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高等继续教育战略转型的思考的策略分析

发布时间:2015-10-13 09:06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步伐,普通高等教育经历了连续十多年的扩招后,加上近几年来江苏省部分职业技术院校免试注册入学制度的实施,社会成员中专科以上学历人群占有比例不断提高。现在许多从业人员都拥有了高等学历,使普通高校的成人学历教育的招生步入了困境,成人教育的内涵出现了极大的局限性。现行成人教育运行机制、管理体制及系统结构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重新构建继续教育体系,是我们面临的新的研究课题。
  一、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兴起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20世纪60年代,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率先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终身教育”理念在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推动下,已成为许多国家制定本国教育政策的指导思想。终身教育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一生中所经历的学习教育活动,是人们一生中所受的各级各类教育培养的总和。终身教育理念概括起来包含四个要点:一是要建立起能满足人们一生学习需求的教育体系;二是要为人们一生中不同阶段的学习建立起服务体系;三是要突出教育的全程性和公平性;四是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模式、更新教育观念,加强不同形式、不同阶段教育功能的整合。
  学习型组织与学习型社会理念的植入是我国继续教育大发展的重要背景。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与学习型组织战略决策的提出,为我国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1995年3月,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就建立与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必要条件做出明确规定,第一次从法律上规定了所有专业技术人员有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党的十六大把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了我国继续教育的快速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努力实现“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的目标要求。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明确提出了要建设学习型政党。继续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为推动我国社会进步和高等院校自身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作为发展任务提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提出了“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参与率达到50%”的目标。为已经完成一定层次的全日制学历教育的从业人员,提供学校后的非学历继续教育服务,是高等继续教育工作发展的大势所趋,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社会形态正处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转型期,职业更迭频繁。人们为了适应新的行业和新的岗位就必须进行职业技能的再学习,以便不断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获取在新的行业里发展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和价值取向。这样,学历教育客观上无法满足有职业针对性要求的人们对继续教育的需要,“职业技能培训”、“个人素质拓展”、“知识更新充电”等潜在的再学习需求就构成了当今社会庞大的非学历继续教育的需求市场。另外,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因而对教育的期望也就不仅仅局限于学历和求职,满足个人的爱好和情感需求,丰富闲暇生活的教育需求日益突显。因此,继续教育要以人为本,努力满足不同层次的群体对终身教育的需求,不断开拓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市场。
  二、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目标追求与性质特征
  建设人才资源强国,离不开高等继续教育。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任务,《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旗帜鲜明地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我们各项事业发展需要的各种知识、科技、资金、信息、体制、环境、政策等要素条件,只有通过人才才能发挥作用。要处理好人力资源与人才资源的关系,必须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基础,把人才资源开发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目标。对此,必然要求通过提高全民素质,夯实人才开发基础,形成人人竞相成才的局面,使人才概念不为少数精英所专有。要把巨大的人口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把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应该是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自觉追求的目标。
  我们所讲的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主要指对已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多种教育方式进行的旨在以“知识更新、技能提升、素质拓展”为目的的非学历高等教育。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当今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具备一般教育的特点,还具有其自身显著的特征。一是教育周期的终身性。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满足了科技日新月异形势下从业人员接受教育和培训的需求,它产生的最直接的功效就是对已经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连续不断地更新补充行业最新知识、技能以及前沿动态,优化人们的知识结构,提高工作的适应性,将学习与工作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学习转化为每个个体的终身行为。二是教育目标的发展性。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得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性目的越来越显现。科学发展观指出“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其指导下的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必然以人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需要作为教育实践的最根本的价值取向,突破其他教育形式单一目标的价值追求,实现对受教育者在不同阶段的能力、素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全方位的提升。三是教育实践的延续性。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具有很强的延续性要求,必然随着岗位的变动和社会的发展对个体的要求而不断地提供教育机会,而个体则相应地必须不断进行学习充电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教育内容上讲,要时刻与国际国内科技进步现实紧密联系,注重联系当前前沿的知识点,关注受教育主 体延续性的发展需求。四是教育对象的高层次性。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对象一般是已接受过高等教育或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拥有一线工作经验和经历。对于这样的群体,教育的起点要求高,学员对学习的要求也比较高。他们的学习目的不再是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是对当前国际国内专业方面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补充和更新学习。
 三、当前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的项目分类
  研究资料表明,目前我国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所开展的项目主要可分为四个大类,即专业业务培训、业余休闲培训、职业资格培训和非学历研究生教育。从这四种项目类型与用人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合作模式上来看,又可分为“接受委托型”和“寻求委托型”两种。“接受委托型”是指用人单位带着项目、带着生源、带着要求主动找上门来,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委托高校所开展的非学历教育专项培训活动;“寻求委托型”是指高校带着自己现有的或优势非学历教育培训项目,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主动服务上门,寻求培训教育服务工作。
  (一)专业业务培训教育
