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论当代大学生合作精神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以

发布时间:2015-12-15 11:26

摘 要:针对当代大学生合作精神的现状,笔者走访、调研广州地区的部分高校,包括: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商学院、广东药学院、广州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等八所本科院校,发放题为“当代大学生合作精神的现状”的调查问卷,结合调查的结果,进行归纳、分析,从提出当代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基本现状出发,分析大学生合作精神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合作精神现状; 存在问题

     本文,针对广州地区部分高校大学生合作精神的现状,进行实证调研,结合调查的结果,进行归纳、分析,笔者从提出当代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基本现状出发,分析大学生合作精神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基本现状
   针对当代大学生合作精神的现状,笔者走访、调研广州地区的部分高校,包括: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商学院、广东药学院、广州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等八所本科院校,发放题为“当代大学生合作精神的现状”的调查问卷1000张,收回问卷983张,问卷回收率:98.3%,该调查问卷共25题,所有数据用SPSS17.0统计分析,调查样本基本情况如下:性别:男生542人,女生441人;所在专业:文科类:321人,理科类:162人,工科类:158人,艺术类:192人,医药类:150人;就读年级:一年级:331人,二年级:345人,三年级:223人,四年级:84人;家庭经济状况:较拮据:217人,一般:694人,较宽裕:72人。在您认为目前大学生合作精神总体状况如何?这一评价中,认为很好的占4.42%,认为较好,有一些方面仍有提高空间的占43.36%,认为一般,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的占44.25%,认为差的占6.19%,这就表明:50.44%的学生认为大学生的合作精神还不够强,经过对问卷的汇总、归纳和各项调查数据的比较、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一)自我发展意识较强,社会责任意识淡化,集体合作意识有待加强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竞争与优胜劣汰不可避免。在我国当前教育体制下,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普遍重视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当前,“90后”大学生已成为大学生中的主流群体,他们中的相当部分是独生子女,自小与家人生活在一起,感受家庭的多方呵护和关爱,但其在心理发育上与成年人的客观差异,使他们容易形成较独立、自我的个性,如缺乏正确引导,很可能发展为对个性的片面理解,甚至形成偏执的个性,表现为片面强调个人发展,重视自我奋斗而忽视与他人分享、合作。目前,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阶段的评优、评先(包括: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先进个人等项目的评选),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应得到及时、正确的引导,否则容易伤害同学间的友谊,影响班级团结,更不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身心健康发展。
  问卷中相关问题调研情况如下:在“当学习中遇到困难,您会采取哪种方式解决?”这一评价中,选择“查阅资料”的占53.98%,选择“请兄长或同学帮忙”、“向专业人士或教师咨询”、“说不清”的分别占29.20%、21.24%和10.62%。当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半数以上的学生选择“查阅资料”来解决。在“您认为,大学生从事社会工作的目的是?”这一评价中,选择“为集体和同学服务”的占15.93%,选择“可以充分展示个人才华,锻炼能力”的占84.96%。在“您认为,不愿意与他人合作的原因是?”选择“自己就能够做好”的占31.86%,选择“他人不听指挥,合作无法进行”的占46.02%,选择“不愿与别人分享成果”的占4.54%,选择“担心别人做不好而影响自己”的占15.93% 。当问到不愿意与他人合作的原因时,近半成学生支持“他人不听指挥,合作无法进行”,另有超过一成的学生支持“担心别人做不好而影响自己”,超过三成的学生认为“自己就能够做好”。在“毕业后,您会选择以下哪种类型的工作?”这一评价中,选择“有利于个人发展的职业”、“待遇好的职业”分别占80.53%、13.27%,而选择“国家和社会急需的职业”的仅占9.73%。
  (二)有较强的人际交往需要,但与人沟通、合作能力仍显不足
  部分大学生自小缺乏与同龄人长时间交往的经历,个人成长过程中,大多数时间跟长辈们生活在一起,与同龄人交往能力、技巧上显得不足。有的大学生在自身发展上片面在乎自身感受,在与人合作中不善于协调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关系。当代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由于部分家长过分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技能培养、学业成绩的提高以及个人特长的发挥,而对非智力因素(例如:人际沟通能力、协作意识、合作精神等)缺乏必要的培养和足够的关注,致使以独身子女占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更加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注重自我奋斗,忽视与人协作、合作意识、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发展。
  (三)不同程度地存在合作认知与合作行为相脱节的情况
  部分大学生虽然在观念上推崇集体主义,提倡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合作精神,但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却仍然过多地考虑个人利益和本位主义,凡事以个人利益为先,日常工作或集体活动中缺乏必要的合作主动性,或临阵推诿,不愿承担责任,即存在合作认知与合作行为方面的脱节。
  问卷中相关问题调研情况如下:在“学习合作对象,您会选择?”这一评价中,近七成以上的学生选择“好友”或“专业较好的同学”,仅有6.19%的学生选择“同宿舍的同学”,而选择“班级中任何同学”的只占18.58%。而选择“好友”的百分比为38.05%高于选择“专业较好的同学”的37.16%。在学习合作对象的选择上,仅有不到两成的学生可以接受班级中的任何同学。在“期末考试中,您的老对手又一次超过了您,您会感觉如何?”这一评价中,“有点不快”的占31.86%,“不服气”的占32.13%,“真心为对手高兴”的占24.78%。在“‘对于一位同学手中拿到多个单位的接收函’的现象,您如何看?”76.99%的学生表示“理解”,18.58%的学生表示“无奈”,另有2.65%的学生表示“反对”或认为“属于不公平竞争”。在“您是否会在考试中协助他人作弊?”这一评价中,选择“会”的占9.73%,选择“不会”的占62.83%,选择“说不清”的占25.66%。明确表示“不会在考试中协助他人作弊的”占到62.83%,而仍然有近一成左右学生表示会协助他人作弊。
  
