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的文化负效应与规避途径研究
摘 要:旅游业对文化的影响具有两重性:即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旅游业对文化的消极影响称为旅游业的文化负效应。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所带来的文化负效应越来越突出。本文分析了旅游业文化负效应的表现形式、发生与变化机理,提出了规避旅游业的文化负效应的对策。
关键词:旅游业;文化负效应;规避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旅游学术界将旅游产生的消极影响称为“旅游负效应”,旅游负效应划分为旅游的经济负效应、旅游的社会负效应、旅游的文化负效应和旅游的环境负效应等项内容。
旅游业对文化的影响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旅游业对文化的积极影响(即正效应)是非常显著的。旅游是传承和弘扬文化的最好载体,通过旅游的发展,内涵丰富的传统优秀文化得到了传播,不同的地域文化得以交流融合,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延伸、拓展和创新。另一方面,旅游业对文化的消极影响(即负效应)也是非常明显的。旅游对客源地文化、旅游地文化甚至整个社会文化都会产生负面效应。
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倾向于关注旅游业对文化的正效应,对旅游业的文化负效应关注和研究不够。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所带来的文化负效应越来越突出,波及几乎所有文化领域。规避旅游业的文化负效应是旅游业和全社会的责任。
二、旅游业文化负效应的表现形式
(一)对旅游地文化的负效应
1、对旅游地人文旅游资源的破坏效应
人文旅游资源的实质是文化,破坏人文旅游资源就是破坏文化。旅游对人文旅游资源的破坏效应表现在破坏性开发和破坏性消费两个方面。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破坏,破坏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是共生的。如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因技术条件限制,兵马俑一号坑的彩陶已逐渐褪色,失去了往日的光泽。云南大理古城在旅游开发建设中,片面考虑古城原石板地面不利旅游车行驶,将石板拆毁换为柏油路,与古城风貌格格不人,破坏了古城的特色。另一方面,游客活动也会给人文旅游资源带来破坏。敦煌石窟目前每年要接待60万以上的游客,旅游旺季蜂拥而至的游客使得石窟中弥漫着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人体散发的湿热气,使壁画上起着鸡蛋皮一样的东西,被称做壁画的“癌症”。敦煌壁画正在以比古代快100倍的速度走向死亡。[1]
2、旅游地文化的被同化效应
文化同化是指相对弱势、落后的文化和相对强势、先进、完善的文化相接触后,逐渐引进、学习强势的先进的文化,受强势文化的影响,具备强势的先进文化特征的过程。随着旅游者的涌入,异族以及同族异地的文化、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的引入,旅游地传统的民族文化、风情民俗会逐渐被同化、冲淡和消失。如泸沽湖边的摩梭人,拥有丰厚独特的传统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遗留至今的阿夏走婚习俗及母系家庭结构。但近年来随着旅游者的不断涌入,其核心内涵已受到强烈冲击,某些风俗正在逐渐地脱离传统模式,男性服饰有汉化的倾向。
3、旅游地传统文化的过度商业化效应
在发展文化旅游中存在着种一味追求文化的商业价值,而不考虑文化产品的精神属性,唯利是图攫取文化产品超额利润的现象,即旅游文化的过度商业化。在开发旅游产品的过程中,一味地迎合旅游者的文化偏好,将古朴的民俗文化、民族风情、肃穆的宗教仪式包装为粗俗的商业性表演,原有的文化价值被商业价值所取代,旅游者面对这样的旅游产品感受不到有益的教育和熏陶。
4、旅游地文化的仆从化效应
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极易出现旅游接待地的社会文化逐渐成为旅游发展的附庸的现象,即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的仆从化。许多旅游接待地的文化建设以旅游为导向,而不是以当地居民的文化需要和地方文化传承为导向,降低了当地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使当地地居民心理上对旅游者和外来文化产生仆从化倾向。
5、旅游地社会道德的退化效应
在旅游者和旅游地之间生活水平差异悬殊的刺激下,当地的部分居民极易失去原有的纯朴美德,逐渐在思想和行为上发生消极的变化,开始对自己的传统生活方式感到厌倦,盲目仿效和刻意追求外来生活方式,甚至导致卖淫、赌博、投机诈骗、走私等不良社会现象和犯罪行为产生,产生道德退化。同时,因当地居民的经营活动失序和各方利益的失衡, 导致一些人心理失衡, 敲诈游客哄抬物价、甚至威胁游客人身安全的旅游犯罪案件时有发生。
(二)对客源地和旅游者的文化负效应
1、对旅游者的文化腐蚀效应
旅游本身就是一项特殊形式的学习活动。旅游者对旅游地文化的了解和接受过程就是受影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当地传统文化的商业化和庸俗化 、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随着旅游者对当地不良文化的消费,旅游者原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会受到腐蚀,并随旅游者的流动而扩散。
