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张力 关于 毛泽东

发布时间:2015-10-06 15:46
论文摘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也是一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品教材.然而.其对于理论与政策关系的把握有待改进。从课程的主题、任务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来看,《概论》应当突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政策层面内容的宣传是绝对必要的.但如果没有度的把握则有可能淡化理论教育的宗旨。
  论文关键词:《概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
  作为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之一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电国化的理论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凸显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征.因而具有权威性、创新性,确实是一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品教材。当前.对《概论》的使用才刚刚开始,编写者、使用者关于教材的解读.大都作了肯定性评价.而对其改进和完善的研究并不多见。其实.从该门课程的主题、任务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来看.《概论》也存在不足的方面.突出的问题是对理论和政策二者的张力把握不够到位。政策和措施层面的份量过重,淡化了本课程理论教学的要求.因而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重点显得不够突出。本文提出自己的肤浅见解.以期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一点启示.也为教材的完善提供一点参考。
  一、课程的主题要求把理论教学放在突出位置
  一门课程的主题决定其教学的重点。《概论》的主题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当集中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时期所形成的理论成果。而突出课程的主题必然要求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教学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系统阐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的理论观点、精神实质和贯穿其中的思想方法论。
  首先,突出课程的主题需要从理论上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渊源关系。中国共产党80多年奋斗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并先后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大理论成果。作为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作为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理论,并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虽然不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但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来源和基础理论。对于基础理论和创新理论的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几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必须从理论的视角给予揭示。两次历史飞跃的理论成果,同属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们的区别自然有其实践根据,那么它们的理论侧重又是什么?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同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共同的主题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那么它们为什么又能构成独立的理论体系?这些问题对于教育者而言也许并不困难.但对于大学生来说则未必容易。如果没有理论上的系统阐述.没有理论上的比较研究,是无法使大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几大理论成果的共性与特质的。
  其次.突出课程的主题需要从理论上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自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表征这一精髓时.其具体形式是不同的。毛泽东思想是通过强调“调查研究”来表征实事求是这一精髓的。毛泽东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只有从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才能为行动提供正确的向导。毛泽东关于调查研究的诸多论述.虽然包含有技术层面的要素,而更多的则是理论的发挥.其直接的依据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邓小平理论是通过强调“解放思想”来表征实事求是这一精髓的。邓小平说:坚持实事求是“首先是解放思想”。从理论上看,“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看.“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通过强调“与时俱进”来表征实事求是这一精髓的。因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根本所在。对于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特点,只有从理论上思考才能获得深刻的理解。科学发展是通过强调“求真务实”来表征实事求是这一精髓的它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国情和艰苦奋斗上求真务实,在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及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上求真务实.在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求真务实.在共产党执政规律和党的建设上求真务实.显示出了巨大的理论智慧。毛泽东思想中的“调查研究”、邓小平理论中的“解放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中的“求真务实”.都注重从理论上阐释问题。基于此,《概论》的教学必须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精髓的理论阐述。诚然.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条件而昭示其精髓的具体特点,但是.如果不从理论上对不同理论成果表征精髓的具体方式进行论证的话,是无法使学生获得正确理解的。

  最后,突出课程的主题需要从理论上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整体性特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就共性特征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理论基础、政治立场、奋斗目标、价值取向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因而对于中国社会主义进程的具体指导具有整体效应。毛泽东思想虽然形成于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下.但由于其精髓、立场、价值取向等的恒久性.因而具有当代意义,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就个性特征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大理论成果具体指向不同.解决的现实课题不同,因而理论内容的侧重也有所差别。不仅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与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之间在理论侧重上如此.即使是同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理论侧重上也是如此。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正因如此.我们必须从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整体性作深入的理论分析。
  我们强调《概论》把理论教学放到突出位置.是否会淡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求在理论上搞懂弄通.否则,联系实际就没有任何意义,也不能说明任何实际问题。《概论》教学中存在一种值得质疑的现象,即过多地讲授时事政策.似乎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殊不知,理论联系实际中的“实际”并不只是时事政策.而是作为总体的实际(实践),其实质是要求理论教学不脱离实际,或在理论指导下研究实际,而不是以时事政策的讲授代替理论的分析。事实上.当我们具体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时,我们不仅要论证其形成的实践依据.而且还要论证其对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意义。从认识论的视角看,这不仅可以说明理论的来源和动力.而且能说明理论的作用与发展。这种从整体上、从理论上把握实际的方法,应该说是最好的理论联系实际。
  二、课程的任务要求把理性理念作为教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包括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前者属于理性理念层面的成果,诸如思想、观点、体系等等,后者属于实践理念层面的成果.诸如计划、政策、措施等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据此.我们有理由说,理性理念应当作为《概论》教学的重点。
  《概论》教学必须突出理性理念,这是由理性理念和实践理念的本质差别决定的。理性理念和实践理性具有共性特征.它们都是对于实践的反映.也都能对实践产生指导作用。但二者在本质上又是有区别的。理性理念是关于对象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因而具有普遍性的品格.在它所适应的范围内发挥着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理性理念中的世界观、方法论内容,往往还具有超越时空的指导意义。实践理念即马克思所说的“观念地存在着’’的实践结果,它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之前建立起来的关于实践的观念模型或理想图景,具有中介性特点。相对于理性理念而言,实践理念如行动方案、计划、政策、措施等等是具体的,是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必经阶段;相对于实践活动而言,行动方案、计划、政策、措施等等,虽然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而不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感性的活动,但毕竟是根据理论的本质以及实践所面临的现实世界而形成的关于实践结果的具体图式。这就是说,实践理念居于理论的一般和实践的具体之间,是前者与后者由此达彼的桥梁和中介。实践理性之中介作用能否发挥及其发挥之大小,取决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因素,而且首先取决于它对理性理念把握的性质和程度。由此可见,《概论》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课程.应该把理性理念作为教学的重点。如果过多地介绍政策层面的内容,就可能混淆理性理念和实践理念的本质差别。


