和目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5]64号)附件2中,关于课程设置已有基本规定。同时,我们还要充分认识当今社会发展的多样化特点对课程设置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一些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最新成果的课程。鼓励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授权点在课程设置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在课程内容上,也应鼓励各学科授权点形成自己的特色。
另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各授权点在坚持学科建设正确方向及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在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培养模式甚至办学方式等方面应该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实践模式和办法,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中,“一”与“多”是客观存在,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的关系,坚持一元指导下的多样发展,促进学科建设整体推进的同时突出各学位点特色,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健康发展。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科建设;“一”与“多”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存在着“一”与“多”的关系问题,需要我们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一”,可以有多方面的解读,既表现在指导思想与价值取向的“一元指导”,也表现在学科建设的内容、目标、标准和评估指标等方面的整体性、统一性要求。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多”,既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中应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也表现在学科建设目标、办学特色、课程设置、办学形式等方面的多样化诉求。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一”
1.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这是由我国意识形态的根本特征决定的。指导思想一元是我们立党立国、治党治国的根本,是社会思想多样的灵魂和主心骨。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为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自由和解放指出了方向,提供了观察和处理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这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强大的思想武器,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才能产生出巨大的精神动力和物质动力,取得预期的效果;才能正确地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思想意识形态中的主流与支流,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不被假象所迷惑,使多样性的社会思潮有灵魂和主心骨。如果离开了这个根本,全党全国人民就会失去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荡,给党和民族造成巨大的灾难。
目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也受到严重挑战。反马克思主义力量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割裂、肢解马克思主义。其表现之一,就是割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一方面,他们只承认马克思主义是意识形态,是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不承认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否认马克思主义的学术价值,借此想把马克思主义驱逐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另一方面,他们在学术争鸣的口号下,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否定说成只是学术问题,不涉及政治。
因此,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探讨其科学体系建构和建设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地位,作为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中的重要内容,既有利于集中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特别是反映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理论研究,加强对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及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又有利于哲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在建设中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科学成果,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中的最基础的理论,强化马克思主义在各学科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诸如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史学、新闻学、文学等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提供强有力的科学理论指导,保证哲学社会科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其更好地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
其次,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本身来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保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于学科的建设具有特殊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是一个学科?对此曾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而不是学科。因为指导思想是一元的,而学科化则可能导致多元化而危及其指导地位。我们认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这是因为,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而否认其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把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绝对对立起来的必然结论。马克思主义的这两种特性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也是应该统一、能够统一的。把两者对立起来、割裂开来,用一个否定另一个,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性,也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去由于阶级斗争的扩大化和阶级性的标签化,使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都有了“不好的名声”,所以有的研究者极力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和阶级性。认为意识形态性和阶级性会降低学术性、科学性。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也正是其革命性。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是革命家,他们毕生的使命就是为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们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这恰恰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的。所以,理论越科学,就越符合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理论越彻底,就越容易被人民群众掌握。
因此,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或把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对立起来都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学科性是统一的。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学科性,强调的是其科学性,而不是其学派性。我们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性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区别,是要强化其指导地位,是要为其进一步发展服务的,决不是要将其科学性、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对立起来。考虑到中西方的不同,加强学科的理论建设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关键。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没有科学基础的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和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学科,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前者是从性质、内涵和基础上说的,后者是从作用、外延和学理上说的。但这两方面都从根本上强化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内涵。
2.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目的目标的“一”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要不断总结学科发展经验,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规律,努力建设研究对象明确、功能定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这就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直接目的目标,即:“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这一点,从“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的增设看得更清楚。最近,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8]15号)文件精神,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增设了“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这就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逐步形成研究对象明确、功能定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特别是为进一步强化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功能和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新的增长点。
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坚持整体化要求
