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高校旅游专业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发展的前景分析

发布时间:2015-11-11 09:25

摘要:应用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是目前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必然方向。本文分析了应用型国际化旅游人才的基本特征,并围绕基本特征,提出了培养模式构建的系列建议。
  关键词:高校旅游专业;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9-0008-03
  应用型人才是指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层次人才;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则是两者的结合,是指既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又具备较高国际素质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
  一、应用型国际化旅游人才的基本特征
  根据对应用型国际化人才的定义,这类人才应具备以下两个基本特征:
  1. 应用性
  旅游业发展初期,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表现为较强的应用性,这是由旅游行业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主要处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过程是为人提供服务的过程,处于实际操作一线环节。和发现、研究客观规律的学术型人才不同,应用型人才的活动侧重于实际操作和具体运作,表现出较强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其人才培养应更注重应用性。旅游人才的应用性主要表现为技能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特别突出对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相对来说,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更高的要求,如对学术型人才培养中特别重视的学位论文,一般就不会有过高的要求。
  2. 国际性
  旅游人才的国际性特征与旅游产业的发展相适应。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国旅游业发展迅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之一。目前,我国已跃居全球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消费国。旅游业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对旅游人才的国际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旅游人才的国际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知识素质方面,具备广而专的知识结构;“广”是指具有广博的知识面,掌握了多学科基础知识;除熟练掌握本土知识外,还能深入了解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知识、生活方式和社会价值观;“专”是指具有精深扎实的国际旅游专业知识,熟悉各项国际旅游业务;其次,在能力素质方面,表现为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国际交往能力是指协调国际旅游活动与交往中的各种关系的能力。国际交往能力的基础是良好的国际语言的能力,必要条件是对多元文化有较高的忍耐度,理解并尊重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习俗,这样才能更好地和旅游者进行沟通交流。同时,国际化旅游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以适应复杂的国际环境,能在复杂的环境中正常开展工作;最后,在思想素质方面,具有敏锐的政治触觉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国际旅游受国家之间政治关系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国际化旅游人才必须具备敏锐的政治触觉,能迅速把握国际政治形势对旅游业的影响,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与此同时,在经营活动中他们代表的是国家、民族形象,必须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国家形象和民族尊严。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培养方案、培养规格、学制及教学过程等诸要素的组合。通过对应用型国际化旅游人才的基本特征分析得出结论,这种类型人才的培养应该是既注重应用性又注重国际性,两者缺一不可。以此入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围绕应用性、国际性,进行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实践环节设计、师资培养、教材建设等因素的优化组合。
  1.“大专业、多方向、国际化”的专业模式
  “大专业”是指设置旅游管理大专业,“多方向”是指根据旅游行业需求,划分数个人才培养专业方向,“国际化”是指在了解国际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在人才培养方向中设置国际化专业方向。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学院在设置旅游管理这个大专业的基础上,在大二阶段针对学生个人兴趣和特长,进行专业方向的选择,如旅行社方向、酒店方向、国际导游方向、国际酒店方向、国际会展方向、烹饪方向、职教师资方向等不同专业方向,充分满足了学生的个体个性发展需求,使学生有更多的就业去向选择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宽基础、活板块、国际化”的课程设置
  确定了“大专业、多方向、国际化”的专业模式,必须进行相应的专业课程设置——“宽基础、活板块、国际化”的课程设置。“宽基础”指在大学低年级阶段设置多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旨在为学生打下宽厚的专业知识基础;“活板块”指在大学高年级阶段,根据不同专业方向设置相应的课程板块,旨在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根据专业方向,选择不同的课程板块。以我院为例,低年级阶段将英语语言学设为主干学科,旅游专业英语、高级旅游英语、旅游英语口语、旅游英语视听、导游口译技巧等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设置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管理学、旅游市场营销学等专业基础课;高年级阶段,学生选择国际导游、国际酒店专业方向后,在课程板块中设置西方文化、国际旅游概论、世界遗产概论、跨文化交流、中西旅游文化比较、世界美食、中西饮食文化比较、国际著名旅行社概况、世界酒店概况等国际化知识课程。
