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高校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发布时间:2015-10-06 15:46
论文摘要:在近年的高校教学活动中,人们对高等教育的目标降低了层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价值观中的决定性作用认识不足,从而导致学生缺乏远大理想,缺乏使命感。要培养真正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为己任的合格人才,必须大力加强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他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论文关键词: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
任何教育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层次上来理解,第一层次,是为哪个阶级培养人的问题,培养出来的人是否为该阶级的利益服务,是否具有该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第二层次,是培养具有什么技能的人问题,即如何为该阶级服务的问题。高校教育中,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担当着第一层次的任务,专业课和人文素质课担当着第二层次的任务。
第一层次的任务最为根本,它统率着第二层次的任务。第二-层次的任务是为第一层次服务的。如果第一层次的任务没有明确,没有得到实现,即使培养出来的人具有高度的技能,仍然不能认为教育是成功的。从近年来的实践看,高校的培养目标中,强调第二层次的培养目标居多,强调第一层次的培养目标变少。具体表现为教学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有所放松,以专业技能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代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环境不理想的原因
客观地说,目前高校教学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环境很不理想。冈教、学、管三方面都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学生方面,普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不感兴趣
首先,从实用的立场出发:多数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自己毕业找工作、个人发展没有什么用处。因此,上课抱着应付差事的态度。老师在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在下面看小说的看小说,读英语的读英语,闭目养神的闭目养神,对授课内容充耳不闻。
其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学习根本不愿意投入必要的精力,考试时临时抱佛脚,突击看两天书,应付一下考试而已。平时不要说读一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书,即使自己的课本,也难得照面一次。
第三,更没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用来理解党的基本路线、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用来指导自己的人生目标,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教师方面,主客观都不能适应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新要求
首先,不敢理直气壮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教育教学中的核心地位,甘居配角。受学校教学大环境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已经很少还将自己摆在教书育人中的核心地位,而是甘愿给专业课教学充当配角,甚至在专业课教师面前缺少底气,表现为人格的低落,好像在学校中有占了专业课教师的便宜似的感觉。
其次,自己的理想信念没有解决好,随大流,自己也怀疑是否有必要大力加强。许多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都没有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当作自己终生追求的事业,而是仅仅当作一个普通的职业,谋生的手段。这样,就不能在教学中充满信心,充满激情,给学生以巨大的人格感染力和影响力。自己底气不足,何以说服学生?
第三,教学中淡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功能。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为无产阶级的经济基础服务的,是无产阶级解放自己的思想武器。回避这一点是不可能的,也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有些教师为了吸引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兴趣,淡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性。在教学过程中,加进了大量的奇闻轶事,以赚取学生廉价的笑声为目的,表面看来提高了课程的吸引力,但实际上却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庸俗化,低级化。反而在更深层次上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更是把自己居于一个跳梁小丑的角色,使得自己人格低下,也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失去了它的严肃性、科学性。
第四,知识结构落后,教学手段落后,理论与实际相脱离。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并没有及时适应这种新发展,在教学中不能及时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贯彻于教学实践当中,所举教学事例多为数十年前甚至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已经举过的,给学生以老古董的印象,当然谈不上好的教学效果了。
3.学校方面,管理理念、管理体制限制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
首先,不少学校还仍然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副课”,是位于英语和专业课之后,敬陪末座的点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无所谓专业建设,甚至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教师也不被认为是专业人才,造成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前途失去信心,时时担心分流下岗,许多教师不得不改行而从事“专业课”教学。
其次,认为学校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位是养闲人,只有“专业课”教师才是学校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是专业教师,没必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因此,一谈教学改革,减少课时,首先就拿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刀。一些不具备教学能力和教师资格的行政干部、学生工作干部为了评定职称,甚至为了赚取一点课时费而兼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给人以任何人都可以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觉,严重损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权威与地位,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
