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困境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5-10-06 15:46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不够重视、教师课堂教学热情不高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改革应从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质、突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价值、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改革等几个方面入手。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改革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继承了人类以往历史全部智慧的结晶,概括了一切科学发展结果,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具有区别于自然科学的鲜明的阶级性和高度的革命性。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但具有提高学生政治素质、思想觉悟的职能,而且还具有启迪思维,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和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主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意见》还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困境及原因
根据教育部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改革建设的新要求,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作为必修课,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为主题而设置的课程,着眼于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强调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学习与掌握。然而,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学效果与教学目的存在着较大差距。其中较为明显的问题就是高校大学生对马克思理论课的学习热情不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兴趣,没有学习内在动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态度不够积极,课堂上注意力不够集中,表现淡漠,这表明学生在课程中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大部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动机和目的,不是着眼于如何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只求最终考试能够过关,拿到必要的学分,或是为了提高学期总体成绩,以获取奖学金。总体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认识不正确
面对现代社会日益加剧的竞争,为了在未来的择业中处于有利地位,一些学生对专业学习特别重视,而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多数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社会历史的宏大叙事,与个人生活、就业无紧密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专业无关,与个人前途无关。因而,不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以至于在实际社会中丧失了辨别和抵御错误思想的能力,这些错误认识弱化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学习热情。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以理论教育为基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努力培养和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提供的虽然不是具体的知识,但它提供了观察思考问题的方法,帮助我们找到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我们决定如此这般生活的思想性依据。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被当代大学生接受的关键在于它的科学性,在于它是给人以智慧的真理,这一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到。
(二)多元价值对马克思主义主导价值的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发展生产力、进行经济建设已成为我们的主要任务,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正发生着巨大的裂变,正在走向多元化和复杂化。国外多元化文化思想的引进、介绍,一方面丰富了我国的文化思想,另一方面也对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产生较大的冲击。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能很好地回答当前时代提出的新问题,缺乏充分的说服力,以至面临被“边缘化”的境地。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更加明显,各种思想文化潮流相互激荡,相互冲撞,日趋激烈,各种“主义”“学说”纷繁众多。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变革中,多样化的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的不同特点,使得多种价值观并存。各种“主义”“学说”、多元价值观必然对青年产生影响。不少人对马克思主义信念产生动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处于非常被动、不利的地位。
(三)高校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1.理论教育价值定位不当。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当前“两课”在公共课中所占比例最大,但“两课”在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率方面的影响却不直接且效果也不明显。学生在学习中更愿将更多地时间放在热门学科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上,错误地认为只要学好外语、计算机等热门学科及专业知识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游刃有余,忽视了对自身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思考。另一方面,一些教师想通过短时间的教学就能够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忽视了理论教育的长期性和反复性。
2.理论教学具有明显的教条化。首先,理论脱离大学生实际。目前学生承受着来自学习、就业、经济、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许多社会问题在他们身上都有所反映。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普遍存在理论脱离学生思想实际、生活实际,缺乏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等问题。其次,理论教育脱离社会实际。教学内容陈旧,没有时代感;教学上照本宣科,死板生硬,不关心社会问题、不联系时事、不联系现实生活,对于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疑点、难点和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没有很好地从理论上做出证明和解释。
3.忽视学生主体性的激发。马克思理论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教得好,更重要的是学生学得好,要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你听我说,我说你做”是许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较多注重传授知识以及对现成知识的理解,而对于如何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和独立思考问题有所忽视,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强硬地灌输,不仅浪费学生的时间、精力和情感,还浪费理论教学资源。即使学生今后有机会接触马克思主义,在工作中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也会因为过去的不良影响而产生心理抗拒。
(一)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质,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当今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其他哲学、社会理论不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它是放之于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给人类指出了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方向,为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提供可能。马克思、恩格斯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给人类社会的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按照共产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社会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科学思想、文化的巨大进步,最后必然发展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理论以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类全部实践经验为依据,经过严密的论证,是真正的科学理论。在理论教学中必须着重突出这一点,采取多种有效手段,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使理论教育更有成效。
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和理论水平,为学生能够从理论上去认识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奠定比较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还内含着理想和信念,理想信念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命,明确并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灵魂。
