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创新
高校贫困生现象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特征的问题,大学在对贫困生进行经济方面帮助的同时,必须同时开展思想工作方面的帮助与引导。针对大学贫困生在求学阶段出现的种种问题,必须从心理层面逐渐向外扩展,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解困和物质解困,帮助其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贫困问题,防止极端事件的发生。
高校贫困生 思想教育 人文关怀 心理问题
在国家对高校进行扩招后,高校学生规模的扩大以及高校收费制度的实施和收费标准的提高,使原本就矛盾突出的高校贫困生群体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如何更好地对高校贫困生的思想问题、生活问题得到更好、更完善的解决,便成为高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研究高校贫困生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学校学生工作的更好开展,更加有利于贫困生群体的教育,进而实现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引导贫困生健康成长,同时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政策体系和制度完善。
一、高校贫困生的界定
所谓高校贫困生,是指在普通高等院校中,因家庭经济原因,导致教育费用、生活费用等其他开支无力支付的学生,但是问题在于,目前学术界或者高校存在对贫困生群体的界定较为困难,或者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不可操作性问题,因此如何正确制定可量化、可操作的标准便尤为重要。
全国大部分高校将贫困生类型主要分为一般贫困生和特殊贫困生,特困生主要定位于家庭人均生活费不超过100至150元,最高不超过250元。从实践来看,高校主要从三方面对贫困生进行考量:(1)在校学生每月学习生活消费支出;(2)该生家庭年收入;(3)该生缴纳学费状况。这三方面充分反映了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
二、高校贫困生思想问题产生的原因
1.金钱与物质的缺乏
随着高等学校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并轨扩招”,高校学生面临着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在这些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没有固定经济来源的农村,还有一些来自于父母双双下岗的城市学生,失去经济来源,还有的学生家庭突然遭遇变故,这些大学生的家庭由于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使得高校贫困生数量急剧增加。高校贫困生根据其困难程度又分为特困生和贫困生,统称为贫困生。贫困生是高校中的特殊群体,由于他们经济压力大,心理压力难以承受,已经成为心理问题多发人群,因而关注他们的身心发展、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已经成为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对于贫困生的种种心理问题,首先解决基本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免去他们学业上的后顾之忧,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是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的一项首要保障。
2.校园文化生活的排斥
因为家庭情况的不同,在日常学习生活当中,贫困生在某些方面,如集体活动、春游,或者宿舍联谊等,由于经济原因,导致自卑心理,心理焦虑等情况的产生,同时,校园的非主流文化也会对贫困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盲目追求高消费现象,网上的“苹果三件套”现象,恋爱风,还有家庭相对优越的大学生对贫困生的歧视,都会加重贫困生群体对社会的敌对心理。
3.自我心理上的障碍
由于经济上的贫困,一些贫困生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消极抑郁自我封闭。他们不愿去面对现实,总是把个人与社会所隔离。这会导致产生习惯性的孤独、自我压抑等消极情绪的产生。二是矛盾的自卑与自尊,经济的自卑与精神的自尊,会使他们产生矛盾的心理特征,尤其是在现实的多元冲突下,增加了他们畸形性格的可能性。三是容易产生妒忌心理。种种原因导致贫困生将自我的贫困强加于社会的不公平,心理失衡使得自我心理活动受到负面的影响,不能正视现实,产生愤怒、焦躁、抑郁、悲伤等负面情绪,更甚者导致违法犯罪行为。
三、大学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人性化举措
1.制定和实施因人制宜的资助政策,使资助更加合理有效
每个贫困生的具体情况都不完全相同,因此高校要结合本校的现状,尽可能地发挥创造性,既要在经济上对贫困生进行补助,同时要加强精神上的教育,尽可能地完善各种规章制度,综合考虑各种现实情况,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救助。当前一些高校对贫困生的经济援助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普遍形成了“奖、贷、助、补、减”的多元化资助体系,但是思想道德教育却普遍匮乏。要切断贫困的源头,把握每个贫困生的思想动态,以人性化的资助有效帮助贫困生群体,引导他们促进自我完善。注重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塑造完善的品格,并且时刻关注他们的需求,使他们更加自立自强,充分考虑贫困大学生的差异性与特殊性,真正从个体出发,鼓励他们充分地利用资源,完成自我的教育和学业。
2.改进高校工作方式,凸显贫困生工作人性化特征
我们要从三个方面改进高校贫困生工作的方式,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的人性化要求。确立以社会化人格养成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尊重高校贫困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关注大学生的需求。内容的人性化,主要是把思想教育要与学生的成才发展相互结合,突出反映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实现教育的人性化。最后,教育方法的人性化,是要在学生与教师、辅导员之间形成一种平等、相互尊重的对话关系,使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能够得到学生的支持与拥护,进而实现对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和培养,推动贫困生助学工作的高效率完成。
3.转变资助理念,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面对社会的种种现实和诱惑,容易产生一些不正确的心理和做出不正确的行为,尤其是贫困生,可能更加地急功近利,关注金钱或者其他一方面。作为高校的工作者,我们应该转变理念,加强贫困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在着力注重人性化的同时,要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和心理体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4.利用校园纽带,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要积极利用学校的资源,校报、展示橱窗、校园广播和学校网站等平台大力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并且经常性的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心理知识竞赛等形式在贫困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据调查统计,大多数的高校已经在学校范围内建设了一整套的心理咨询制度,有专业的心理咨询课程。有专业的心理老师对贫困生进行帮助和服务。同时,健全心理预警和倾诉机制,及时发现,及时疏导,避免一些危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郑迪.论高校思想教育人文关怀的构建[J].湖南社会科学,2008,(4):217-219.
[2]罗会德.人文关怀:当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视角[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2):23-25.
[3]王磊磊.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措施”[J].科教文汇,2008,(1).
[4]田中良.高校贫困生心理状况分析与对策.中国高教研究,2005,(4):73-75.
上一篇:如何调动职工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