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论高校教师如何做到有效表达

发布时间:2015-12-15 11:30

摘 要:本文以“有效表达”作为研究着眼点,通过开放式的调查问卷,结合高校学生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期望,尝试提出解决方案。通过教师对授课前心理准备、同理心的建立、成人注意力曲线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提高有效表达能力,进而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关键词:有效表达;注意力曲线;同理心
一、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语言表达能力既是一种技能因素,又是一种智力因素,因此,教师应重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起着一种重要的中介作用,它是教师履行神圣职责的重要条件和基本手段。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获得教育教学的成功,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深邃的教育思想和娴熟的教育教学方法,更要有优秀的表达能力。教师是学科的一扇窗户,好的表达能力就是窗户上明亮的玻璃。本文从如何提高高校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入手,结合问卷调查、教学理论,尝试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二、调查问卷反馈与分析
  俗语说 “打铁先要自身硬”,“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在大学课堂的有效表达是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笔者在从事高校英语教学工作中,深知提高表达能力的的重要性。为提高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对所在高校4个班级132名同学提出了一道简答题。试图从同学们的第一手反馈中找到问题的所在与突破口。
简答题的题目:”您觉得老师在课堂教学表达能力方面有何需要提高改进的地方?请坦诚作答,谢谢。”
  本次调查共下发了132张问卷,有效回收126张。同学们积极回应,坦诚作答,体现了新时代高校学生的风采,也验证了在现代教育中,学生是自我再生产的自觉主体。通过总结同学们的建议和意见,发现教师的有效表达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A 有的老师紧张,语言不够准确                          12%
B 老师授课水平有待提高,有时词不达意                  17%
C 老师课堂内容略显枯燥,语言不够生动有缺              49%
D 头十几分钟老师讲什么记不住,课程开始就没有吸引力    22%
    通过调差问卷所集中体现的问题,笔者发现学生对高校教师的课堂表达能力期望颇高。同时也发现,高校教师学术造诣颇高、学历过硬,但部分教师忽略了教育学、教师心理学等基础学科的学习。教不得法、教学效果打折扣、表达能力不过硬的问题时有发生。
三、高校教师“有效表达”的策略
1、如何看待紧张
  适度的紧张有助于提高工作兴奋性,但过度紧张则是教师职业大敌。教师是紧张的职业,国外调查研究表明,有 1/ 3的教师感到教育工作是紧张或非常紧张的。部分新参加工作的高校教师更会遇到紧张的问题。对于部分教师,在做公开课或参加教学比赛的时候也会有些紧张。紧张来自于“期望表现与实际表现的差距”,紧张来自于“求好心切”。教师可以适度的降低授课对自己的“超高希望”从而减小“希望与实际表现的差距”,进而降低紧张。在少则一个学期,多则几年与同学的相处时间,同学会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一个长期得来的、相对客观的评价,所以不要太在意一次课、一个问题的解答或者犯下的一个可以补救的错误。总之,不要过于“求好心切”,降低“超高的期望”有助于解决紧张。只有摒除紧张的消极心理情绪,教师才能做到课堂的有效表达。
2 同理心的建立
  同理心(Empathy),最早由人本主义大师卡尔?罗杰斯提出。卡尔.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家和发起者、心理治疗家,被心理学史学家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所谓同理心就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表达出同理心。在教学活动的开始,教师应该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导游”,引导学生走入教学内容的“景点”,教学收获与同学的参与度息息相关,教师是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这就是教学过程中的“同理心”的表达。建立同理心的要点是:高校教师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把整个课堂的重心放在学生身上,教师的一言一行,每一次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同学学习效果展开的。为学生服务、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同理心建立的同时,教师的课堂表达就水到渠成的做到学生易理解又爱接受了。
3 理性与感性,叫好又叫座
    在调查问卷中,部分同学表达了对课堂气氛沉闷、重理论轻举例,重讲授轻互动等问题。笔者也曾看到某些大学课堂,一个老师在前面讲授,下面睡成一片的情况。如果能把课程设计,理性内容与感性内容相结合,即能完成教学任务,营造了轻松的课堂氛围,提高了同学学习参与度。理性内容不难做到,而感性部分较难把握。通过笔者的经验与学习,总结出以下几个感性部分可以操作。如: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发表、课堂辩论赛、学生当老师实践等方式。“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另外,要尽量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语言也要做到与时俱进。只有在语言表达上与学生拉近距离,才会收到更好的教学反馈与效果。
4 掌握成年人注意力曲线,组织教学内容
  美国心理学家露西?乔?帕拉迪诺(Lucy Jo Palladino) 在其著作《注意力曲线:打败分心与焦虑》中指出:成年人的注意力曲线呈现倒U 形曲线,在课程开始的五分钟甚至是十分钟内,往往难以进入状态。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往往授课之初,很多同学都在平静心情,逐渐凝聚精力进入课堂。因此,在课堂开始5分钟内,可以安排一些热身活动,讲一些可以引入课堂内容的实事、小故事、寓言、笑话。还可以让部分同学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课前演讲也是尽快把学生带入课堂的方法)。待同学们进入注意力曲线的峰值再集中讲授重点难点,在课程后期,也就是注意力曲线又开始下降的时候,再适度安排课堂活动、头脑风暴、放教学影片等。这样就能结合成人学生的实际情况,变换语言表达的方式和侧重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5 做好“预演未来”
  事前的准备等于事后的结果,好的课堂内容,好的课堂氛围需要讲师提前做准备。课前准备越充分,授课结果就越理想。教师可以利用“预演未来”的方式,对教学活动提前准备。具体方法是,在课前准备中,预演授课的整个过程,要求以动作为连接点,一步不落的完成授课预演。在预演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标注,但不要打断,待预演全 程后,集中处理。预演可以是实地预演,也可以在其他场合,甚至是在脑海中预演。我们还可以把这个方式与同学交流,有助于同学们在锻炼演讲能力,参加面试等方面的提高。
四、总结
  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达能力是教师从业的基本也是必要的能力。课堂的主体“同学”随着社会进步,信息化爆炸的时代在变化,就要求教师在自我表达能力的提高上,在教学内容的准备上,在对同学心理的把握上下工夫,转变教学思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完成在三尺讲台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P216

上一篇:浅谈高校新教师培训体系的设计

下一篇:浅析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