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高职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整合改革研究

发布时间:2015-12-15 11:28

摘 要:目前,众多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大多沿袭了大学本科的内容,不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高不成,低不就。为此,我们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查,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的,对国贸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进行整合改革,探索高职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贸易;课程改革;课程整合;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众多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沿袭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内容, 俗称是本科的“压缩饼干”。课程设置以学科性为主,缺少综合性和职业性课程。培养目标不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高不成、低不就,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从招生情况看,国贸专业招生情况一般较好,前景也很乐观。一方面,从学生和家长心理选择角度看,国贸是应用型专业,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名字也好听,容易被家长接受。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社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也有较大空间。从就业状况看,一般高职国贸毕业生毛就业率都在90%是以上,但实际专业对口的不到10%。可见培养对象与社会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也就是说“进口旺”,但“出口不畅”。
  从客观角度看,高职院校办国贸专业是比较勉强的,有点“小人穿大鞋”的感觉。因为,外贸人才要求起点较高,外语水平要好,综合素质要高。有些本科院校对国贸专业还设置英语最低线,而英语恰恰是高职院校的短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行业实际需求,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打破传统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对现有课程设置进行整合,以探索一条高职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二、国贸行业背景和外贸人才需求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贸易得到迅速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中国加入WTO,我国对外贸易得到长足的发展,外贸企业如雨
  
