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人文精神关怀下的思
摘 要: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发挥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任何一种职能都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关怀与引导,这符合社会进步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文精神的指引下会更加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健康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全面发展即德才兼备的人才。
关键词:精神家园;人文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人文主义传统,体现出高度的人文教育特点,注重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完善。人文精神重视终极追求,执着探求人的理想人格,高扬人的价值,只求人的自身完善,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以人为本是大学教育中最核心的价值理念,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我们必须把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人才,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肩负着振兴中华与实现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重任,因此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健全人格,教会他们怎样去关心人、尊重人是高校德育工作追求的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这种重视人文关怀的新思路,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构建了一个全新的视域。人文关怀是一人文精神为指导思想,通过关心人的合理需求,满足人的合理需求,尊重人的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发展的能动性来塑造个性化人格,帮助他们构建精神家园维护正当利益,提高大学生活质量。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功利取向日趋明显,浮躁气息也逐渐弥漫大学校园,当代大学面临着人文精神缺失的危机,一些大学生理想迷惘、道德失落、生活态度消极,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拾人文精神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紧迫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人文精神的指引下才有可能真正完善大学生自身素质结构,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人文精神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之于个人,它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德育实效性,至于国家社会,它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精神关怀所遵循的原则及相应的载体建设应该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工作中思考并实践的重中之重。在人文精神的指引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体现差异性原则、民主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差异性原则,这一原则的前提就是承认并充分认识学生们由于年龄、教育、阅历、家庭背景等原因造成的个体差异性、独特性,我之所以是我且区别于他人的特定属性,每个人不仅有不同的层次需求,而且在智商、情商、道德水平等方面也具有与生俱来的差异性,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防止一成不变的教育模式,承认这种差异性,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实出发点。因材施教是中国教育的传统,也是教育事业客观规律的反映。当年孔夫子办教育,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贯彻的就是因材施教。民主性原则,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德育工作者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应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气氛,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收到教育和熏陶。主体性原则,就是要关心学生的精神世界,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选择性,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长期以来受忽略的学生当作主体,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专职教育者的理论说教,偏重正面的灌输,没有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也不注意大学生的切身感受,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这与教育部门实行道德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现代教育要求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权,要求学习者主动参与,积极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表现学习者的选择性、主动性、创造性和想象力。明确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体现者,树立学生是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观念,时代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要按照时代要求不断丰富自身的内容,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时代特征,努力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加强形势政策教育, 紧紧抓住国内外重大事件发生, 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出台,重大改革举措实施的契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上述原则,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对于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体现时代性、情感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应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载体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高校德育课堂教学,教师的人格魅力,积极奋进的校园文化,诚信的网络平台等。高校的德育课堂应当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环境。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 中发[ 2004] 16 号) 为指导, 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 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德育教师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关系。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指培养具有人文关怀素养的师资队伍。不断完善自我人格,“以学生为本”, 作为老师要为人师表,首先要给学生起到表率作用。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此话指出了教师对学生表率的巨大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起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身教重于言教,这是因为教师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是高尚的,是他们的楷模。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要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思想教育工作者时刻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我,更加进步。人格教育很
重要,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只有人格比较完善的人才能在其他方面做的更优秀,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才能做到尊重学生。教师在思想品质方面要做好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教育学生。所以凡事身体力行,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在各方面尽量起模范带头作用,才能让学生信服。教师要不断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加强自身修养,注重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生活,热爱工作,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学生。坚持“以学生为本”,把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做到学生心里,始终坚持服务育人。积极奋进的校园文化,优化教育环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的整合,实现全员育人。凝炼学校精神,锻造校训内涵,形成宝贵的精神财富。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观念,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全过程,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组织学生建设好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和学校内涵,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努力形成一种主题鲜明,方向正确,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校园文化,为学生提供一个整洁优雅、安静舒适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循环工程,要形成合力,校内不能仅靠教师孤军奋战,校内需要各部门小协作,校外则需要社会大协作,更需要在育人的各个层面和环节上相互促进和共同强化。引导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也是全员育人的题中应有之义,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师生互动,这其实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由单纯的受教育者变为育人者和行动者,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高校育人工作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高水准的上好课,管理和服务部门提供高效和友善的管理和服务。诚信的网络平台建设,网络被称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它的出现不仅是信息传播技术领域带有根本性的一次突破的变革,强烈地推动和改变人类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也改变着人们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作为网络用户主体的大学生,其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受网络的影响日益显著。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大拓展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和外延,思想政治工作在面临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构建诚信、健康的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大学生自我意识强,他们崇尚自由,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中,他们的主体性没有受到重视,针对“90后”大学生的自身特点,教育工作者也要改变以往的教育模式,需要跟他们多交流,多沟通,网络话语的平等方式是大学生容易接受的交流方式,教育工作者要学会通过QQ、飞信、论坛等方式也学生在网上交流,这样才能更好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同一语境下交流,以思想交流为主题,以网络为依托,构建新型的思想教育理念。网络的虚拟性更要求大学生学会“慎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应该学会尊重他人,杜绝欺骗,明礼诚信,言行一致,拒绝两性人格,“明礼诚信”应当作为当代大学生自觉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网络诚信要求网络主体要懂得诚信,使诚信成为网络社会的基本行为规范,只有这样,整个社会才会有序、健康的发展。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重拾人文精神,召唤远逝的人文传统,就是为国家和民族培养那些“关注天空的人”。
参考文献:
[1]赵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实证研究[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8.
[2]檀江林.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3]陈立民.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
[4]张再兴.求索——新形势下高校德育若干新课题的实践与思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