2、对客源地的不良文化流入效应
不良文化流入客源地是由旅游者带回来的。现代社会,旅游是一种普遍现象。客源地大量旅游者持续的外出旅游,都可能把旅游地的不良文化现象带回并相互传播和相互影响,从而对客源地的社会文化风气、社会道德、地方传统文化产生负面效应。
(三)对全社会的文化负效应
对旅游地文化的负效应及对客源地和游客的文化负效应的叠加和累积,将对整个社会文化产生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
1、民族文化的异化效应
旅游活动加剧了民族文化被异化的进程。伴随旅游业的发展和文化负效应的积累,整个社会可能产生“拜物主义”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退化、社会信仰困惑等现象。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开放,出入境旅游迅速发展,东西方文化的强烈差异和激烈碰撞,使一部分人觉得我国社会制度、民族文化、工作环境、生活方式等统统不如外国的好。在过高评价西方社会的同时,贬低我国传统社会,甚至抛弃传统文化而一味模仿和追求西方生活方式,强烈腐蚀了我国社会文化环境。
2、全社会的文化堕落效应
社会堕落的根源是文化的堕落。旅游业中的逐利文化、金钱文化、功利文化等负效应,使文化的传承失去了道德的支撑,对全社会的文化堕落起到了推动作用。如山东阳谷县在旅游开发中打起了“金瓶梅”的文化牌,在开发“金瓶梅”的形式上利用西门庆和潘金莲来大做文章。在阳谷县狮子楼旅游城内,“潘金莲”是旅游城公开招聘的,身份是“景区形象大使”;“武大郎家”对面是“王婆茶坊”,茶
坊内,西门庆初次幽会潘金莲的蜡像塑造得惟妙惟肖。[2]借龌龊的为人所不耻的文学形象来作为当地的形象大使,把垃圾当宝贝,把低俗当作时尚,这本身就是文化的堕落,其对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
三、旅游业文化负效应的发生变化机理分析
(一)旅游业文化负效应的发生机理
1、旅游业的外部不经济性。旅游业对文化的外部不经济性是指伴随旅游业的发展,出现的对文化的破坏现象,但旅游企业和游客并没有向文化业支付任何代价。这种外部不经济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文化资源的所有者缺位。文化资源的所有者是国家,但实际上是由某些部门和开发者掌管着。国家作为所有者的实际缺位,其后果是产权虚置无人负责和利益共争多头管理同在,局部和短期利益的争夺容易造成文化旅游资源无序低效甚至破坏性开发。
2、旅游业的经济利益最大化。旅游业作为一个经济产业,必然要追求自身发展的经济利益。当前旅游业的发展存在着只注重经济利益的获取,忽视了社会文化保护的弊端,甚至以牺牲民族文化、社会道德、文化资源为代价来发展旅游业,获取经济利益。
3、旅游地文化承载力的有限性。旅游承载力常常用旅游容量来表示。旅游地文化承载力是指特定时间内某地域的旅游目的地区、点所能承受的旅游容量,超越这个容量再增加游览的人数或开发,将会对当地文化和文化资源产生破坏。旅游者的进入会使当地文化发生变化,但这个变化是有限度的,超越这个限度,当地的原生文化就难以承受,将会导致发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二)旅游业文化负效应的变化机理
1、旅游业的边际文化负效应递增
根据效应原理,亏损单位的增加导致总的负效应增加,且边际负效应递增。如果把旅游的文化元素当做文化业对旅游业的投资,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对文化的负面影响是旅游业的文化负效应,相当于文化业投资的损失,那么旅游业的边际文化负效应适用边际负效应递增的规律。边际文化负效应是指文化业被迫获得的损失单位系列中最后一个单位的损失所引起的后果。根据效应法则,每一系列单位损失使总的负效应以更剧烈的速率增加,直到最后,文化业无力继续损失到下一个单位,即文化业遭到毁灭性损害。
2、旅游业的文化负效应累积
如果把对旅游地文化的负效应、对客源地和游客的文化负效应看着个体负效应,那么这些个体负效应本身是不断累积的,把所有的个体负效应加在一起,就是整个社会的负效应。各个个体的负效应都是呈递增趋势发展,只不过负效应的表现程度高低不一,但其累积点达到一定程度后,负效应会发生急剧变化,负效应带来的冲击力是巨大的。也就是旅游业的文化负效应累积使文化业遭受的损害呈加速趋势。
四、旅游业文化负效应的规避途径
(一)构建预防机制
1、创新旅游管理体制
由于人文旅游资源所属行政管理部门不同,造成人文旅游资源分属各级政府,涉及文物、园林、建设、宗教、文化艺术等相关部门,不同部门分割管理,没有发挥合力优势。为此,应成立一个权威机构统一管理人文旅游资源,对人文旅游资源管理应实行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模式,实现人文旅游资源产权明晰、权责利明确,避免部门管理和多头管理。
2、建立禁入机制
在旅游规划和开发时,不仅要考虑该地的旅游资源、交通条件、膳宿设施,还要考虑其文化影响,必须考虑游客的进入会否引起与当地生活方式和宗教习俗的严重冲突,某些历史古迹点由于古迹十分珍贵或脆弱易损,就暂时不宜作为旅游点开放。政府部门应建立旅游开发的文化评估标准,或者当地居民参与决策的机制,对文化评估不过关或大部分居民反对的应禁止进行旅游开发。如在奥地利的格佛尔小镇,该小镇风景如画,周边森林密布。一位60岁韩国僧人抱松路经此地,认为此处是建造寺庙的理想地。于是,他与当地政府商议,计划在这个4000人的小镇建造一座高35米、能容纳200多名佛教徒进香的寺庙。镇长认为,建设佛教寺庙能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可吸引邻国佛教徒。但是当地马上有议员反对这个项目。奥地利右翼政党自由党和未来联盟表示,建造佛教庙宇会破坏当地的基督教文化。在争议中,该镇决定通过全镇投票决定这个项目的去留。投票结果显示,67%的人反对该项目,该项目最终被否决。[3]
