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尝试研究
摘 要:大学数学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课堂教学又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本文结合大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数学教学在方式方法上进行了探讨,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可持续性人才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大学数学;教学效果;提高
大学数学是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也是大学各专业课程的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下面,本人将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探讨一起讨论如何提高大学数学教学效果。
一、营造和谐氛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当前的大学数学课堂中很多教师仍然唱主角,满堂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发表与课文意见相左的东西。这种教学方式下的课堂氛围严肃、空洞、死气沉沉。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师生互动交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明确自身的主导作用,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形成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一个融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通过探究创造提高自身思考分析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置具有悬念的课堂导入,围绕相关问题展开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具有趣味性的课堂导入,并针对教学内容设计生动易懂的问题,围绕相关问题展开教学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学习,并在积极探究中培养自身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讲解离散数学的“哈密顿图”时,教师可以围绕“哈密顿周游世界”以及“马的周游路线”这两方面设计问题:在4×4的国际象棋棋盘上,如果让“马”从其中的任何一个方格出发,每个方格恰好能跳到一次,然后再回到出发时的那个方格,是否有这个可能呢?当这个问题提出后,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课堂气氛也变得非常热烈。又如,我们在讲解《概率统计》中“随机事件的独立性”时,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先跟学生打一个赌:咱们班里肯定有两个同学的生日是同一天的,你们信不信?学生们纷纷表示非常疑惑:老师怎么就这么肯定呢?然后教师开始围绕这一问题引出“独立性”的概念,从而解决这一问题。再如,在讲解“导数的几何意义”时,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切线的定义是什么?此时,学生会想起在高中数学中所学过的切点定义:与圆有且仅有一个交点的直线称为切线。于是,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图像,按照定义内容画出过曲线原点的切线有两条,那么到底哪一条才是曲线的切线呢?经过教师的提问,学生则马上将注意力集中到教材知识中了。尽管大学教育已经不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但是“以学生为本”、“教学内容生活化”等教学理念依然可以应用于大学教育中,因为这种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课堂学习活动,充分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
三、利用存在悖论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不可否认,有些数学概念存在一定的悖论,如果教师善于利用这些生动、有趣的悖论,则可以有效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解“集合”知识时,可以利用这样一个悖论:“小镇上的一名理发师说:‘我可以给镇子上所有不能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在这句话中包含一个集合,集合的元素就是:镇上所有不能给自己理发的人,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不能确定这个理发师本人是不是集合中的一员。如果他也不能给自己理发,那么他就是集合中的元素,如果他属于这个集合,那么他就应给能给自己理发。这就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引发了数学概念的悖论。又如,在讲解“级数”时,教师可以引用“龟兔二次赛跑”的故事,这个故事中就包含了一个比较经典的级数悖论问题。此外,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或概念演变的故事,如:贝努利发现了洛必达法则;泰勒公式的余项是救人一命的公式;牛顿、莱布尼茨等数学家的传奇事迹等。这些故事和实例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建立与数学之间的感情与联系,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求知欲望。
四、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大学数学中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于是课程相对来说比较紧张,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数学教师,在讲解知识时,应减少对定理证明、习题和例题的讲解,而注重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应用介绍,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着重训练学生解题和做题的实践能力,促使他们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自身的自主学习意识。所以,一定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相关探索与尝试。作为教师,要充当好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确定正确的学习目标,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讨论达到最佳的教学状态,也可以为学生设计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练习题,通过跟踪指导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教师要善于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五、针对学生存在的差异性,实施有效的分层教学
在数学教学中针对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教师应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实施分层教学时,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课堂教学结构,利用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方式因人制宜,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数学能力。并使学生在体会成功的乐趣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主动接近学生、充分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数学水平等因素,制定与学生实际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切忌采取一刀切的方式,避免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实施分层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根据每个层次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必要时,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精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争取为每一位学生都营造一种适合他们成长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感,也有效避免了出现优秀生受到发展空间的限制、后进生基础打得不牢固的现象发生。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以不断激励学生努力提高,并通过以优秀带后进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总之,大学数学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数学教师,要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并把改进的教学方式应用在实践中,才能稳步提高大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万明.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研究与探析[J].企业导报,2011,(02)
[2] 王雷,李丽.关于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实用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3)
[3] 刘娟,陆博.新课改下大学数学教学改革探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02)
[4] 周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探索[J].宁波大红鹰学院学报,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