  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所出现最早的非学历教育类型,当时主要是服务服从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需要,对专业技术人员包括技术工人在内的职工技术教育,带有很大的被动性。发展到今天,这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往往是某个单位或部门为了提升员工的相关的业务专项素质而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活动。专业业务培训可以分为“补充性”和“转换型”两种教育情形,“补充性”教育是在现有业务门类上进行的业务培训教育,主要是补充从业人员在专业领域内的新知识新技能,对其原有知识范围和结构进行扩充完善以更好地适应岗位发展的要求。“转换型”教育是针对工作变动新岗位的要求而进行的培训教育活动,主要为新上岗的员工能更好更快地适应新岗位新环境的要求服务,客观结果是受训人员发展成为“一专多能”,更好地推动本部门本单位事业的发展。
  (二)业余休闲培训教育
  业余休闲培训教育主要是为了提升培训者的生活素养,增加闲暇生活的活动技能,全面丰富其精神生活的培训教育形式。随着社会物质层面问题的全面解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日益突显,业余休闲培训教育越来越成为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新潮流。声乐、器乐、舞蹈、美术、书法、旅游、摄影、烹饪、健美、武术等各种生活休闲类培训项目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有闲一族的欢迎,参加培训人员也不断从培训中体会到培训提升和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尤其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老年人来说,接受这种休闲娱乐培训,使其拥有了一种健康的养老生活方式,可以定义为是终身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比重的不断上升,这种教育形式对于减轻我国因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沉重负担,提高老年人的生存品质无疑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
  (三)职业资格培训教育
  我国劳动就业制度主要是通过劳动者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来体现。职业资格培训教育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战略措施,是贯彻《劳动法》、《职业教育法》的生动体现。大部分大学毕业后的从业人员,为了获得某种从业资格,实现工资、福利及职称、职务的晋升,主动寻找机会积极参加培训教育活动。这种培训实用性强、见效快,很受从业人员的欢迎,应该成为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的主攻目标之一。职业资格培训教育为构建职业导向和学科导向相结合的大学后继续教育模式提供了很好的途径。扬州大学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顺应形势的发展,加强与省、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合作,成立了自己的职业技能鉴定所,建立了培训和鉴定师资队伍,健全了培训鉴定的规章制度,实现了“自己培训自己鉴定”重大转变,大力地推动了职业资格培训教育工作的开展。目前已开展的培训鉴定项目有二十多项。
  (四)非学历研究生教育
  目前,非学历研究生教育应该是所开展的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最高层次。非学历研究生教育不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不具有学历和学籍,毕业时没有毕业证书,达到一定的考核要求发给学位证书,一般都是业余学习形式。当前高校所开展的非学历研究生教育通常有这样几种形式: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在职攻读专业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等。虽然与正规研究生教育比较起来有些“业余”,但是学位授予的要求并不“业余”,仍然是按照全日制相应专业的学位评审要求来组织教学与考核。就其教育内涵和功用来讲,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一样,同样具有高层次性,应该成为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最高追求。
  四、发展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原则
  (一)主动服务的原则
  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是“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科研创新、知识创新、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是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方式,但是人才培养始终是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最基本的方式。非学历继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最直接的途径和手段。非学历高等教育有其办学形式和合作方式灵活的特点,能很好地为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培养有针对性的人才,能为城乡居民专业技能的提高、知识的扩展、素养的提升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高校拥有优质教育资源,所以有能力也有条件做好继续教育服务工作。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是当前一项具有极大开拓空间和创新性的工作,只要积极研发本校资源优势的培训教育项目,精心组织、主动服务、送教上门,就一定能与服务对象之间构建起良好的合作关系。
  (二)市场运作的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服务社会的教育一定是有市场价值的教育。反之,没有市场价值的教育也无法服务社会,也是失败的教育。以往我们所说的教育失败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目标脱节。而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教育性质就决定了它的发展更要自觉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产业经济结构的升级调整、事业单位改制的逐步深入,社 会从业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需求和动力正在不断增强。因此,我们必须以重新择业和提高能力素质作为开拓非学历继续教育市场的首要任务,按照市场规律来运作和优化教育资源,建立起符合市场需求的非学历教育运作模式,加强市场开拓和培育,重视培训项目的宣传推广和市场营销,再也不能让高等教育资源“锁在深宫人未识”,要让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走出校门、走上市场、走进社会。
  五、繁荣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路径
  高校现有的非学历继续教育项目,普遍存在与市场需求脱节、机构设置不灵活、专业化运作力不强、办学管理渠道不畅等问题。就培训合作的模式而言,更多的是处于“寻求委托型”。要发展与繁荣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市场,高校必须树立起促进社会发展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着眼于社会、行业和人们的教育需求,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要以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地域优势定位继续教育发展方向,创造性地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在项目研发、课程设置、师资聘请、授课组织、教学服务等环节上,要时刻把市场需求作为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要积极开展培训市场的调研,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与交流。要对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现有和未来可获得的市场规模进行测量和预测,确定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方向;要对有继续教育培训需求的消费群体进行市场分类,梳理研发培训项目;要对消费者的需求、观念、偏好等进行分析,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提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社会效益。二是要建好三支队伍,即教育培训组织管理队伍、培训项目研发队伍、培训市场营销队伍,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教育培训组织管理队伍负责具体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培训项目研发队伍要紧扣社会发展的需要,依靠高校的学科优势和资源优势,具体研发优势培训项目;培训市场营销队伍负责向社会用人单位推介我们现有的和优势培训项目。三是要创建培训基地,完善硬软件设施建设。基地是培训教育工作的依托,是培训项目市场推介的基础。基地也分校内和校外两种,我们要根据培训市场的发展和用人单位需要,努力打造校内基地,积极开拓校外基地。四是要创立项目品牌,实现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的良性循环。在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任何行业和组织都无法将“品牌”二字置之度外。教育的品牌效应就是感召和吸引万千学子投奔于自己的怀抱。非学历继续教育实施品牌战略,就必须培育自己的培训特色、树立自己的项目品牌形象、形成自己的培训品牌文化,从而建立起自己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品牌效应,最终实现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从“寻求委托型”向“接受委托型”的根本转变。

上一篇:河北省日语高考试卷的发展策略分析

下一篇:三次函数在高考中的应用的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