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论我国工程领导力教育的必要性的策略探讨

发布时间:2015-10-13 09:06

 一、工程领导力教育的由来
  工程领导力是指为满足顾客和社会需要,形成创新的概念和设计,通过技术发明完成新产品、新程序、新材料、新模型、新软件、新系统的开发和生产的技术领导力。工程领导力教育作为一种理念,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1984年,美国工程院工程教育戈登奖的出资人伯纳德米·戈登在欧洲工程教育学会年会上指出,一个真正的工程师应该是一个资源团队的领导者,而成功的领导需要具备一系列特质——强势果断的指令,忠诚的合作态度,个人胜任能力、容忍度和督导能力等。
  明确提出工程领导力教育理念的是美国工程院(NAE)与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2004年共同发表的报告《2020的工程师:新世纪工程学发展的愿景》。该报告提出:“工程师必须理解领导力的原理,并且能够在个人的职业发展中不断地实践这些原理。”20世纪初,美国一些顶尖的理工类大学开始对于工程领导力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调研,并着手实施相关教育计划a麻省理工学院在其校友戈登(工程领导力教育的倡导者)的资助下,于2007年开始实施工程领导力项目(The Gordon—MIT Engineer—ing Leadership Program,Gordon—MIT ELP),简称Gordon计划。该计划是麻省理工学院有史以来投入最大的本科生课程改革计划,被称为最具雄心的工程领导力教育计划。美国其他理工类大学也相继实施了相应的计划,如密歇根大学的工程全球化领导力荣誉计划、宾夕法尼亚州大学的工程领导力开发辅修等。其他国家对这项计划暂时未给予普遍认可,只有少数国家的个别大学有类似的计划,如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未来领导者计划、英国拉夫堡大学的团队合作和领导力模块、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技术环境下的领导力计划等。
  工程领导力教育的普遍认可和积极开发即便在美国也仅限于最近五年。而其他绝大多数国家,除了上文所提及的屈指可数的相关计划,工程领导力教育目前还未进入到人们的视野。由于教育文化的差异,人们对这一概念还不适应。在我国,只有几位关注国外高等教育改革的学者,近几年从学术的角度介绍了这一概念。笔者认为,有必要结合中国国情对工程领导力教育在我国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深入探讨。
  二、工程领导力教育引入中国的必要性
  我国被公认为高等工程教育大国。截至2009年,我国90%以上的本科院校开设了工科本科专业,在本科教育中工科专业点数达29.8%,接受工程教育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占在校生总数的32%,工科专业的本科招生数占31.4%。然而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我国还不是工程教育强国。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提出的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四个更加重视”中,就包括“更加重视提高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据麦肯锡公司出版的麦肯锡季刊载文统计,中国现有的160万工程师中,大约只有16万适合在外企工作。该文还指出,我国工科大学毕业生只有10%可以达到跨国公司的用人标准,印度的这一数字是25%,而一些发达国家(如比利时)这一数字在75%以上。我国高等学校培养的工程人才虽然人数众多,但符合国际标准的人才却很少。
  张大良认为,虽然在具有国际水平的工程人才的标准方面,“各国有各国的特点和特殊情况”,但培养拥有“引领本国和世界工程科技未来发展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各国工程教育的共识”。这种共识清晰地体现在国际上制定的工程师质量鉴定和认证系统中。由英美主导的国际互认协议、协定,知名度最高的有六个,它们是:《华盛顿协议》,1989年成立,现有13个正式签约组织,4个候选成员;《悉尼协议》,2001年成立,现有8个正式签约组织;《都柏林协议》,2002年成立,现有4个正式签约组织;《APEC工程师协定》,1999年成立,现有13个成员组织;《工程师流动论坛协定》,2001年成立,现有15个成员组织;《技术师流动论坛协定》,2003年成立,现有6个成员组织。这六个国际协议、协定联合组建的“国际工程联盟”于2009年发布了第2版《毕业生要求和专业能力》,其中:第9项“个体和团队工作”、第10项“沟通”、第11项“项目管理与财务”与工程领导力有关。在《华盛顿协议》的发起者“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提出的21世纪工程师11项能力标准(ABET Cdteda 2000)中,“能在跨学科小组发挥作用”、“能有效地交流”、“能了解工程实施结果对全球和社会的影响”等内容体现了工程领导力的要求。有31个欧洲国家加入的欧洲工程师协会联盟(FEANI)提出的欧洲工程师12项能力标准,包括“能够在考虑管理、技术、财务和人事事务中体现领导力”。英国的工程专业能力标准对工程技术员、工程技术师、特许工程师制定了不同的专业能力标准,但对于工程技术师和特许工程师均提出了“技术和商业化管理”能力方面的具体要求,即“规划有效的项目实施”,“管理任务的计划、预算和组织,人员和资源”,“团队管理并开发员工的技能来满足不断变化的技术和管理需要”,“通过管理持续质量改进”。
  以上各国际互认协议、协定表明,工程领导力已成为国际化工程人才必备的专业能力。我国以往在培养工程类人才时,主要以培养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为目标,还未意识到工程领导力对于工程人才尤其是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重要性。在当今我国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有必要借鉴美国等国家在工程领导力教育上的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实施具有本国特色的工程领导力教育计划。