  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只注重理论教学,学生将严重缺乏“应用性”;只注重实践教学,学生则缺乏职业发展前景。我院正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一直以来两者并重、齐头并进。专科层面的理论教学体现“必需、够用”,本科层面的理论教学突出“扎实、全面”,硕士层面的理论教学突出“创新、发展”。实践教学则充分体现“应用性”原则,使实践教学环节以各种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如通过校内实践实训课程、课余见习、课余实习和短时期顶岗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实现“零距离”就业。校内实训场所设备完善,在文科实训中心设置了模拟中餐厅、西餐厅、酒吧、前台、客房、三维立体实景模拟导游室以及形体训练室等实训场地,供日常实践教学;本地实践教学基地前湖迎宾馆、力高皇冠国际酒店等均为省内四星级以上著名酒店,主要供课余见习、实习及短时期顶岗实习;省外的实践教学基地20余个,其中不乏上海、深圳等地的国际性酒店集团,甚至包括一些国外酒店集团。此外,我院还成立了大学生旅游协会,积极开展礼仪大赛、辩论赛、歌舞比赛、模拟导游大赛等多项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产学研结合的培养途径
  产学研结合是培养应用型国际化旅游人才的重要途径。产学研结合既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又有利于企业发展,是教学、实训、科研、就业一体化的模式。以我院为例,产学研结合成为一种全过程的深度结合。首先,合作企业、院校参与学院专业设置、培养计划、课程体系的审议与决策,参与教学改革与课题研究等科研活动,使得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与行业接轨、与国际接轨,学生的职业素质也更能够符合行业需求;其次,聘请合作企业的管理人员、国外师资给学生讲课,组织学生赴国外企业见习,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思维;还可通过交换生的方式,为部分优秀学生提供到发达国家进修学习的机会,获取国外合作院校的学历证书及资格证书。最后,我院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就业开拓广阔的国内及海外就业市场。
  5.“国际化双高双师”的师资队伍建设
  “双高”指学历高、职称高;“双师”指教师既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或相应的实践教学资格。我院在努力提高教师职称与学历的同时,十分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主要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主要途径,着力打造一支“国际化双高双师”师资队伍。
  “请进来”主要指请合作企业管理人员来校授课,对教师进行实践指导;或直接担任兼职教师;还可聘请外籍教师,以保证国际化教学的实施;在“走出去”方面,要求专业必修课教师必须到旅游社、宾馆相应部门挂职锻炼,并取得一定的职业技能证书,如旅行社经理资格证、导游证、调酒师等中高级证书;同时将本院教师作为访问学者,派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相关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进修、访问、讲学,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国外访问学习期间,也可到国外旅游企业见习或实习。实践证明,这些措施行之有效,目前我院“国际化双高双师”比例达到90%,为培养应用型国际化旅游人才提供了有力的师资保障。
  6. 国际化与地方特色相结合的教材建设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保证。培养应用型国际化旅游人才,应注重教材的国际化与地方特色相结合。一方面,采用双语教学教材,如模拟导游、主要客源国概况、现代饭店服务技巧等多门课程;甚至可直接采用国外旅游专业教材,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国外旅游企业的经营理念和营运状况;另一方面,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如《江西历史文化》、《鄱阳湖经济区发展概况》等,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建设好家乡的学习热情。
  7. “双证书”齐全的考核制度
  现今社会双证书并重,学生只有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才有更广阔的就业空间。我院非常重视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要求饭店方向的学生必须持有“餐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前厅服务员”、“调酒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导游、旅行社方向的学生必须持有“导游证”,国际方向的学生必须持有“英语导游证”。并且鼓励学生获取跨方向证书,如饭店方向的学生持有“导游证”。我院与旅游局合作,在校内设置国家导游员资格证书考点,每年面向全省高校举办导游证考前培训,鼓励本专业学生及外校、外学院、外专业学生早拿证、多拿证。几年来,我院导游证通过率一直名列全省首位,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8. 合理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有个常见的误区,认为会说一口流利外语就是国际化人才,孰不知合格的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应从多方面进行认定。根据文章对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内涵和特征的概括,应用型国际化人才的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思想素质,技能素质缺一不可,应从这四个方面来建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每一个一级指标还可以细分为若干二级指标,如知识素质可细分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2个二级指标,能力素质细分出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国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5个二级指标,思想素质分解出政治思想、职业道德2个二级指标,技能素质细分为专业技能、沟通技能2个二级指标。
  上述人才培养模式,是结合旅游市场需求以及我院办学实际探索出来的,本模式已经顺利运行了几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培养了一批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应用型国际化旅游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家发等.重庆旅游业发展与高职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03).
  [2]汪明林等.旅游管理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11).
  [3]张侨等.国际化旅游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2,(03).
  [4]蒋清凤,莫凡.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创新[J].时代教育,2012,(05).

上一篇:江西省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实证调

下一篇:“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案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