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合作学习形式与学习任务的关系
摘 要:合作学习的模式化日益凸显,教学效果令人质疑。如何使合作更加有效?我们认为,应视不同层级的学习任务而运用不同的合作学习形式。本文以《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一课的教学,从实践层面来观察合作学习形式与学习任务的关系。
关键词:合作学习;形式;任务;关系
合作学习又称协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小组形式或团队参与、为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在团体评价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
学习任务是一项课堂活动,它牵涉到学习任务的理解、使用、生成或互动,学习者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学习的内容而不是形式。它要求围绕一个明确定义的可预见的结果而展开指向理解与运用的教学活动,强调其中的认知或探究的挑战性以及师生的共同努力。
不同的学习任务必须采用不同的合作方式,它们之间的关系大致表现为以下四种形式。
形式一、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对每个人得到的信息进行汇总的学习任务。这样的任务其前提是个人对达成的学习目标的过程先有独立的、充分的、全面的参与,所得到的结论是“趋向求同”,汇总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归纳中形成更全面的共识。在完成这样的学习任务时,我们可以采用团体(班集体)合作的形式展开教学。
形式二、为了达到“每一个同学都能完成学习任务”的团体目标,有的学习任务,学生又不能独立完成,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完成学习任务,让学习习惯和水平较好的学生帮助水平与习惯都较差的学生,使“全体成员”都完成学习任务。面对这样的学习任务,我们宜采用小组(异质同组)的合作形式来完成。或者,合作学习在面对“使学生从各自不同实践经历,不同结论的展示过程中不定期发现学习方法存在的问题”的学习任务时,也可以用异质同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
形式三、为得到某些结论,必须靠“有分工,承担各自责任”才能完成的探究性任务。其特点在于从认知的角度来讲,完成学习任务,需要小组的每个成员从自身实际出发,先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观察、实践、思考,得出结论,然后小组内对多个角度的结论进行综合。同时,也考虑到每个小组的最终学习结果可以有不同,鼓励有些小组能“冒尖”,其小组的组成就应该是自愿组合,老师也同以作为小组成员之一参与期间。
下面就《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一课的教学来谈谈不同的合作学习形式的实践运用。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一课,其学习任务除去隐性的“感受航海家的开拓精神,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之外,显性学习任务主要有:了解与掌握(了解古代主要文明的分布及特点 ,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原因及最初的生产组织方式,掌握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理解与分析(分析新航路开叫道对世界的影响)、探究及养成(养成从历史资料中搜集有效信息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等三个层阶。由于每个层级的学习任务的性质不同,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要求也不同,根据上述的理论,合作学习也应随之选择不同的形式。
1.随机的团体合作,轻轻松松地“了解与掌握”
为完成“了解与掌握”层级的学习任务,使用随机的全班合作形式展开教学。历史知识的“了解与掌握”是本课教学中的最低层级的学习任务,高中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知识点也都在教材中可以找到,答案的唯一性强。我们可以采用随机的全班合作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实践中,我要求全体学生带着“古代有哪些文明区域?各有何特点?”、“古代五大文明摇篮和世界五大区域文明及其特点;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的原因及表现”,各自阅读教材“分散的文明”及“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两个部分的内容。阅读完后,由一位学生概述教材内容,揭示问题答案。其余同学根据自己的学习成果指出错误和遗漏,以全班同学的随机的补充和修正,学生可以很快地自主得出结论,真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答案就在课本显眼处”。
老师们或许都有这样的感觉,一到识记时,学生们的积极性就一落千丈──没有了生动有趣的历史情节,没有了喜、乐的感情宣泄,课堂上显得死气沉沉。如何克服这种识记教学的枯燥无味,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轻轻松松地去识记呢?其间在师生合作的前提下,为了提高掌握学习的效率,笔者采用了同桌的合作形式。即:一人读,一人听;一人试回忆要识记的内容,一人补充或纠错;两人又不断地变化角色,踏踏实实地完成“掌握”层级的学习任务。
2.小组合作,认认真真“理解分析”
心理学认为,分析能力是指把一件事情、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单独进行剖析、分辨、观察和研究的一种能力。对历史事件(现象)的分析就是要将问题系统地组织起来,对事件的各个方面和不同特征进行系统地比较,认识到事物或问题在出现或发生时间上的先后次序,以及对前因后果进行线性分析的能力。分析一个问题总是要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进一步把握历史事件本质。属于更高层级的学习任务。这就需要一个相对固定的小组,发挥全组成员的智慧共同完成。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在教材中是基础、精华史料的沉积,是重点教学内容,但学生又难于理解运用,又是教学难点。如何使得课堂学习的重难点内容得到有效解决?我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教师点拨解疑来完成重点和难点内容的教学。
首先把全班同学按“异质同组”的办法,照顾到座位的分布因素,分成若干个合作小组,又由各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当然要顾及三个问题都有小组承担)。我再提出四个问题:①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商业产生什么影响?②新航路开辟对美洲和非洲产生什么影响?③新航路开辟对亚洲产生什么影响?④新航路开辟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其后,由学生分组讨论、辩论。而老师穿梭小组间,进行点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通过争论辨析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学生通过争论辨析,掌握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并理解了社会前进的动力,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得到锻炼。分组辩论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学习有了成就感和乐趣。个别同学的观点很新颖,例如认为新航路的开辟给人类带来的是灾难,引起战争、自然灾害等等。辩论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发
挥小组协作精神,收到较好的效果。
3.自主合作,快快乐乐“探究与养成”
教学的终极目的是要求学生能自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应用知识既是知识的温习和巩固过程,又是知识的深化创新过程。因此,这一环节教学中,学生一定要改变过去只从教师的被动学习方式,变为自己在实践中归纳出主题,在实践中提出观点。历史教学中开放性探索性问题是实现此目的捷径。因此,本节课堂教学最后任务是在学生自主构建“新航路开辟”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按四到六人(包括老师)自愿组合,组成课外学习小组,探究两个问题:①“穿越时空隧道,假如可以让你选择,你愿意自己是中国的郑和,还是西方远航者呢?为什么?你的选择会给人类世界带来什么影响或作用?” ②有人说,欧洲人具有冒险精神和扩张性,中国人讲究“中”、“和”以及安土重迁。你如何评价这种说法?这两道问题具有开放性,可检验学生能否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两个问题的探究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对学生而言也同样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非交往和谐的小组无法完成。它有资源的互补、经常的人际交往等学习能力之外的因素的影响,每个小组之间的探究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也会存在差异,所以我们不应该一贯性地采用“异质同组”的办法来分组,让学生自由组合,这样有的小组的探究成果就会更加优秀。
在本课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的合作学习,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大为增加,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教学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作为老师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任务、不同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而采取形式不一的合作学习形式,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王 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 [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
[2]《中学历史教学》2005年华南师范大学主办。
[3]《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年陕西师范大学主办。
[4]《新课标教材全程解读必修Ⅱ》2007年吉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