  三、工程领导力教育引入中国的可行性
(一)工程领导力的可学习性——理论前提
  不仅已有研究都默认大学生领导力的可教育性,而且有学者从学习的角度明确指出:“当今,关于领导力的可学习性已经达成了共识。”工程领导力是工程领导者的能力。心理学中的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动相联系。离开了具体活动,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最新研究表明,能力可以通过专 门训练得到很大的提高。
  已实施的工程领导力教育计划表明,将工程领导力分解为各项能力并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培养它们,可以使学生的领导力得到明显提高。麻省理工学院在实施“戈登-MIT工程领导力项目”时,将工程领导力分解为六个方面的能力:核心价值与品质能力,主要表现为创造和决断能力;感性认知能力,主要表现为对周围世界的感知;联系交往能力,主要表现为发展重要关系和人际网络的能力;规划愿景的能力;技术知识与关键推理的能力。为提高这些能力启动的实践活动如下表所示。
  其他领导力教育计划也通过研讨会、社交活动、国际访学、课程学习等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并通过心理测试、电子档案跟踪等形式检验学生领导力提升的趋势。
  (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引领下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制度保障
  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我国工程教育据此确立了改革发展的新战略重点:一是更加重视工程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二是更加重视与工业界的密切合作;三是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四是更加重视工程人才培养国际化。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是未来较长时期内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是促进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一项新的“质量工程”。“卓越计划”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卓越计划中的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既要参考国内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以符合中国国情,也要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标,参考国际上的相关认证标准,如美国、欧洲、英国的工程师质量鉴定和认证系统。这些国际标准涉及的工程师的领导力以及相关能力,是卓越计划需要重视的方面。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的林建教授分层次尝试研制了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通用标准。他认为,领导力是优秀工程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应予以充分重视。林建对工程领导力的能力按培养学历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即本科层次应初步具备管理能力和交流能力,硕士层次需“具备一定的领导意识”,博士层次将“良好的领导意识”提高到“较强的领导能力”。卓越计划为工程领导力教育引入中国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平台,至少在培养优秀工程师和高层次的工程师方面,工程领导力已成为工程教育界公认的必备能力。
  (三)领导力教育是社会赋予大学的永恒职责——历史使命
  华东师范大学庞欲飞博士在《高校在领导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探析——基于历史的研究》一文中指出,高校自产生以来一直在有意无意地介入领导教育,而且这种介入并未因独立的领导教育机构的产生而式微。这说明,高校本身的结构或性质天然适合这一职责。虽然这可能不是高校自身的初衷,但高校“从事”领导教育的历史已有几百年,有着丰富的领导教育资源准备和经验积累。面向在校大学生的领导教育是当前高校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正是因为领导教育是美国大学与生俱来的特质,美国才能在工程领导力教育上先行一步,并最先意识到领导力在工程本科教育中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为培养未来工程领军人才做了准备。我国的领导力教育虽然没有西方国家那样深厚的历史积淀,但许多高校已开始重视领导人才的培养,因为决策者们已经意识到,作为“高级人才的摇篮”-的大学,应培养适应社会变革与发展的人才,而21世纪的高级人才,无论其专业如何、职业怎样,都必须具备这样的素质,即当社会急剧变革、国际交流扩大、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等挑战与机遇降临时,能够从宏观和大局出发分析问题;在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时,能够从容地跳出个人的狭隘层面,用整体、均衡的思路来应对问题;在关心自我需求的同时,也对自己与他人乃至世界的关系给予更多的重视,并试图在不断的沟通中寻求一种更加平等、更加坦诚也更有效率的解决方案。高级人才无论是否身处领导者的位置,都应该或多或少地具备某些领导力。因此,高校必然被视为“领导者的摇篮”,高校也应当担负起这一艰巨而无法推卸的使命。

上一篇: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及综合评价模式的

下一篇:普通高校学生安全事件预防预警的模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