(二)从多元价值观中突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价值
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科学性和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其主导地位是由国家根本大法予以确立和保证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对于帮助大学生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坚持正确的奋斗方向、树立正确价值观、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社会价值、扫清各种思想迷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位学者曾说:“马克思创造了一种研究方法,把洞察力和方法论结合起来,永久地改变了了解真实情况的方式、马克思的观点即使在进入下个世纪很长时期后,仍会是经济思想史的主要权威。”在多元价值观并存的21世纪,富于生机的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最科学的世界观,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能被赋予开拓和勇敢精神的大学生们接受并指导他们前进的理论。因此,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以此指导他们的选择与行动,在多元价值观中突显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在。
(三)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改革
1.丰富教学内容。现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中学与大学有些内容设置重复,教学内容陈旧,没有时代感,教师的教学内容远离社会实际和学生个人实际,导致学生对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为此,在课程设置与内容安排上除马克思主义原理课外,应丰富教学内容,如中国发展史、中国传统文化、科学发展观等内容,把不断出现的新理论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把原理同发展的理论融汇起来,形成新的教学内容体系。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了解学生最关心、最敏感的焦点问题,有的放矢,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迅速调整观念和视角,转变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变形式化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开展课堂理论教学时,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改变教师一张嘴、一本书、一堂课、一讲到底的单一死板的教学方式。变“注入式”为“学导式”,采取讨论式、对话式、讲座式等灵活的课堂教学形式,如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性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实践感。教学中既要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又要顺应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安排和人文精神等实践环境的运动变迁,开放性地与时俱进,使学生都进入研究探讨问题的“角色”,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3.更新教学手段。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已深入大学生活,使学生的思想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这必将给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带来深刻的变革。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积极推行多媒体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创作课件进行政治理论课教学,以非常具体的形象、直观的表现形式,来丰富理论课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增加理论教学感染力,提高对理论课学习的兴趣,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弥补传统授课方式的不足,增强教学效果。
4.改革考核形式。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善于把基本理论转化为指导学生观摩、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为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考核应改变传统的闭卷笔答的单一模式,实行闭卷与开卷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新型考核形式。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改革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继承了人类以往历史全部智慧的结晶,概括了一切科学发展结果,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具有区别于自然科学的鲜明的阶级性和高度的革命性。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但具有提高学生政治素质、思想觉悟的职能,而且还具有启迪思维,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和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主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意见》还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困境及原因
根据教育部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改革建设的新要求,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作为必修课,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为主题而设置的课程,着眼于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强调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学习与掌握。然而,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学效果与教学目的存在着较大差距。其中较为明显的问题就是高校大学生对马克思理论课的学习热情不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兴趣,没有学习内在动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态度不够积极,课堂上注意力不够集中,表现淡漠,这表明学生在课程中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大部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动机和目的,不是着眼于如何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只求最终考试能够过关,拿到必要的学分,或是为了提高学期总体成绩,以获取奖学金。总体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认识不正确
面对现代社会日益加剧的竞争,为了在未来的择业中处于有利地位,一些学生对专业学习特别重视,而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多数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社会历史的宏大叙事,与个人生活、就业无紧密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专业无关,与个人前途无关。因而,不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以至于在实际社会中丧失了辨别和抵御错误思想的能力,这些错误认识弱化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学习热情。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以理论教育为基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努力培养和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提供的虽然不是具体的知识,但它提供了观察思考问题的方法,帮助我们找到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我们决定如此这般生活的思想性依据。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被当代大学生接受的关键在于它的科学性,在于它是给人以智慧的真理,这一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到。
(二)多元价值对马克思主义主导价值的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发展生产力、进行经济建设已成为我们的主要任务,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正发生着巨大的裂变,正在走向多元化和复杂化。国外多元化文化思想的引进、介绍,一方面丰富了我国的文化思想,另一方面也对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产生较大的冲击。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能很好地回答当前时代提出的新问题,缺乏充分的说服力,以至面临被“边缘化”的境地。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更加明显,各种思想文化潮流相互激荡,相互冲撞,日趋激烈,各种“主义”“学说”纷繁众多。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变革中,多样化的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的不同特点,使得多种价值观并存。各种“主义”“学说”、多元价值观必然对青年产生影响。不少人对马克思主义信念产生动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处于非常被动、不利的地位。
(三)高校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1.理论教育价值定位不当。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当前“两课”在公共课中所占比例最大,但“两课”在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率方面的影响却不直接且效果也不明显。学生在学习中更愿将更多地时间放在热门学科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上,错误地认为只要学好外语、计算机等热门学科及专业知识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游刃有余,忽视了对自身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思考。另一方面,一些教师想通过短时间的教学就能够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忽视了理论教育的长期性和反复性。