  《概论》教学必须突出理性理念,这又是由理性理念和实践理念的制约关系决定的。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运用有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根据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制定了不同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措施,即实践理念,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然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中,尤其是在党的幼年时期,实践理念方面曾经发生过一些错误。究其原因,既有对于中国具体实际缺乏正确了解的问题.也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缺乏准确把握的问题。教条主义和“左”倾错误(包括社会主义时期的教条主义和“左”的错误).首先在于背离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精髓。这也就是说.实践理念方面发生错误源于理性理念方面存在问题,即对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机械地、教条地运用。与此相反.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纲领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制定的一系列路线、纲领、方针、政策、措施等等,都是建立在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之上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精髓。正如邓小平所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显然.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理性理念制约着实践理念,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精神能否准确把握,关系到行动方案、计划、方针、政策、措施等的正确与否。据此,我们认为《概论》教学应该强调理性理念,这是大学生理解党的方针政策的前提条件。

  《概论》教学必须突出理性理念,这也是由理性理念和实践理念的层次关系决定的。理性理念与实践理念由于各自对于现实事物的概括程度和适应范围不同,因而在层次上显示出明显的差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概括.也是实践理念的思想升华.在层次上高于实践理念。尽管理性理念也有自己的适应范围,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但同实践理念相比较。具有更大的概括性和普适性。实践理念适应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因而具有相对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多层次的,既有理性理念方面的成果,也有实践理念方面的成果。基于理性理念与实践理念的层次差别,我们认为《概论》的重点应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而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所有成果。否则。把作为实践理念的方针、政策、措施等等作为教学重点,到头来只会淡化课程的主题和任务。
  其实,《概论》的主要编写者在《关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材编写的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明确地把正确处理理论与政策关系作为一个“问题”提了出来。并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主要是通过总结实践经验已经上升为理论的内容,同时会涉及到有关的政策问题,教材力求注意说明政策的适用范围和程度,而不是把政策当作理论去论证。应该说,这种关于如何处理理性理念和实践理念关系问题的意图是十分清楚的、也是十分正确的。但事实上《概论》教材不只是“涉及”政策,而是大量地介绍政策,甚至把政策作为理论系统论述。没有很好地体现主要编写者的意图。我们主张把理性理念作为《概论》教学的重点,并不忽视实践理性的重要性。问题的关键是在《概论》教材和教学中合理地把握实践理念的度,即在相关的理论内容中引人实践理念的内容,让学生在真正懂得理性理念的同时认知与之紧密相联的实践理念.并保持对于实践理念的自觉。况且,就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而言,《形势与政策》所传授的就是实践理念,如果在《概论》教学中有了理性理念的知识储备,《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就更能显示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课程的功能要求把学生理论素养纳入目标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双重功能:一是向学生“灌输”科学理论,二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就二者的相互关系来看.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这两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或者“手段”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或者“目的”没得到真正的体现。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贯彻“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的精神缺乏力度.因而学生理论素养的提高并不明显;由于学生理论素养的提高不明显,因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也不明显。两个问题之间存在因果制约关系.“手段”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导致“目的”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实现目的和手段的真正统一.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包括《概论》正确处理好理论与政策的关系.尤其是把理论的教学摆到特别重要的位置,把提高学生理论素养纳入教学的目标体系。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必须高度注重从理论上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在如何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问题上.学界已经形成了共识,即教材不应该把力量放在“是什么”的知识层面上.而应该把重点放在帮助大学生搞清楚“为什么”的理论层面上。《概论》这门课程.理论性很强,知识性也很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和特殊而重要的功能。处理二者的关系.重点应该放在理论的“灌输”上.通过教学.使大学生弄清楚为什么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什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对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极端重要性.从而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不能满足于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终身管用的东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至于方针、政策、措施等等,当然应该引导学生去关注.但只有在理论上搞清楚的条件下,才能使学生对方针政策正确理解和自觉执行。这是因为,一定的理论是一定时期方针政策的依据.如果对方针政策所赖以形成的理论基础都不清楚,那就有可能导致对方针政策的忽视或盲从。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必须高度注重从理论上引导大学生的行为方式。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来自于其理论的自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方式.提高大学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等等。都要求大学生首先在理论上有一个正确的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就必须正视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往往源于其思想上、理论上的不清醒。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定程度的政治化、政策化现象,又使得原本需要理论营养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感到空洞乏味,更谈不上在理论的指导下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大学生由于所修专业不同,或者由于本、专科层次的差别,在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方面的目标要求可以有所区别。《概论》作为公共必修课。在区别学历层次的同时应注重对大学生理论素养提出一般要求。着力帮助大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理论,进而引导大学生分清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规范行为方式。可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要求把提高学生理论素养纳入教学的目标体系,也要求《概论》正确处理理论与政策的关系。

上一篇:浅析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浅谈词汇习得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