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沟通管理在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运用——
摘 要:沟通管理工作是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管理学上的沟通分为受者、传者、媒介三大要素。辅导员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发挥传统与现代的沟通媒介的作用,彰显辅导员的主导作用,实现有效沟通的目的,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沟通管理 辅导员工作 和谐关系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高校辅导员的桥梁与纽带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辅导员与大学生这一高校中特殊的师生关系定位理应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因为“师生关系融洽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也有利于学生在品德上实现人格感化”。而要做到师生关系融洽,做好沟通管理工作是重要的途径与方法。与大学生充分沟通协调是辅导员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交流沟通情感、处理学生日常问题和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的主要手段;也是辅导员实施引导,达到教育目的的重要工作方法。因此,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与背景下实现与大学生的有效沟通是高校辅导员的重要职责,唯此,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才能进一步促进学生自身和谐身心乃至和谐班级、和谐校园的构建。
从管理学上说,沟通相当于肌体内的血管,其有效运行才能促进任一组织的良性循环,是指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行动过程,沟通包括三大要素:传者、信道(媒介和渠道)、受者。传、受者双方通过信息传递的媒介和渠道实现双向的信息互动,情感交流,使传受双方认识趋于一致,行动趋于协调。笔者拟结合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具体实践从上述受者、媒介、传者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 洞悉沟通管理中的“受者”。
作为沟通管理的受者,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如何了解大学生在新时期中所思所为是辅导员的重要职责,此为辅导员进行沟通管理的前提与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沟通双方的相似性,大大提高沟通的有效性。
当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发生巨大变迁,社会结构剧烈变动,社会价值观多元化趋势明显,各种思潮不断显现。由于国内外形势、社会、家庭的影响,处于象牙塔内的大学生也不得不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承受前所末有的新困难、新挫折,这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了挑战。
21世纪10年代后,大学生群体已悄然进入“90”后,他们自我意识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信心十足,但抗挫折能力差;目标明确,更加现实化和物质化。他们在学习专业化的科学文化知识、适应社会和集体生活的同时经常会面临诸如职业生涯规划、价值取向、学习、生活、情感以及就业等问题的困惑,再加之整个社会的浮躁心理以及功利性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会使这些问题进一步复杂多样化。因此,辅导员要在沟通管理中要努力准确把握教育对象的心理状况,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因此,了解大学生是辅导员进行沟通管理的前提,但同时也只有通过沟通,才能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实施因材施教。
值得注意的是,有效的沟通的双向的,因此,把学生作为沟通过程中受者单独分析是为了行文的方便,其实辅导员在沟通中也是受者,下文将有所涉及。
二、拓展沟通管理中的“媒介”
在沟通管理过程,如果媒介选择不当,往往会产生信息错讹,容易产生误解,达不到沟通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因此,辅导员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及不同的教育需求选择不同的沟通媒介。一方面不放弃传统的媒介,另一方面在通信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选择合适的现代沟通媒介,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并重,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
(一)不忽视面谈等传统媒介。
作为传统的沟通媒介,无论通信技术如何发展,面谈、书信等形式也不应被舍弃,这是是师生之间最直接也具有最深层意义的交往,因为在面谈过程,沟通双方会进行语言与非语言的沟通,这能促使双方进一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及情感上的进一步交流,而“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无论何时,面谈等传统媒介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都不可或缺。比如:复旦大学化学系辅导员包涵,在2001年至2005年担任辅导员期间,每周坚持给学生写一篇周记,供学生阅读、交流,用笔搭建了与学生沟通的桥梁,达到了很好的沟通效果。