第三,在投人方面,则是能少尽量少。许多学校可以为专业建设、博士点建设、硕士点建设投入成百上千万的经费,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建设却投入很少。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无所谓专业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也无所谓学术水平的提高。上一学期课,组织学生搞一次社会调查的经费都没有,这样不理论脱离实际才是怪事。
第四,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成就感的严重打击。许多学校工科思维占统治地位,一切以工科的标准来考核,不考虑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工作特点,不考虑他们在教书育人中的特殊性质,而是一刀切地以科研经费量作为考核的主要标准,甚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所上的课在计算课时时打折。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为了完成工作考核,不得不疲于奔命,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提高教学效果上,同本文笔者就曾经一年上过800节课,而这还并不是教师中上课最多的。同样的,对学生的成绩考核也存在着片面强调标准化试题,忽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特殊性的现象。这种考核方式,只能逼着学生去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原理,以求考试得到一个高分。对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毫无帮助。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被削弱的后果,是年轻一代对共产主义理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的丧失,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地位的怀疑。对中国共产党数十年来为民族解放,国家繁荣富强所作出的贡献缺乏了解,对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缺乏了解。缺乏远大理想,更缺乏解放全人类的远大理想和使命感。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泛滥。浮躁、浮夸、做秀成风。也造成了学生学习动力缺乏,厌学、厌世,经不起人生的困难挫折。稍有不顺利,就容易走极端。近年来高校中频频发生的极端事例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造成这种现象最根本的原因,从认识根源上说,是没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完成教育目标方面的决定性作用。片面强调了学生的技能培养,忽视了高等教育最根本的目标,是培养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忠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各个学校大谈培养21世纪复合型人才的同时,却恰恰忽视了人才的最重要的素质,是要有远大的理想,要有以解放全人类,以全人类的幸福为己任的使命感。舍此而片面强调学生技能的培养,无疑是舍本而逐末,弃道而重器。
高教改革带来了教师、学校和学生关系的新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在旧的体制下,学校和教师是居于主动地位的教育者,是代表学校的所有者——国家,居高临下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加之中国传统文化的“师”的尊崇地位,学生对学校和老师有一种崇敬感。但在新体制下,学生有了一种错觉,即自己是掏钱上大学,我付费,你教学,是地位高于学校和教师的消费者,因此,特别反感对他们进行意识形态的说教。
我们高等教育最根本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就是首先必须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价值观。近年来高校理论课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讲价值观、人生观多,而讲世界观少。没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又怎能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呢?价值观、人生观的首要问题,是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人生观。
只有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武装起来的学生,才能树立伟大使命感,才会有远大的理想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百折不挠的献身精神。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早就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解放全人类,这一历史使命在今天仍然没有改变,仍然还应该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首要之义。真正树立起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树立起了解放全人类的伟大使命感,教书育人中的许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就不用担心学生没有远大理想,不刻苦学习,不能掌握专业知识,不能经受困难挫折。
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素质教育是完全一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高校教学中第一层次的教学内容,是其他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核心。第二层次的教学内容,是各门专业课和人文素质课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道德规范等专业和文化、人文、道德素质。这两个层次的教学任务,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居于三角形顶端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居于两个底脚的是专业课和人文素质课。素质教育之首要素质就是政治素质。素质教育首先要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指导下,学生才能真正成为高素质的人才。但遗憾的是现在高校里面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却十分片面,一说素质教育,就是想办法给学生多开一点所谓的人文素质课,热热闹闹的办几次文艺体育活动。有些学校人文素质课开课竟达百门,有些教师为了迎合这种需求,也绞尽脑汁开出了许多令人难以捉摸的新课。目前高校中,人文素质课不可谓不多,部分教师通过大量开设人文素质课,完成了教学任务,提高了个人收人。但其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的作用可是实在不敢恭维。因为要提高这些大量开设的人文素质课的教学效果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文学、文化、历史、音乐的欣赏、修养,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学生是不可能正确地欣赏文学、文化、历史、音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文素质课的指导思想,它起着保证人文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的作用。做不到这一点,人文素质课就只能充当学生完成学分的一个庸俗工具,它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难什么实际效果。
诚然,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教书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教书育人职责。但是,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育人中的核心地位,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在高校教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确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应该是高校教学的核心任务。高校中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发挥完成这一伟大使命的核心作用。