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义和精神实质,通过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表现出来,或者说,只有从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角度出发,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要义。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表明,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发展上遭受的曲折,原因一般都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遭受了破坏。以往那种由学科设置造成的马克思主义的分散存在,是“肢解马克思主义”的不自觉的形式,并由此产生一种“泛马克思主义”观念。这种观念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学科与非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界限相对化(其结果必然是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的边缘化)。从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及其发展来说,马克思主义向各个学科的广泛渗透(不管这种渗透性是强还是弱)应该说是一种积极现象,它毕竟是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的扩大,既有利于各个具体学科的发展,也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这种学科渗透中从这些学科的发展中吸取营养。但是,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学科性的分散存在(即便它表现为一种全面性的分散存在),它与马克思主义的综合性、整体性存在不是一回事。而这种马克思主义的分散性和广泛渗透性存在,又往往成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存在的抵抗因素,因而也就成为我们在理论上和学科设置上提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要求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为我们从整体性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为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从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实际来看,仍然要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现行学科目录中事实上已作为单独建制的学科或领域(如马克思主义法学、马克思主义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等)的关系,二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主干研究领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在学科目录中已有自己位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二级学科的关系。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能将上述各个学科的全部内容都纳入其中,不能是上述几个组成部分的简单组合;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严整而完备”的科学体系和学科体系,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结构,应当是整体化的、内部各方面有机联系的、揭示事物本质的“规律群”体系。这是通常所说的那几个主要组成部分一般性“加起来”所做不到的。
4.学科建设的规范和标准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有其特殊性,因此,作为主管部门要加强战略规划、培养方案、教学体系、评估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出台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以形成各学科点都可遵循的学科建设基本规范与质量标准。
早在2006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就设立了“关于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研究”项目(“学位(2006)21号”),此项目的研究任务,就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暂行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的精神,结合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实际及发展趋势,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现状及其基本理论问题、研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各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等。这一项目的已有成果已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已有两年多了,各学科授权点在学科建设方面均取得了初步成绩,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目前,要尽快制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评估体系,为下一步的学科评估做好准备,并用以引导学科建设方向,监测学科建设现状,增强学科发展力度,保证学科建设质量。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多”
1.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必须形成多样特色
目前,我国共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位2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单位9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1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单位842个,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新气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过程中,从全国来说,应该有统一的指导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要求和标准,要有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应当鼓励各一级学科点和各博士点从本学科点实际出发,发扬传统,发挥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
各学科点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包括区域发展)的要求、本单位的学科基础和学者自身的研究状况来确定本学科的研究特色。各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具体情况不同,研究的视角、形成的研究特色自然也会有差异。但是既然是一个独立学科的研究特色,由其内涵的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关系所规定,它必然具有要求从事这一学科的研究者共同遵循的原则。脱离事物共性的个性,只能是其他的事物。因此,一个学科、专业的研究特色的确定,不能仅限于上述因素,还应充分考虑这一学科、专业属性的要求。不顾学科、专业属性的要求设置研究方向,这样的方向一多就会改变学科的属性。也不能像俗话说的“就汤下面”,仅根据本单位现有队伍的知识结构设置研究方向。如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设置了许多并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研究对象的方向,势必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毕业的学生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果真如此那是我们学科建设的悲哀。
2.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目标的“多”
从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上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适合于全体的受教育者,但就个体而言,每个人的先天秉赋、后天素养、家庭环境、文化知识和见识、能力、品德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希望获得与自身追求和特点相符的全面发展。因此,教育者落实教育的目标就必须带有多样性的趋向。因为人是依赖于多样化的社会而存在的,社会的急速发展使人的需求也在迅速的变化和发展,人必须适应社会的多样化的政治状态、经济状态、文化状态,以此确定各种不同的发展方向。具体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育目标来说,是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政治素质高、理论方向正确、具有比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和理论功底、并能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当代现实问题的”专门人才,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总体的教育目标,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总体要求。同时,在具体落实这一教育目标的过程中,还要根据每个被教育者个体的具体情况,以及社会发展的现实状态,因材施教,培养出既符合个体特点,又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3.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方法、形式及手段的多样
在现代教育手段上,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而是借助于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辅以高新科技的各类媒介进行多姿多彩的教育。这种开放的状态使学生不仅喜学、乐学,而且还会用最快捷的方式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掌握和处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过程中,要注意探讨科学、灵活、有效的教育方式,充分吸收和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最佳效果。
4.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课程体系和内容的多样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无论在教育改革实践,还是学术研究领域中,课程改革和课程研究都是重中之重。课程是一种文化的选择,也是一种文化的建构。在社会发展的多样化趋势下,每个学科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都在依据国家、民族及地域等特点进行调整。特别是教材的多样化问题,它反映的是课程内容的变化,无论在内容上,还是体例上都在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但是,马克思主义学科有其特殊性,在课程设置上要按照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内在逻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要求,提出统一的课程设置方案,以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质量和目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5]64号)附件2中,关于课程设置已有基本规定。同时,我们还要充分认识当今社会发展的多样化特点对课程设置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一些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最新成果的课程。鼓励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授权点在课程设置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在课程内容上,也应鼓励各学科授权点形成自己的特色。
另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各授权点在坚持学科建设正确方向及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在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培养模式甚至办学方式等方面应该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实践模式和办法,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中,“一”与“多”是客观存在,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的关系,坚持一元指导下的多样发展,促进学科建设整体推进的同时突出各学位点特色,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健康发展。
热门论文
- 试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 一 与 多
- 试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三个关系
-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学科意识
- 浅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马克思主义政党
- 试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
- 试论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试论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研究分析
-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学科意识
- 浅谈从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到建设马克思主义学
- 试论生态主义思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评析
- 浅谈马克思主义.俄国马克思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
- 浅谈马克思主义.俄国马克思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
-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与数据库建设
- 试析马克思个人背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