后春笋般迅速成长和扩大,从而派生了大量的外贸人才需求。国贸人才的培养亦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热点。
  要使高职国贸人才培养符合市场需求,关键是人才培养目标要与社会需求相一致。为此,我们对安徽省主要城市的外贸企业进行了走访调查,了解外贸企业发展现状,明确他们对外贸专业人员的需要和技能要求,掌握他们对学校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调查结果显示如下特征和要求:
  1.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入世”后,外贸企业数量和就业岗位数量猛增。“入世”后,我国的外贸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贸经营权从审批制度逐步过渡到登记制。外贸经营权的门槛越来越低,因此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会大大增加,对外贸易专业人员的需求会更大,要求也会更高。对外贸易的发展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经过近三十年的迅猛发展,对外贸易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 2010安徽省涉外企业8000多家,实际开展进出口业务的企业3583家,这些企业对外贸人才需求有较大的缺口。
  2.我国贸易类外贸公司大多规模小数量多。近年来,许多外贸企业在国家外贸体制改革大潮下,纷纷改制重组。许多原来的国有外贸公司推行股份制,精简了大量富余人员,留下来的基本上都是业务方面的骨干,因而经济效益更好。这些外贸公司对新进人员的素质要求普遍更高。
  3.外贸人才需求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上呈现以下特点:首先,由于外贸操作环节较复杂,因而要求外贸人员必须有较全面的综合业务素质,能够独挡一面。其次,外贸公司对从业人员的外语水平、外贸业务知识及产品知识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英语一般要求在CET六级,最低也要求四级水平。再次,外贸业务人员必须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需要掌握公关礼仪、商务谈判、营销心理等方面知识并能灵活加以应用。
  4.外语类专业毕业生对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外语类专业毕业生一般来说有着较高的外语水平,这对整天和外语打交道的外贸企业来说是有着很强的吸引力的。一些外贸公司老总就认为,外贸业务知识的缺乏往往是暂时的,可以边干边学,一般能够很快补上,但是外语的提高却非一日之功,从企业的经济效益出发,很多企业宁愿吸收外语人才而放弃外语基础较弱的国贸专业毕业生。
三、对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整合的思考
  根据调查的结果和就业市场分析,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整合进行改革和调整。
  (一)转变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观念是先导,模式是根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树立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依据高职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来培养高职人才,必须大胆突破传统的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教学模式,摒弃“知识本位”、“教材本位”、“教师本位”等传统的教学思想,构建以“能力本位”为主体,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教学模式。按照“基础理论知识适度,职业岗位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较高”的总体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调整国贸专业培养目标
  正确定位高职专业培养目标是进行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高职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核心,从一定意义说,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国贸专业办学方向应严格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现在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另方面要考虑外贸行业岗位群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通过调查了解到:大量的外贸企业急需一线既掌握相关外贸知识又具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经济管理和服务人才。因此,国贸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2]: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我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国际贸易的专业知识,能胜任外贸部门、三资企业和有自营进出口业务权的企业对外贸易业务与管理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学生具有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国际贸易专业知识,掌握从事外贸业务和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具备报关、单证制作、外贸谈判、信息调查、产品销售、公共关系等职业能力,并具有良好的职 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身心健康。具体包括下列内容:
  1.具有现代营销意识和经营发展眼光,具有较快的适应外贸业务经营与管理的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市场的调查研究和分析预测,处理实际问题,进行营销活动的能力;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外贸函电),具有较深的公关协调、商务洽谈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不怕艰难困苦和挫折,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2.具有在全面掌握外贸基本理论和业务知识基础上,进行精英语、善调研,懂公关,会谈判、求创新能力。
  3.精英语是指能够熟练地看懂外文单证,用英语填单、制单、懂得简单的英语口语和外商进行洽谈、沟通,熟练地阅读外文资料,进行资料的翻译等能力。
  4.善调研是指不仅要求能善于开展各种方式的市场调研工作,尽快了解市场信息,而且还应能够独立主持中小型企业市场研究项目,科学、规范、有效的进行并及时完成项目研究报告。懂公关是指在知晓公关礼仪、外交礼节、熟悉公关原理的基础上,能切实开展交际型、宣传型、社会型以及征询型公关活动,为企业拓外贸 业务服务。
  5.会谈判是指在熟练掌握各种谈判技巧,了解客户心理的基础上进行国内外商务洽谈,组织好产品购进、外销,能为企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6.求创新是指能在工作中进行观念上、管理上、方法上、制度上的创新。
  (三)改革国贸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其主要任务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必须突破学术人才培养所采用的学科中心型课程模式的束缚,在课程模式上我们摒弃了过去“本科压缩型”的课程模式,借鉴国际上流行的“能力本位课程模式”。根据涵盖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职业知识的职业能力要求,面向职业岗位(群)任职需要,构建“基于技能培养,面向岗位集群”的课程模式,重视学生的能力训练,理论知识传授以“必须、够用”为度。
  (四)强化校企合作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之一是为地方经济服务,尽可能和社会用人单位实现无缝对接。为此,要十分重视校企合作教育,让企业全过程地参与人才培养。
  1.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高职院校国贸的招生计划及课程设置应在调查了解地方外贸企业需求和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比如,我们通过调查了解,有些企业提出要重点提高学生外语的外语水平,有些要求针对外贸业务的特点加强外贸函电、外贸单证方面的教学。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招生时可对国贸专业新生的外语成绩设置门槛,一般在80分以上比较适宜。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报关业务”和“外贸单证”等实用的课程。
  2.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高职院校要成立国际贸易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由系主任、学科带头人、企业专家(外贸企业经理)组成。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第一,校企人员相互兼职。一方面,国际贸易专业教师轮流利用暑假或其它时间到企业进行兼职锻炼;另一方面聘请外贸企业专家到学校作兼职教师,不定期地开设讲座、作学术报告或兼课,从而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院与社会的交互结合。第二,校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由于本地外贸公司小而分散,让大量的学生顶岗操作有实际困难,我们采取的形式是先在校内模拟实训,再到外贸企业实践操作、参观体验,并且请外贸企业的业务人员为同学们现场讲解和答疑。
  3.企业参与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这一阶段的人才培养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接受学院的毕业生实习。一部分学生毕业实习就是预备就业,即实习后留在企业工作,或优先录用合作院校国贸专业的毕业生。另一方面是及时反馈毕业生工作信息,这样可以有效地指导高职院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更好地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侯涵,梁赤民.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7(3):60-62
[2]刘华,付宜新等.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1):131-133

上一篇:浅谈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教学设计

下一篇:浅论高职图书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