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基于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高校学生职业生涯

发布时间:2015-12-15 11:20
一、若干定义
  近年来,中国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尤其是沿海城市及主要大城市的企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企业面临转型发展、同行竞争激烈等局面,用工人才标准趋向“高(高学历化)、精(专业化)、尖(技能化)”,国家面对着熟悉信息化技能型专业人才需求增多和高校毕业生缺乏熟悉技能与经验的矛盾,造成企业用工岗位减少和大量毕业生扎堆就业的严峻形势并存。据新华网消息,2012年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达25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就业形势严峻;而广东省就业统计中发现广东研究生就业率连续7年低于本科的“学历高反而就业率低”现象,各类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在此背景下,不少高校积极探索或尝试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推进高校人才教育改革,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中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最主要的形式。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是指学校和企业(企事业单位、用人单位)合作,以培养学生可持续的核心创新能力为目标,高校(含高职高专、本科高校、科研研究院等从事人才培养的教育机构)利用高校教学资源,针对社会各界(含特定的联合培养单位)的人才需求,按照双方商定的特定的人才培养计划要求,采用传统课堂授课和学生不定期的专业实习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作为人才培养途径之一,培养学生对象应该是高职高专、大学本科、研究生甚至是博士后。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人才培养单位和毕业生都要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完善专业知识结构、熟悉专业技能、积极参与实习实训、树立正确就业观念,才能实现较为理想的就业,即校企要重视指导学生做好全面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工作经验积累后才能形成。麦可思研究院(MyCOS Institute)2012的研究报告显示毕业三年内有近半的毕业生更换了职业,从最初就业职业岗位更换到了新的岗位从事新的职业。在激烈的就业环境下,一些用人单位也已经启用了毕业生职业性格和职业能力测试,综合考察学生的职业生存和发展潜能,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成为当前就业的重要辅导课程。
  在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中,校企合作方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强化人才商业(职业)伦理素质,让学生在实习实践教学环节中,融入真实的工作环境,熟悉岗位内容,适应工作人际关系,处理工作中出现的危机事件,提前缓冲了就业时的工作适应阶段,在一定时间内为学生提供了思考、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机会和平台,尤其是对具有创业激情的学生更提供了实战的平台,将对学生个人成长其他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重视指导学生全面规划职业发展
     1、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念
     高校学生要从大学入学即要进入职业生涯规划,逐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专业实习实践调整和形成职业生涯规划。面对高就业人群,当前不少高校倡导“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思想,这种导向不应该持续倡导,应该建立完善的“专业—就业——职业”人才培养体系,倡导“从事专业关联岗位和职业”的择业观,科学指导和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定位和生涯规划。在职业引导上推行多学科、跨学科、关联学科学习和就业的教育思想,引导学生在就业、职业发展规划中结合自身学科专业优势,走相关职业发展之路。
  2、重视在校专业学习
  学生应该积极参加实习实训,感知岗位具体内容和思考职业发展前景,然后反馈到自身的大学学习中,根据实习实训效果适度改变专业和技能学习重点,甚至进入相关专业的学习,确立是应届就业还是应届读研;高校可以给予有意向攻读相关双专业双学位的学生给予学习新专业的机会,对达到第二专业或者第二学位报读条件的大二学生者,综合考察学生在校成绩、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因材施教考核、择优推荐攻读即可攻读;对大三大四才提出申请者建议允许学生申请顺延两年毕业,或者鼓励应届考取研究生(含推免生攻读研究生形式)。对已经毕业的学生通过第二学士学位或者读研究生的方式学习新的专业学位。
  3、延伸毕业后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能只停留在在校读书期间,应该延伸到毕业三年内的职业发展指导,以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校企实习基地可以成为学生毕业以后继续教育的实习基地,不断结合工作需要充电学习,此时的学习成为了社会人员在职学习,建议通过类似于人力资源市场培训的政府采购服务方式给予高校和用人单位一定的办学办班自主权及税收、办学经费等方面的支持。
  三、加强学生职业挫折与创业教育
  1、提高学生职业危机和多元就业意识
