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实例对物理学教学的作用
摘 要:在物理教学中,适当的引入有针对性的工程实例,对于激发学生对物理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形成严谨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有着很好的推进作用。本文以跳台跳水泳池深度研究这个工程实例为例,通过具体的分析过程,讨论了工程实例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工程实例;特殊问题;一般问题;思维模式
1、引言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基本结构、相互作用,物质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及其转化规律的一门学科。物理学是人类在认识自然规律和生产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高职高专院校的物理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一方面,为技术应用型人才将来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形成思维模式,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提高人才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实现这些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长期的物理教学摸索,引入适当的工程实例,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工程实例,具体来看看工程实例在物理教学的作用。
2、工程实例
实例标题:跳台跳水游泳池的深度探究。
待解问题:如何确定10m高台跳水游泳池的水深?
问题分析:该问题属于动力学范畴。
特征:变力作用下的变速运动。问题具有一般性。不同于高中阶段的特殊规律的应用分析(比如匀速、匀变速直线运动这类动力学问题)。
解决过程:分段考虑,借助数学工具。
○1运动员自起跳至落水前的运动可看作是自由落体,其落到水面时的速度
○2运动员入水后,除受到向下的重力外,还受到向上的浮力和水的阻力作用。重力与浮力大小几乎相等(因人体的密度和水的密度几乎相等)。则运动员所受合力即为水的阻力,由阻力公式 ○1:
式中,为水的密度,A=0.08㎡为运动员的身体与运动员的身体与运动方向垂直的截面积,c为阻力系数。运动员的手和脚以伸直的姿势入水,阻力较小,取阻力系数c=0.25,则选水面为坐标原点,铅直向下为x轴正向,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实际上,运动员从10m跳台跳下,会深入到水中4.8~5.0m处。因此,国际跳水规则规定,10m高台跳水台前端下面的水深为4.5~5.0m。水太浅对运动员不安全,水太深不利于运动员顺利完成翻身后脚蹬池底的动作。
类似于此类的工程实例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诸如,“弧形闸门省力”现象,在葛洲坝水利工程和刘家峡水利电站被采用; “静电除尘”现象,大型静电除尘器被广泛用于钢铁的烧结、冶炼、电力等生产上;“感应加热技术”在金属热处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金属的熔炼、焊接、表面淬火等)。
3、工程实例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有针对性的工程实例,对物理学的教学过程有着很好的推进、理解、应用、探索研究及创新作用。
首先,通过具体的工程实例,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精神。同时在有目标的探究过程中,能够使学生明确物理学的规律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让学生从高中解决特殊问题的局限性中,逐步向解决一般问题拓展。
当我们把这个很有指向性的工程实例抛给学生时,因为问题的具体性,同时也是学生经常在体育赛事中看到的热门项目,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很想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却无从下手。原因在于我们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学习的物理规律属于特殊规律,只能应用在恒力情况下,具体对应于特殊的运动过程。例如我们常说的匀速、匀变速直线运动。而这个工程实例,恰恰是研究对象进入水后是变力作用过程,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有了兴趣,有了热情,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这个问题,通过过程的分析,帮助同学明确高中物理是学习“这是什么”,而高专物理是学习“这是为什么”。从而解决生活中的一般现象。将解决问题的范围从特殊规律、特殊现象,拓展到生活中的一般规律、一般现象。让学生明确我们学习的整个过程,都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过程。
其次,通过具体的工程实例,在分析、应用的过程中积累方法,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形成完善的思维模式。
物理学的研究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学生严谨的思维过程的形成过程。我们通过具体的工程实例,引导学生明确研究问题的研究范畴,然后确定研究问题的基本特征,最后找到研究问题的棘手之处。在条理清晰的分析过程中,启发学生利用已知规律,考虑如何将目前的复杂问题,简化为自身能力范围之内简单问题?带着疑问,引导学生积累方法。首先,引导学生对物理模型的理解。物理模型其实就是一种理想化方法。理想化方法对于物理学的研究和发展有着多方面的意义。○1突出研究问的题本质,使得人们可以集中精力,从关键之处寻求问题的解决,排除干扰因素;○2由于排除了次要和干扰因素,使得问题得到简化,要素间关系明朗化,有利于问题的近似解决,并逐步向真正解决逼近;○3理想化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同时也是一种科学的抽象思维方法,所以它能够帮助人们用思辨的方法,去设计和进行一些现实中不存在或不能开展的模型或实验,以求得理论上的突破。比如该工程实例中的自由落体过程就是一个模型过程,我们在物理学中常说的质点、理想流体、点电荷、轻质弹簧等。理想化方法与目前流行的TRIZ(Thero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教育理论所主张的最终理想解(IFR-ideal final result)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其次,明确数学方法是物理学研究的必要工具。从这个工程实例中,引导学生利用高等数学这个工具来分析一般问题。这是一个整体到局部,局部到整体的思维分析过程。例如数学中的导数,是研究变化率问题,将平均效果顺利过渡到瞬间效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将整体细化到局部;而数学中的积分,就是连续求和问题,是将局部回归到整体的一个过程。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这种思维贯穿始终。比如研究刚体中的质元构成的质元系,静电场中由点电荷构成的任意带电体,磁场中由电流元构成的通电载流导线等。通过数学概念、方法和技巧对物理过程进行定量的描述、推导和演算,然后对数学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对相应的物理问题提出解释并给出结论和预见。通过对该具体工程实例的分析,我们积
累了各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我们清楚的看到整个问题分析的过程,始终遵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实际上,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模式,让他们思维独立,才能成为真正独立的人,才能够成为具有创新、探究能力的人才。而思维模式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物理学科的严谨和科学性,通过有针对性、具体的工程实例分析,对于学生形成思维,深刻体会物理学规律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真正理解物理学来源与生活,同时又回归到生活。
最后,通过具体的工程实例,改变以往采用的传统教学方法,结合“行动导向法”,分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协作意识,从而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具体工程实例的分析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师单独讲授的教学方法,结合“行动导向法”,对班级同学进行预先分组,提前布置任务,推荐参考书目,学生自行搜集相关资料,分组协作讨论,提出并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整个过程中,以具体的工程实例为项目,借助明确的项目载体,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最后在课堂上,师生在共同探讨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这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改变了学生一味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同时又避免了人单力薄的孤军奋战,发挥各人的长处,使学生在目标明确的过程中,锁定范围,自觉、自主参与其中,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间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最终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结论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有针对性而且具体的工程实例,对于学生理解物理规律,应用物理规律,形成思维,提高能力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物理教学是个值得仔细探究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注释】
○1马文蔚 苏惠惠 陈鹤鸣 主编 《物理学原理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6降落伞与跳伞塔”,2001。
参考文献:
[1] 马文蔚改编 《物理学教程》(上册),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386页;
[2] 马文蔚 苏惠惠 陈鹤鸣 主编《物理学原理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31页;
[3] 程九标 张宪魁 陈为友 主编《物理发现的艺术:物理探索中的机智运筹》,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9/501页;
[4] 徐建中主编 《物理学》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216页。
上一篇:线性代数习题中的化简技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