(二)善用现代媒介。
随着现代通信科技的高速发展,沟通渠道日益多样化同时现代媒介也显示出其优越性的一面,比如:网络即时通信工具QQ 、手机短信、飞信、E-mail、论坛、博客、微博等现代媒介日益成为沟通的主体,虽多为非正式沟通方式,但其快速便捷,可以一人对多人同时沟通,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最真实的想法,这样能提高沟通与工作效率,事半功倍。更重要的是能发挥虚拟交流平台具有匿名性、开放性、即时性的优势,可以有效拉近辅导员与大学生特别是那此不善于当面交流的大学生的心理距离,让他们在放松的状态下与辅导员实现有效的交流。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强调,真正的对话是“从一个开放心灵者看到另一个开放心灵者之话语”而非正式沟通恰恰能使沟通双方消除紧张心理,缩小心理距离,流露真情实感,“开放心灵”。此外,辅导员要经常参加学生活动,深入宿舍、课堂、食堂等,随时与学生进行沟通。总之,上述非正式沟通往往便于真情实感的流露,能获取正式沟通过程中难以获得的信息。
三、彰显辅导员的“传者”地位
尽管沟通是交互进行的,但在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过程中,辅导员的主导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许多沟通过程是辅导员有意为之的,学生作为沟通的受者能否实现向传者的转换也往往也取决于辅导员自身的权威及对于沟通技巧的把握。
(一)提升辅导员的人格魅力。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俄国著名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新时期大学生在心理健康、学习、生涯规划、就业、自主创业、情感等方面会遇到诸多问题,他们期望能与辅导员进行充分的沟通,得到辅导员的指点。难以想象,一个对此不是行家里手的辅导员如何能搭建与学生
对话的平台?因而,不能忽略辅导员人格魅力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具体来说,辅导员要致力于提升自身素养,提高业务水平,重视亲和力的培养。
(二)实现民主的管理方式
平等、有效的沟通是实现民主管理的关键。同时,辅导员在班级实行民主管理方式才便于与大学生的沟通。一个不公正、不民主的辅导员不可能与大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因此,辅导员在塑造自身亲和力的同时还要注意运用民主的管理方式。首先,要注意对所有同学学生一视同仁,哪怕是所谓的“后进生”;其次,在制定班级规则的过程中要采取自下而上的决策方式,在学生中充分酝酿再制定成文,提高学生对规则遵守的自觉性。最后,有亲和力与民主管理不代表袒护,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绝不姑息学生对于法律法规、校纪、班规等规则的恶意违犯。
(三)注意双向沟通。
值得注意的是,辅导员在沟通过程中要把自身的主导地位与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管理学上的沟通管理理论按沟通中传者、受者双方的相互作用将沟通分为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辅导员要尽量避免单向沟通,因为这种沟通方式准确性较差,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抗拒心理;尽量采用双向沟通,使学生有参与感,有助于沟通双方的意见沟通和建立双方的感情。但同时要注意由于辅导员与大学生实际存在的上下级的地位差异,往往容易形成“心理巨大性”和“心理微小性”,从而给双方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不利于沟通过程的完成,因此,辅导员要营造便于沟通的环境及氛围,注意沟通过程的情绪控制与言语表达,让大学生处于平等的沟通地位,克服沟通障碍,实现有效沟通的目的。
要实现双向沟通,学会倾听是辅导员必备的技巧之一,这样能了解学生自己的真实想法,了解学生发生了什么事情,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帮助,等等。有研究表明,在心理沟通中,听的方面占40%,沟通中听所占的比重最大,辅导员需要努力学习和提高倾听技巧。 综上,辅导员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与服务对象,合理采用传统与现代的沟通媒介,同时提升自身素质,塑造人格魅力,掌握沟通管理的技巧,在与大学生的沟通中掌握主动,才能更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颜普元.教育以人为本[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23.
[2]李卫东,李菲.高校辅导员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5):62.
[3]杨加陆,袁蔚,林东华.管理学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237.
[4]谢雪梅."80后”辅导员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6):84-85.
[5] [德]马丁·布伯.人与人[M]张健等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16.
[6]王玉冰,高存福.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0[M.
[7]杨加陆,袁蔚,林东华.管理学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242.
[8]王文娟,赵小刚.新形势下辅导员工作中的沟通技巧浅析[J].学理论,2010(3),108.
上一篇: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标准设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