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德勒的人格理论看“亚宁厌学事件”
1911年,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中分离出来,成为第一个与弗洛伊德决裂的人。阿德勒与弗洛伊德的友谊断绝后,另起炉灶,成立了自己的学派,并为他的心理学取名为“个体心理学”。相较于弗洛伊德,阿德勒更关注人的成长和社会教育。在实践方面,阿德勒建立了大量的儿童指导中心,帮助儿童和青少年治疗心理疾病;在理论方面,他对刻板的弗洛伊德的理论的另类解释似乎更能受到广泛认可。
一、阿德勒“人格理论”的基本观点
阿德勒的人格理论总的假设是:人是有责任心、创造力、统一的、社会的人,其行为是有目的的并指向目标的。他也承认遗传和环境人的行为有很强的作用,但他认为人所自我设置的目标是能够说明个体行为存在的最大差异。个体的生活方式可以反映他独特的思维、感受和行为。人若过于自卑或社会兴趣减少,那么他的生活方式可能就会出现问题,甚至导致个体功能发挥失调。他的理论中,最主要的观点有以下几点:
1.各种行为的动机就是驱使人由不利到有利,由自卑到完美。
2.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指向目标的。
3.人格是按照统一的、自我一致的方式构建的。
4.行为发生于社会情景,因而具有社会意义。
5.行为的评价是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的。
6.个体行为要根据特殊率才能得到最好的理解。
阿德勒最大的理论贡献是对儿童问题行为的深刻理解。根据阿德勒的理论,我们可以探寻到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根源,并能获得有效的治疗方案。
二、阿德勒人格理论视角下的“亚宁厌学事件”
如今的中学乃至大学已经进入“90后”时代。他们眼界宽广,个性鲜明。但因为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自私、任性、叛逆又成为他们大多数人的诟病。特殊的成长环境使得不少孩子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亚宁”就是我们常见的“问题孩子”之一。
亚宁今年十六岁,是独身子女。父亲开公司,母亲在一家事业单位上班,家庭经济状况非常好。亚宁初中时学习成绩是不错的,但是考高中时,分数离重点分数线还是差了一截,父母通过找关系,花钱给亚宁在这所重点高中办了借读。但是,上学没几天,亚宁就直叫头疼,并吵着让父母替她请假。母亲替女儿请假在家修养了两天。两天后,亚宁上学了,但是放学回家又叫头疼,并表示还要请假。父母以为孩子头部真有问题,就再次请假带亚宁去医院检查。跑了好几家医院都没检查出问题,亚宁在家也从没有说过头疼,并且精神状态特别好,根本就不像身体上有问题的样子。在家呆了几天后,父母又将亚宁送到了学校。但是,只要到学校,亚宁就吵着说头疼,甚至说进了学校门就头疼,并表现的很痛苦,回家也老是缠着母亲帮她请假。为了让亚宁能正常在学校学习,班主任做了大量工作,但是要治好她的病,似乎只能给她批假,因为只要呆在家里,亚宁就什么病都没有了。高一的第一学期,亚宁就这样不停的请假。学校方面认为亚宁已经不适合继续学业了,劝其父母帮亚宁办休学或退学,这让亚宁的父母感到非常头痛,他们在考虑是不是要带亚宁去看心理医生。
对于独生子女来说,受到父母的娇惯是很普遍和正常的。但是物质上的满足永远无法弥补精神上的空虚。就如亚宁,她在家里是受宠爱的,但是父母工作的忙碌,却让她感觉到孤独。从初中升入高中,在新的学校她似乎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在初中时,学习相对轻松,成绩还可以,老师也都很关注和照顾她,而且尽管有些内向,但是还是有谈的来的同学的。但是,一进入高中,情况大不一样了。因为是重点中学,同学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再加上课业繁重,像亚宁这样成绩一般的借读生,在班里只能充当默默无闻一族。亚宁开始感觉自己在学校找不到“位置”。她开始远离同学,躲避老师。她觉得只要头疼回家,父母就会把她当病号,特别关照,怜爱有加。
根据阿德勒的理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有目的的,都是指向某个目标的。所以,亚宁的头疼实际上是对学校的恐惧,也是一个想获得周围人关注的借口。在面临新的挑战时,通过生病的借口使自己的退缩行为合理化。亚宁是抓住了父母的弱点,操纵了父母。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派认为,如果父母期望太少,过分溺爱,或者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儿童形成自信的可能性就会减少。在亚宁面前,父母的不断屈服,是导致她不能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原因。亚宁的“装病”最起码是要达到这样几个目的:首先可以不用上课,不能上课成绩不好,也自然就不能怪她了;其次,生病在家,父母当然要更加关心和照顾她,被捧在手心里的感觉当然好;最后,只要说头疼,叫父母请假他们就要照办,那么支配他人的权力欲望又得到了满足。
相对于别的学生而言,亚宁现在成为了学校的“问题学生”。阿德勒在问题学生及其教育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阿德勒认为,问题儿童表现在其生活方式不能适应社会,缺乏社会兴趣上,产生问题的本质在于三个方面:一是问题儿童身上都隐藏着自卑情结;二是虽然问题儿童的各种活动和态度都显现出他们是在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努力争取优越,但和别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所追求的方向错误;三是问题儿童都倾向于或多或少地与社会隔离。如案例中的亚宁,在学校受到忽视,使她产生了自卑情结,她希望去控制别人对她的关注,于是通过“装病”来达到受周围人关注的目的。
阿德勒认为:一个孩子在家庭中的生活风格是在四、五岁左右固定下来的。而且问题儿童“问题”的本质之一在于或多或少地与社会隔离,那么教育便不能直接的改变儿童的生活风格,也不能采取批评或惩罚的方式,而应尽力塑造、教育和发展儿童的社会兴趣;不应以强制、审查为原则,而应本着理解和解决儿童个性问题的观点。一般来说,问题儿童生活风格上的错误,在上学以后就会逐渐暴露出来,所以,在学校,教师应当更加从心理上去关注这类学生,经常和这些孩子接触,给他们派一些可以完成的班级任务,帮助他们学会关心别人,培养他们与他人相处的兴趣。作为家长,不能无限制的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也就是说,要防止被孩子“操纵”,否则即使教师愿意付出更多的精力帮助学生培养社会兴趣的话,家长过分的
溺爱也会使学校的努力付诸东流。
阿德勒的许多理论能够帮助我们研究我国当代所特有的独生子女问题以及问题儿童问题。比方说问题儿童的本质在于不能适应社会;家庭教育对问题儿童的影响;明确三类容易成为问题儿童的儿童;深刻剖析问题儿童的性格特征;如何对问题儿童进行教育。
当然,阿德勒的研究是针对西方人进行的,他的有些理论似乎也不太适合当前我国的国情。比如说,阿德勒强调的排行问题对问题儿童的影响,在目前我国独身子女居多的情况下是缺乏实际意义的。但阿德勒理论为了解儿童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和情绪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他所提供的治疗方法也被证实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汪新建.一种特定的生活风格——阿德勒关于神经症的解释和治疗[J].医学与哲学,2001(1).
[2]阿·阿德勒.生活的科学[M].苏克,周晓琪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3][美]Jerry .人格心理学[M].陈会昌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4][美]普劳特,布朗著.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治疗:针对学校、家庭和心理咨询机构的理论及应用指南[M].林丹华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5]许燕编著.人格——绚丽人生的画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