2.理论教学具有明显的教条化。首先,理论脱离大学生实际。目前学生承受着来自学习、就业、经济、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许多社会问题在他们身上都有所反映。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普遍存在理论脱离学生思想实际、生活实际,缺乏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等问题。其次,理论教育脱离社会实际。教学内容陈旧,没有时代感;教学上照本宣科,死板生硬,不关心社会问题、不联系时事、不联系现实生活,对于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疑点、难点和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没有很好地从理论上做出证明和解释。
3.忽视学生主体性的激发。马克思理论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教得好,更重要的是学生学得好,要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你听我说,我说你做”是许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较多注重传授知识以及对现成知识的理解,而对于如何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和独立思考问题有所忽视,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强硬地灌输,不仅浪费学生的时间、精力和情感,还浪费理论教学资源。即使学生今后有机会接触马克思主义,在工作中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也会因为过去的不良影响而产生心理抗拒。
三、加强和改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策略
(一)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质,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当今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其他哲学、社会理论不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它是放之于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给人类指出了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方向,为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提供可能。马克思、恩格斯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给人类社会的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按照共产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社会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科学思想、文化的巨大进步,最后必然发展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理论以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类全部实践经验为依据,经过严密的论证,是真正的科学理论。在理论教学中必须着重突出这一点,采取多种有效手段,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使理论教育更有成效。
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和理论水平,为学生能够从理论上去认识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奠定比较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还内含着理想和信念,理想信念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命,明确并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灵魂。
(二)从多元价值观中突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价值
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科学性和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其主导地位是由国家根本大法予以确立和保证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对于帮助大学生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坚持正确的奋斗方向、树立正确价值观、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社会价值、扫清各种思想迷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位学者曾说:“马克思创造了一种研究方法,把洞察力和方法论结合起来,永久地改变了了解真实情况的方式、马克思的观点即使在进入下个世纪很长时期后,仍会是经济思想史的主要权威。”在多元价值观并存的21世纪,富于生机的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最科学的世界观,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能被赋予开拓和勇敢精神的大学生们接受并指导他们前进的理论。因此,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以此指导他们的选择与行动,在多元价值观中突显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在。
(三)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改革
1.丰富教学内容。现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中学与大学有些内容设置重复,教学内容陈旧,没有时代感,教师的教学内容远离社会实际和学生个人实际,导致学生对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为此,在课程设置与内容安排上除马克思主义原理课外,应丰富教学内容,如中国发展史、中国传统文化、科学发展观等内容,把不断出现的新理论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把原理同发展的理论融汇起来,形成新的教学内容体系。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了解学生最关心、最敏感的焦点问题,有的放矢,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迅速调整观念和视角,转变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变形式化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开展课堂理论教学时,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改变教师一张嘴、一本书、一堂课、一讲到底的单一死板的教学方式。变“注入式”为“学导式”,采取讨论式、对话式、讲座式等灵活的课堂教学形式,如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性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实践感。教学中既要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又要顺应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安排和人文精神等实践环境的运动变迁,开放性地与时俱进,使学生都进入研究探讨问题的“角色”,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3.更新教学手段。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已深入大学生活,使学生的思想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这必将给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带来深刻的变革。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积极推行多媒体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创作课件进行政治理论课教学,以非常具体的形象、直观的表现形式,来丰富理论课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增加理论教学感染力,提高对理论课学习的兴趣,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弥补传统授课方式的不足,增强教学效果。
4.改革考核形式。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善于把基本理论转化为指导学生观摩、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为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考核应改变传统的闭卷笔答的单一模式,实行闭卷与开卷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新型考核形式。
热门论文
-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困境及对策
- 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 关于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情况的调查与对策研
-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合理语境
-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现状及对策探究
- 浅谈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
- 试论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规律的思考
- 关于高职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论文
- 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及
- 关于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涵义的阐释
-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终结论”的理
- 浅析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困境根源新探
- 浅谈关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