    二、当代大学生合作精神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笔者的调研和多年的观察积累,现将大学生合作精神存在的主要问题列 举如下:
  (一)自我发展意识突出
  部分大学生表现出只注重个人成长,不重视与人合作,对自己的事情非常重视,而对集体的事务却更多采取事不关己的态度。比如:同寝室的四位同学间出现一、两个人的小团体,或彼此各自为战,同学间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发生争执,甚至互相忌恨,以致发展为要彼此调离同一寝室才能解决纠纷,少数大学生出现既不能合作开展课题的研究,课程作业不能共享、讨论;同班级的个别同学,大学四年彼此都极少沟通。
  (二)集体归属感、荣誉感不强
  部分大学生热衷于个人的专业学习实践,对校园内的集体活动、文体活动不感兴趣、不闻不问,认为集体的活动与自身成长无关,时常有抵触或厌倦情绪;有的大学生在刚入大学时,迫于家人的要求,竞选学生干部,但短暂热情过后,便显出疲态,工作推脱、敷衍,功利主义倾向明显。有的大学生不愿担任学生干部,或当上学生干部后做事情拈轻怕重,不愿承担责任,时常有畏难情绪,这种情况在高年级学生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三)合作心理素质薄弱
   当前,大学生由于物质生活条件较前辈更好,且独生子女居多,在与人沟通过程中,部分同学感觉缺少一种面对困难、挫折的勇气和必要的忍耐力,不同程度地存在忧郁、焦虑、猜疑、嫉妒、浮躁等心理障碍,或情绪波动、起伏大,不善于与人沟通、合作,对家人的依赖大。大学生由于各自成长环境的不同,在入大学前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这种状况在与人沟通过程中,如处理不当,常容易表现出以下几种不良心理状态,包括:自负、自卑、嫉妒等。
    1.自负。比如:有的学生因自小各方面素质都均衡发展,多才多艺,自然在校园内容易成为关注的焦点;有的学生自小就担任学生干部或成绩优秀,在入读大学前,深受老师的重视和同学们的推崇;有的学生则由于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受到家中父母及家人的宠爱。以上这三种类型的学生,如不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过分重视个人的感受,则很可能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负的心理特点,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和与其他同学的合作、沟通。
   2.自卑。有的学生因自身家境贫寒或情感受挫或交友不顺或学业不佳等原因,未能及时调整情绪,进行自我教育、疏导,在与同学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缺乏自信、内向、敏感等行为特点,表现出自卑的心理状态。
   3.嫉妒。有的学生因对自己与他人的全方位素质缺乏客观的评价,缺少辩证思维的引导和必要的心理咨询、帮助,在面对其他同学在个人素质、学业成绩、或爱好特长等方面有不俗表现时,常陷入一种自我否定的情绪当中,如不能及时得到良好的自我调节或压力排解,则容易产生嫉妒的心理反应。
    (四)人际关系紧张
  以上几种心理状态反应,如得不到妥善的疏导、缓解和治疗,都容易形成大学生彼此间人际关系的紧张;大学生中同寝室的四位同学常因为生活习惯迥异、学习时间冲突及个人好恶等原因造成抵触和彼此矛盾;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不善于与人交际、内向封闭等倾向,或脾气让人难以捉摸,缺乏稳定的情绪控制能力,导致班级里与其他同学人际关系紧张。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郑永廷,徐建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郑永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时代性课题.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3,21:13-14
〔4〕阳剑兰.当代大学生合作精神培育的路径选择.社科纵横,2010,3:第130页
〔5〕李玉洁.当代大学生合作精神培养研究.硕士论文.郑州大学,5.2007
〔6〕李卫东.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与思考.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2:90—93

上一篇:当前高校班级建设与管理研究

下一篇:基于服务外包(BPO)需求的高职英语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