论文关键词: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
任何教育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层次上来理解,第一层次,是为哪个阶级培养人的问题,培养出来的人是否为该阶级的利益服务,是否具有该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第二层次,是培养具有什么技能的人问题,即如何为该阶级服务的问题。高校教育中,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担当着第一层次的任务,专业课和人文素质课担当着第二层次的任务。
第一层次的任务最为根本,它统率着第二层次的任务。第二-层次的任务是为第一层次服务的。如果第一层次的任务没有明确,没有得到实现,即使培养出来的人具有高度的技能,仍然不能认为教育是成功的。从近年来的实践看,高校的培养目标中,强调第二层次的培养目标居多,强调第一层次的培养目标变少。具体表现为教学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有所放松,以专业技能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代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环境不理想的原因
客观地说,目前高校教学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环境很不理想。冈教、学、管三方面都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学生方面,普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不感兴趣
首先,从实用的立场出发:多数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自己毕业找工作、个人发展没有什么用处。因此,上课抱着应付差事的态度。老师在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在下面看小说的看小说,读英语的读英语,闭目养神的闭目养神,对授课内容充耳不闻。
其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学习根本不愿意投入必要的精力,考试时临时抱佛脚,突击看两天书,应付一下考试而已。平时不要说读一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书,即使自己的课本,也难得照面一次。
第三,更没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用来理解党的基本路线、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用来指导自己的人生目标,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教师方面,主客观都不能适应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新要求
首先,不敢理直气壮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教育教学中的核心地位,甘居配角。受学校教学大环境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已经很少还将自己摆在教书育人中的核心地位,而是甘愿给专业课教学充当配角,甚至在专业课教师面前缺少底气,表现为人格的低落,好像在学校中有占了专业课教师的便宜似的感觉。
其次,自己的理想信念没有解决好,随大流,自己也怀疑是否有必要大力加强。许多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都没有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当作自己终生追求的事业,而是仅仅当作一个普通的职业,谋生的手段。这样,就不能在教学中充满信心,充满激情,给学生以巨大的人格感染力和影响力。自己底气不足,何以说服学生?
第三,教学中淡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功能。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为无产阶级的经济基础服务的,是无产阶级解放自己的思想武器。回避这一点是不可能的,也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有些教师为了吸引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兴趣,淡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性。在教学过程中,加进了大量的奇闻轶事,以赚取学生廉价的笑声为目的,表面看来提高了课程的吸引力,但实际上却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庸俗化,低级化。反而在更深层次上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更是把自己居于一个跳梁小丑的角色,使得自己人格低下,也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失去了它的严肃性、科学性。
第四,知识结构落后,教学手段落后,理论与实际相脱离。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并没有及时适应这种新发展,在教学中不能及时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贯彻于教学实践当中,所举教学事例多为数十年前甚至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已经举过的,给学生以老古董的印象,当然谈不上好的教学效果了。
3.学校方面,管理理念、管理体制限制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
首先,不少学校还仍然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副课”,是位于英语和专业课之后,敬陪末座的点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无所谓专业建设,甚至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教师也不被认为是专业人才,造成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前途失去信心,时时担心分流下岗,许多教师不得不改行而从事“专业课”教学。
其次,认为学校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位是养闲人,只有“专业课”教师才是学校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是专业教师,没必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因此,一谈教学改革,减少课时,首先就拿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刀。一些不具备教学能力和教师资格的行政干部、学生工作干部为了评定职称,甚至为了赚取一点课时费而兼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给人以任何人都可以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觉,严重损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权威与地位,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
第三,在投人方面,则是能少尽量少。许多学校可以为专业建设、博士点建设、硕士点建设投入成百上千万的经费,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建设却投入很少。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无所谓专业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也无所谓学术水平的提高。上一学期课,组织学生搞一次社会调查的经费都没有,这样不理论脱离实际才是怪事。
