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学校教学管理的人本化探究
摘 要:技工学校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延续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难以为继,必须实行人本化的教学管理。人本化管理是一种以课堂为主要载体,不断增强管理主体性,内涵丰富的管理模式,它贴近学生实际,贴近教育本源,是现代教学管理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技工学校 ;教学管理;人本化
教学管理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技工学校同样需要教学管理,要不断提高技工学校的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重要的一点在于不断创新技工学校的教学管理,实行人本化的教学管理是技工学校教学管理的必由之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技工学校语境中以人为本的 “人”的特殊含义。笔者认为,要实行人本化的管理,前提是要明确具体语境中“人”的含义,技工学校的学生除了具有“人”的普通属性,即马克思所指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之外,在这一概念的衍生下,还具有自身的诸多特征。主要体现在已下几个方面:一、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技校学生主要是分数低、成绩差的集中体,对学习怀有恐惧心理,有抵触情绪;二、这群学生往往有严重的自卑心理,处在社会、学校甚至家长的偏见之中,对前途失望,倍感迷惘;三、他们大多缺乏自我约束力与控制力,意志薄弱,自我放任,容易极端化。与此同时,他们具有90后的一些特质(个性鲜明张扬,自信而依赖;生活去大众化,追求非主流的时尚①),受到长期的束缚和限制,他们急于自立证明自我,但由于涉世未深,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距使他们难以跨越,处在特殊的时代和境地,他们成了一个复杂的群体。
与学生相对应的是老师,目前,技工学校的部分教育管理人员主要存在的不足是,整体素质不高,专业化程度低,理论匮乏,管理观念陈旧,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以上现状的存在,对技工学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如何调整管理思路,创新管理模式是技校教学管理必须要探究的课题。人本化的管理主要是通过人性的解放、人格平等来实施民主管理,从内心深处来激发学生的潜力和主动性,用积极引导的方式来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它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的身心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正如管理学家陈怡安所说:“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
二,人本化教学管理的内涵。目前,技工学校的教学管理仍然是遵循传统的管理模式,纪律严格,等级分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处于对立关系。面对特殊的生源状况和快速发展的社会形势,这种管理模式明显的处于“失效”状态,老师和学生之间无法达成有效地沟通。要改变这种对立,必然要改变管理模式,实行“柔性管理”。我认为,柔性教学管理至少应该具有以下内涵:
能够极大的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高度关注学生的自我提高、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培养学生多方面的主动性,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利益。把单向性的对学生的期待和压力变成双向性的交流,内容上升到人生思考、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勃朗·芬布伦纳等从人类发展生态学的立场研究表明:家庭从不同系统层面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家庭作为青少年生长和接受教育的场所,是微系统中最靠近青少年的一层,对其各个方面的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这种管理内涵是基于以下事实,据调查,技工学校学生的家长多为产业工人,他们地处偏远的农村,文化程度低,收入水平低,处在社会的边缘状态。他们对子女的期待往往形成了在成绩、分数上面功利主义的策略认识,单方面的提出要求,忽视对子女的长期发展,很难对子女的规划提出合理性的建议。
要深化对职业教育内涵的认识。哈佛大学校长尼尔·陆登庭说:“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人文的过程,是有关价值的事情,而不仅仅是知识和信息。”尽管技工学校以就业为导向,但是人们对教育的期待和要求远远不再局限于毕业时能获得一个工作岗位,追求身心的全面发展是时代的要求,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开始把选人和用人的重心从关注学业成绩转向综合素质和能力上面,这种期待和价值取向更符合教育的本质和对人性的追去。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②学校教育应当把技能的传授拓展到能力的培养,重视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幸福观的培养。
还有一点在于要对学生的人格缺陷进行弥补和修正。自信,一个人人、常常挂在嘴边的词语,却成为技工学校教育管理的核心词汇之一,教学管理的人性化并不高深莫测,而是秉承人类社会中最普遍、最本真、最美好的东西。“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最大的失败莫过于不能战胜自我而失去对未来的信心,尤其是当这种情况处于一种被有意掩盖或自欺的心态时,挫败感或幻灭感就会来得更加沉重和广泛。”③混世意识和无目标感在校园中的蔓延就是这种状况的反映。他们认知水平偏低,自控能力较弱,但是,他们思维活跃,兴趣广泛,教育管理者应该不断的淡化前者,强化后者,完成“培养高职生的自信”这一使命。
三、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人本化管理。在接受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和老师接触机会最多、时间最长的也是在课堂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管理是重要的一环,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节课的效果,决定了学生接受教育程度的好坏。实际上,教学和教育是任何时候都应该连在一体的,但在技工学校中,很多时候二者出现了分离,教师上课只管“客观”的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教育的环节,也就是教学管理。其一是导致教学效果低下,其二是违背了教育的初衷。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学校应该在全部的课程教学中体现出来,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潜在的自我实现需求,另一方面,要使其主动提高自我认识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自我学习能力。很多专业教师片面地认为对学生的教学管理是思政教师、管理人员和辅导员的事,与自身关系并不大,实际上,任何课程都有自己的价值立场和文化性,并不是与价值无涉的。叶澜教授指出:“学生主动发展的最高水平是能动、自觉地规划自身的发展,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这是我们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志。”④专业教师应不断挖掘专业以及课程的人文价值,这种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对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以及专业教学
所产生的积极的教育效应上。
四、增强教学管理的主体性。今天,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职业教育也进入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已由过去的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过度,质量的提升教师是关键。在学生数量扩招的同时,也同时需要大量的教师,但是很多教师专业化程度并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对教育教学的管理掌握还比较缺乏,实践经验比较薄弱,无论是基础理论、知识水平和视野以及对学科前沿的了解都需要加强。他们与现在90后的学生在生活理念、行为方式上都有许多不相容之处,不能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将思考方式传输给学生,对学生的行为方式表现出的往往是无奈和听之任之。更为值得关注的是,从教师的职业道德现状看,与学校的师德建设、人才培养、人本化管理和社会的要求以及家长的期盼还存在很大差距,重教学、科研、轻学习和教育现象比较严重。因此,提高教师道德素质是当前学校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管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
要加强教师的道德自律。“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是对教师职业特征及其专业特征的概括, 也是对现代教师的人格要求。师德时时体现在教师高尚的人格中, 它具有感召力和激励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追求和品格造就。因此,教师不仅要把专业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还要用自身言行感染学生。提高师德水平的关键在于建立内化自律机制,就是教师将社会约定的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教师自身的行为准则,将外在的约束和要求转化为自身修养规范,这是达到人本化管理的一条重要要求。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育家刘佛年指出:“所谓师德, 或者说教师修养,包含许多方面的内容,但最重要的,我以为是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学生的态度就是对事业的态度,这是修养中最重要的内容。”新型的师生关系一方面体现在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学生是教育的主导者,教师是辅导者;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双方都是平等的,无差别的。也就是说,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之间的角色差异与人格平等的统一,二者之间没有等级高下之分,不是对立和冲突,而是彼此包容,相互沟通,其乐融融。
要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作为一个职业,最大的挑战和快乐在于时时刻刻面临着知识的更新,面对不同的学生,要不断的推动自身实现自我改造,自我更新,自我完善,从而能够准确深入的认识时代特质和教育对象的特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制的《学会生存》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的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励。”显然,要成为这样一位教师是需要终身去学习的。
参考文献:
[1]崔景贵.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J] .教育与职业.2008(12):98.
[2]许良英,范岱年等编译.爱因斯坦(3)[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3]关成华主编.北京大学校园文化[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版.
[4]叶澜.更新教育观念,创建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J] .中国教育学刊,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