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职工对企业忠诚度的价值以及评价体系与养成策

发布时间:2015-11-18 09:28
职工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基本前提,尤其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企业职工的忠诚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信息的安全度,同时也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职工对企业忠诚度的评价体系与管理者的水平有很大的关系,现阶段,养成企业职工对本职工作与企业本身的忠诚已经是很多企业的重要管理内容之一。
  一、 职工对企业忠诚度的价值
  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越高,越有利于企业的向前发展。从工作实际来讲,忠诚度是一种敬业和精业的具体体现,在一定时期内,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对企业规章制度的遵守,并能够按时保证质量地完成任务,不仅包含对企业政治理论的熟练掌握,还体现在专业技能上,以及对企业规章制度的遵守情况和工作质量的达标情况等。通常来说,职工对企业忠诚度的审识价值是多方面的,只有进行立体综合的考察,才能更加合理地判断与培养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越高,则企业的工作效率就越高,同时也是企业效率的一个体现方面。企业运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同时要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运营的成本,这些都离不开每一位企业成员尽心尽力地工作,团结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将企业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部发挥出来才能获得最大的效益。企业的管理者肩负着更为繁重的职责,且企业的管理方式对企业职工忠诚度也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可以激发企业职工的工作热情,保证企业每日的正常运行。
  同时企业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越高,企业的竞争力就越强。高度忠诚必然带来高效率和高效益,则可以让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果企业职工的忠诚度很低,则人心就比较涣散,工作效率很低就会将企业的效益拖垮。职工受到的尊重程度与忠诚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管理上要善待每一名职工,理解职工的困难关心其生活状况和日常工作情况,在点点滴滴中体现企业的人性化关怀才能将职工的热情全部激发出来。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企业要想谋求长远的发展必须要稳定人心,在企业内部就形成团结协作的精神,这样才有向外部扩张的资本。职工对企业忠诚度的体现也是企业总体风貌的一种展现形式。企业的各个部门都需要用职工的忠诚来构建发展的桥梁,通向利益最大化的彼岸。
  二、 培养职工对企业忠诚度的策略
  切实培养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度需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这种信任机制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建立起来的,企业的全体员工都要参与进来。
  第一点是要在企业范围内建立比较科学合理的期望值,让员工感到自己的才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帮助企业职工认清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在薪酬待遇方面要最大限度地满足职工的合理要求,同时为职工提供更多的学习与交流的机会,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
  第二点是要不断完善企业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之间的互动交流平台,增进感情的同时也可以进行工作方法与技巧的交流。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切实发挥各种会议的交流与沟通的作用,给职工足够的畅谈平台,让其各抒己见,领导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对企业的各项工作进行改革,让职工拥有更加舒适有效的工作环境,在客观上增强了对企业的信任感与忠诚度。
  第三点是要加强对职工思想与生活上的关心。及时了解职工的思想动态,及时调整消极的情绪,保证职工拥有良好的工作状态。同时对职工的日常生活给予关心,在职工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为广大职工排忧解难,对需要帮扶的对象,要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支持。
  三、 职工对企业忠诚度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可以帮助企业培养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要明确评价体系的目标,采用比较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首先要健全企业领导的管理机制,抓好精神文明的建设,同时做好评价与考核的标准,激励企业职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的管理者要以身作则,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同时设置形式多样的考核内容,采取加薪等的奖励措施,鼓舞职工士气。
  其次是要注重方法上的引导,在实践的过程中,要注重教育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让广大职工从思想深处领悟到对企业的忠诚不仅仅是个人品质的问题,也是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的,还与职工本身的价值密切相关。要加强引导与宣传,促进职工自觉养成对企业的忠诚度,提升自我价值。
结束语:
    综上所述,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不仅体现着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文化氛围,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职工本身的涵养,提高职工的忠诚度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循序渐进建立起来,以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先钊.关于提升职工对企业忠诚度的思考[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版),2009(10)
[2]刘能国.职工对企业忠诚度养成的思考[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6(1)
[3]初德和.以优秀企业文化提高职工的忠诚度[J].冶金企业文化,2010(5)
[4]解东辉,李博.企业忠诚度评价的未确知测度模型及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7(8)

上一篇:高校校园亚文化内涵和特征建设

下一篇:化学污染下师范院校环境保护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