3、提高文化免疫力。政府应对旅游地居民和旅游从业人员加强文化传统教育,强化本土文化的价值观,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防止出现“客尊主卑”的思想和行为;要引导旅游地居民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文化鉴别能力,自觉吸收外来文化中先进的东西,抵制腐朽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提高对不良文化的免疫力,构筑起文化侵入的防火墙。
(二)旅游业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旅游可持续发展,就是对各种资源进行高效管理,促使人们在保持文化完整性、基本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需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要求是依据生态旅游原则,开展生态性的文化旅游,保持文化多样性。即对文化资源不仅有利用、欣赏、了解和享受的权利,更有认识、理解、尊重和保护的责任,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旅游的发展必须符合当地的社会道德规范,必须考虑旅游对当地文化遗产、传统习惯和社会活动的影响,使旅游发展和文化保护结合起来。从长远利益考虑,旅游的发展应选择那些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相协调的旅游形式。一方面旅游事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应有一定限度,以追求最佳综合效益为目标;另一方面,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旅游开发应与文化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三)加强旅游者教育,树立文化生态旅游理念
文化生态旅游强调两方面:一是以自然及其相关文化为基础,回归自然的一种旅游产品;二是旅游者要具备旅游行为伦理——承担文化保护的责任,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文化生态旅游本质上是责任性旅游,要求旅游者负责任地进行旅游活动,要有文化保护意识,与旅游地居民相互沟通交流、理解信任、尊重欣赏,在社会文化平等的基础上形成互动。为此,应加强旅游者教育,在全社会树立文化生态旅游理念。在旅游时,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尊重旅游地居民、尊重旅游地民风民俗;维护旅游地、旅游景区的人文旅游资源,不破坏,不乱刻乱画;保持健康的消费心态,远离不健康的
活动项目,拒绝“黄、赌、毒”项目。
(四)建立旅游业的文化补偿机制
文化补偿机制是根据文化价值、文化保护成本、文化发展成本等多项因素运用政府和市场手段建立起来的调节文化保护者、受益者和破坏者经济利益关系的制度。在发展旅游时,物质性文化资源需要防止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精神性民族和地域文化需要继承发展。文化保护和文化损坏的修复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当前的收益分别机制极不合理,旅游业凭借文化资源获得了巨大的收益,而文化业获得的收益很少,导致了文化投入不足。为此,应建立相应的文化补偿机制,明确旅游业的文化责任,使文化业也能从旅游业的发展中受益,使文化保护的投入和牺牲得到回报,使文化保护和发展得以继续进行。
(五)完善文化保护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
近年,我国加强了对文化资源的立法保护,《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细则》、《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等法律法规都对文化资源保护作了明确规定,各地方也结合各自特点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对规避旅游文化负效应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然,文化保护的法律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包括:加快我国《旅游法》的制定与颁布实施,在该法中应有文化资源开发、保护、惩罚的条款;加强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专门立法,如《宗教法》、《民族文化保护法》等,形成完整而系统的文化保护法律体系;加大旅游执法力度,努力提高全行业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经营服务和管理水平,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参考文献:
[1]王稀.论大众化旅游对旅游地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社会科学家[J],2002.11.
[2]何勇.两地争相打起“金瓶梅”文化牌 如此开发合适吗?.人民日报[N],2006.07.19.
[3]青木.奥地利小镇担心破坏基督教文化,拒建欧洲最高佛教寺庙.环球时报[N], 2012.02.27.
上一篇:中德应用型大学课程设置的异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