第四,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成就感的严重打击。许多学校工科思维占统治地位,一切以工科的标准来考核,不考虑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工作特点,不考虑他们在教书育人中的特殊性质,而是一刀切地以科研经费量作为考核的主要标准,甚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所上的课在计算课时时打折。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为了完成工作考核,不得不疲于奔命,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提高教学效果上,同本文笔者就曾经一年上过800节课,而这还并不是教师中上课最多的。同样的,对学生的成绩考核也存在着片面强调标准化试题,忽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特殊性的现象。这种考核方式,只能逼着学生去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原理,以求考试得到一个高分。对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毫无帮助。
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高校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被削弱的后果,是年轻一代对共产主义理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的丧失,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地位的怀疑。对中国共产党数十年来为民族解放,国家繁荣富强所作出的贡献缺乏了解,对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缺乏了解。缺乏远大理想,更缺乏解放全人类的远大理想和使命感。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泛滥。浮躁、浮夸、做秀成风。也造成了学生学习动力缺乏,厌学、厌世,经不起人生的困难挫折。稍有不顺利,就容易走极端。近年来高校中频频发生的极端事例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造成这种现象最根本的原因,从认识根源上说,是没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完成教育目标方面的决定性作用。片面强调了学生的技能培养,忽视了高等教育最根本的目标,是培养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忠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各个学校大谈培养21世纪复合型人才的同时,却恰恰忽视了人才的最重要的素质,是要有远大的理想,要有以解放全人类,以全人类的幸福为己任的使命感。舍此而片面强调学生技能的培养,无疑是舍本而逐末,弃道而重器。
高教改革带来了教师、学校和学生关系的新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在旧的体制下,学校和教师是居于主动地位的教育者,是代表学校的所有者——国家,居高临下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加之中国传统文化的“师”的尊崇地位,学生对学校和老师有一种崇敬感。但在新体制下,学生有了一种错觉,即自己是掏钱上大学,我付费,你教学,是地位高于学校和教师的消费者,因此,特别反感对他们进行意识形态的说教。
我们高等教育最根本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就是首先必须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价值观。近年来高校理论课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讲价值观、人生观多,而讲世界观少。没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又怎能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呢?价值观、人生观的首要问题,是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人生观。
只有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武装起来的学生,才能树立伟大使命感,才会有远大的理想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百折不挠的献身精神。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早就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解放全人类,这一历史使命在今天仍然没有改变,仍然还应该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首要之义。真正树立起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树立起了解放全人类的伟大使命感,教书育人中的许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就不用担心学生没有远大理想,不刻苦学习,不能掌握专业知识,不能经受困难挫折。
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素质教育是完全一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高校教学中第一层次的教学内容,是其他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核心。第二层次的教学内容,是各门专业课和人文素质课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道德规范等专业和文化、人文、道德素质。这两个层次的教学任务,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居于三角形顶端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居于两个底脚的是专业课和人文素质课。素质教育之首要素质就是政治素质。素质教育首先要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指导下,学生才能真正成为高素质的人才。但遗憾的是现在高校里面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却十分片面,一说素质教育,就是想办法给学生多开一点所谓的人文素质课,热热闹闹的办几次文艺体育活动。有些学校人文素质课开课竟达百门,有些教师为了迎合这种需求,也绞尽脑汁开出了许多令人难以捉摸的新课。目前高校中,人文素质课不可谓不多,部分教师通过大量开设人文素质课,完成了教学任务,提高了个人收人。但其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的作用可是实在不敢恭维。因为要提高这些大量开设的人文素质课的教学效果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文学、文化、历史、音乐的欣赏、修养,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学生是不可能正确地欣赏文学、文化、历史、音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文素质课的指导思想,它起着保证人文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的作用。做不到这一点,人文素质课就只能充当学生完成学分的一个庸俗工具,它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难什么实际效果。
诚然,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教书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教书育人职责。但是,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育人中的核心地位,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在高校教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确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应该是高校教学的核心任务。高校中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发挥完成这一伟大使命的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