  创新是人才必备的核心竞争力,持续创新才能创造新价值。当前的产业转型升级形势逼迫企业和人才第二次“创业”,国家出台系列政策鼓励创业,创业人才将日益重视,从教育部到省、校一级的“挑战杯”科技大赛,知名企业组织创业设计大赛,广东省成立天使会(专门为有创业潜能和发展潜能的团队提供投融资的民间融资机构)。网络时代中的有意向创业的学生更加多,如学生首选电子商务创业,边读书边创业,包括微软创立、雅虎创立等互联网神户、电子商务神话的出现,都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密切相关,这些为创业提供了萌芽和生存、发展的土壤和示范效应,也说明了校企合作培养创业创新人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创业已经成为中国高就业人群中异军突起的重要就业途径,创新成了人才核心能力标准,学生应该有职业危机感,要走职业多元发展之路。
  2、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建立实习基地的校企,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营商、工作环境。学生到企业中实习,企业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工作中避免不了工作失误、失败事件的发生,也无法回避工作创新思维创新的工作要求,学生能否承受得住职业挫折和积极创新创业思维就影响到了学生实习后毕业后的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金融危机中行业发展停滞甚至裁员、国家特殊政策下房地产限购政策的实施等事件的出现,提醒学生要对实习中的各类事件能正确对待,警醒和促成建 立良好人际关系,感受挫折思考如何适应工作环境和激发工作热情,思考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促成思考如何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抗挫折能力和创新工作思维,甚至从创业的思维角度来考虑行业的发展前景。
  四、充实商业(职业)伦理实践教育内容
  1、充实在校商业伦理教育内容
  商业伦理研究商业活动中人与人的伦理关系及其规律,包括了职业道德、社会责任观等,强化职业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均衡获取,商业伦理素质已经成为了评判人才核心能力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一些诸如财务管理、人力资源、投融资部门等关键岗位人才。目前校企合作学生实习实践中只是一些专业性的指导,少了商业伦理中的公平、竞争、创新、承担社会责任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校企合作中应该强化商业伦理教育,以提高教育内容的实效性,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2、提升实际商业伦理事件应对能力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中强化商业伦理教育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职业中的失败与成功的判断标准和商业伦理密切相关,校企联合培养是此类教育非常重要的平台。目前单纯的通过理论研究或者课堂讲授来提高社会责任感效果不明显,而商业伦理案例和教育是实实在在发生在身边,深刻影响家庭和生活、职业定位、职业操守、职业追求。目前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出现商业道德危机事件,既有企业社会责任,更有个人商业责任感的缺失问题,如美国的安然、世通会计造假事件、中国的银广夏等上司公司会计造假事件、网络浏览器腾讯与360之争事件等等,通过网络迅速扩大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因此通过商业伦理教育既可以提升学生的感性认知,也能深刻影响学生理性认知,促成学生形成强内心自律,促进整个社会在商业领域中建立经济与正义、兼顾个人与社会利益和责任的合理秩序。
  全国各地形成的大学城,可以充分发挥不同学科、不同教学资源的高校聚合作用,对人才培养中的商业伦理教育进行交叉性教育和学习。校企合作方也应该实现高校教学资源、企业实习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异质资料的合作发酵作用,长远规划高校和用人单位研发、人力资源部门的合作,让联合培养的学生可以在不同的用人单位中感知不同的岗位责任要求,思考和分析不同环境的职业道德事件,实现既有理论教育又有真实案例教育,提升学生处理实际商业伦理事件的应对能力。
  3、重视实训中的学生权益保护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核心利益相关方包括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合作企业方、受训学生。当前,部分高校和用人单位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不严格遵守用工法律法规,忽视或者刻意回避对学生在校企实习期间的权益保护,“学生工”“顶岗工”现象突出,学生合法权益(如最低实习工资、实习期间的安全保险等,甚至发生强迫实习不实习不给予发放毕业证等涉嫌违法的顶岗实习现象)的尊重和保护不够。这些反面事件的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学生的商业(职业)伦理的时效性,影响了校企联合人才模式的顺利开展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急需健全有关监督和内审机制,应该在教育主管部门建立起独立的类似于学生用工监督委员会的机构,确实督导校企双方依法依规对学生进行实习实训指导。
  五、尾语
  完善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将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校企双方在人才联合培养过程中应该重点加强学生的商业伦理和职业道德教育和培养,增加职业挫折和创业教育,通过高校理论指导、企业实习实践锻炼、学生自我反思学习,树立严守职业操守、不懈创新的终身学习目标,促成学生形成职业发展核心竞争力,实现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麦可思研究院(MyCOS Institute):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3、应届毕业生求职网:访"世界500强" 跨国公司在中国如何选拔人才,
  4、人民网:教育部回应为何中国高校不出顶尖人才,2010年03月12日12:43,
  5、吴亚军:中外高等院校经济伦理教育研究的文献综述[J]中国校外教育, 2012年(16)

上一篇:CIO机制在高师院校教师培训管理中的理论与实践

下一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管理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