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机制探
摘 要: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机制。大学生处在社会化最关键时期,是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培养的最直接阶段,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树立,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情况。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
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之始,党和国家就明确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在社会大变革、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新时期,探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机制,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烈的现实需要,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认同机制的问题缘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个文化体系与价值标准,其作用的发挥必须建立在人们信仰和认同的基础之上。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成为我们真正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作用、实现价值理性转化的一个重要尝试。
(一)、内涵解读
从价值哲学的角度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然要求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就是指在正确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要求的过程。但是,由于认知水平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还具有非全面性、不平衡性、认知与认为的不一致性等特征。特别是在当前的社会环境影响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虽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已达到较高层次。但是,由于历时性、共时性与实际社会环境影响的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还面临着诸多问题。
(二)、现实诉求
新时期,中国青年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和文化上的主流价值取向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潜在的危险。教育的国际化,文化的多元化,信息的网络化,利益的多样化等因素,不可避免地给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状况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理想信念缺乏、价值取向偏离、政治信仰不明确、社会责任感和诚信意识缺失、心理素质欠佳等。从国际而言,应当警惕民族感情的过度扩张转向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和盲目排外情绪,甚至于采取过激行动破坏国内社会生产秩序。从国内看,对于贫富差距的扩大、弱势群体的不堪、社会不公的状况,任何一个热血青年都会有强烈的冲动去思考和改变这一情形,但这种紧迫的社会舆论环境也易于使青年大学生将复杂的社会问题作简单化的理解和裁剪,从而对改革开放的方向表示怀疑和否定。
二、构建认同机制的实现载体
构建认同机制的实现载体要始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相一致,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为此,既要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精髓和精神要义,清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永恒主题,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精髓所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同时,又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方向,从人类社会主义运动和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深化过程出发,弄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脉络和未来趋势,从而为与时俱进地使之有效融入新时期大学生认同机制构建奠定基础。
(一)、继承传统载体
随着时代进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但是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机制过程中,传统载体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必须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建设,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的系统化、整体化构建,使课堂教学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构建中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对于主渠道,应该倡导并着力践行三个观念:主渠道为“主”,这是理念;主渠道要“主”,这是要求;主渠道做“主”,在是行动。在实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关键在落实主渠道做“主”,并重在抓好四个“改”,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换考试方法、改良教学手段。同时,还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策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主渠道扩展。
(二)、利用现代载体
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在对传统载体进行扬弃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创造和运用了许多新的载体。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机制,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载体,充分发挥现代载体的优长,增强认同机制的实效性。
1、打造文化载体,激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
校园文化是面向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机制的构建,就是要立足于大学生的需要,通过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强化“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激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文化如春雨,润物细无声”,校园文化作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具有影响面广、渗透性强、吸引力大等特点,可以在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中培养大学生的情感认同。
2、加强活动载体,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认同
社会实践活动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三下乡、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针对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笔者认为当下应该完善社会实践活动的运行过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实践活动始终,使之制度化、体系化。
三、构建认同机制的信仰教育
在当前社会思潮激荡、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大学生群体的信仰正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民族兴衰和国家兴亡。为此,必须引导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上升为坚定的信仰,为其提供思想和行为的价值标准、程式和规范。新时期,“灌输”原则仍然是把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上升为坚定信仰的重要途径。这里的“灌输”不同于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强制灌输”、“硬性灌输”,主要是与时俱进地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信仰教育的新内容,使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所体会到的与理论的讲解相吻合、相一致,发挥信仰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机制中的统领作用。
(一)、信仰教育是大学生抵御西方不
良社会思潮,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机制的思想武器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大学生是未来的新生力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与政治、经济与科技相互交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与此同时,西方一些国家以其强大的经济基础为后盾,借助现代化的网络等信息传播手段加强对他国大学生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影响。如主张“人权高于主权”、“全球民主化论”的全球主义思潮,以宣扬“怀疑主义”、“虚无主义”为主的后现代主义思潮,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大学生科学信仰的确立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二)、信仰教育是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信心的科学指南
大学生对信仰教育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只有经过实践的锻造,真正在生活世界中得以亲身经历,才能有效形成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合力,才能进一步内化为实践的原动力。因此,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机制信仰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须让信仰教育植根于现实、生动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具体的情境之中,组织和促使大学生投身其中,深化信仰体验。诚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新中国成立62年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的62年;是人民当家作主地位不断提升,民主权利日益得到保障的62年;是民生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的62年。信仰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创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成就是历史的丰碑,进而提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贡献青春和才华。
参考文献:
[1]宁先圣、石新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社会思潮[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 唐昆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 秦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施纲要学习读本[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
下一篇:线性代数习题中的化简技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