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看我国医学院校的
摘 要:创新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我们应对2l世纪国际社会激烈竞争的必然选择。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因此,分析美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我国医学院的专业特点,探讨我国医学院校的创新教育。
关键词:美国;高等教育;创新教育;我国医学院
1. 问题的提出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了创新型国家的概念,并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使创新意识、创新观念渗入到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中,能够使创新成为整个国家行为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战略。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是要有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以传播和创造知识为己任的高等学校,肩负着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神圣使命。
美国是世界上历史较短的国家,但却创造了世界上最发达的高等教育。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就着手进行创造力的开发,教育从培养“书生型”人才向培养创造型、开拓型的人才转变。
随着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现代社会对医学的创新渐为关注,现代医学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之上的。为适应发展,高等医学院校实施创新教育,对培养医学创新人才意义深远。因此,结合美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并寻找适合我国医学院校的创新教育。
2. 美国高校创新教育的特点与中国高校教育的对比
2.1 美国高校招生特别注重生源的创新潜质
美国的高校入学考试分两部分:SAT( 学术型测试)和CAT( 美国高等学校测验),既考查学生的知识,又注重学生的潜能,且可多次考试、多次选择。和中国的高考-一锤定音的考试制度相比,更合理、更能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
2.2 美国高校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美国高校一、二年级基本上不定专业,所有学生按照宽基础的要求选修有关课程,特别要求选修非本专业的课程,便于打开学生思路。有些学校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特长、兴趣参加科研活动,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通过科研活动充分展示自己的创新能力。中国高校课程设置相对来说比较保守、循规蹈矩,一般入学就开设专业课,使学生的思路固守、定格在专业范围内,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3 美国高校课堂教学以学生主动提问为主
敢于质疑提出问题,是创新的源泉。美国高校教师在教学中,会创设一种宽松、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态度和批判精神,维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老师与学生的意见出现分歧时,教师通常会说:“我不赞同你,但我支持你。”借以激励学生的创造品格。
3.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创新教育的策略
3.1 构建创新教育新观念
我国大多高校把创新教育理解为开设一门创造力训练课程,没有在各类课程教学中引进创新教育。因此,要构建创新教育新观念,是指在各学科教学中建立创新意识,要把各类课程教学环节中的创新教育活动作为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予以高度重视。
传统的医学教育观是以掌握医学知识的多少作为衡量人才质量的标准。其基本特征是以知识的传播为中心,强调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注重继承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这种教学模式,重知识传播,轻创新能力和素质培养;重理论,轻应用。要培养适应21世纪的创新型医学人才,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摒弃旧的教育观念,把教育的重点真正放到提高医学生的创造力上,这是高等医学院校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前提和先导。
3.2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通常是把备好的课程以讲授的方式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不能很好地发挥。
因此,高等医学院校为适应创新教育的改革,在课程设置时应重视有利于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在内容方面力求人文知识、社科知识与医学知识的有机结合,并充分体现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在形式与特点方面应重视减少学时,突出实践。
3.3 使学生学会创新的方法
医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创新的方法,可以在基础医学实验中自主进行实验设计,不再拘泥于固有的教材中,这样,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仅能巩固医学基础知识同时又能完成大学生科研,以提高我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苗东升.论建设创新型国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2] 衣俊卿.论创新困境的教育体制原因[J].复旦教育论坛,2006(2).
上一篇:试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心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