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言学在思维能力培养的作用
摘 要:随着中国逐渐走进国际,使用英语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使得英语现在成为一门很重要的课程,新世纪对于英语人才的要求不仅体现在扎实的基本语言技能,更关注于思维能力的培养,二者同等重要,因此,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英语语言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针对目前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思维障碍,从教学大纲出发,提出了帮助学生克服障碍,探讨学生英语逻辑思维、哲学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英语语言学; 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 逻辑思维
一、 英语语言学在思维能力中所得到的运用现状
目前,在中国英语语言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对英语语言能力比如词汇、语法的训练,而却对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关注甚少,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语言能力训练,使学生能够熟记或说出许多独立的英语句子,而不能把语句连贯起来运用成文。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学生并未养成英语语言学习的思维能力。学习语言是为了能够运用语言,而拥有语言的思维能力决定了使用语言的能力。本文拟就英语语言学在思维能力培养方面试作初步的探讨
二、 语言学习和思维能力培养的关系
关于语言的定义历来层出不穷。卡西尔在《人论》中提出:“语言是‘符号’”;萨王尔则认为:“人类本能地通过自觉产生的象征性符号交流思想,情感和愿望的手段。”布劳什和特拉杰提出:“语言是社会集团赖以合作的任意声音符号系统。”乔姆斯基则提出:“语言是句子的集合(有限或无限),每个句子都是有限长且由有限个元素组成的。”这些定义都不同层次的揭示了语言的特点,但都不能非常明确的指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语言和思维是息息相关的社会现象,探究语言定要涉及到思维,反之亦然。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历来是语言学家十分关心的问题。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认为:语言和思维同时产生,语言离不开思维,思维也同样离不开语言的观点。但此后有人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语言和思维在只考虑外部言语的作用,语言和思维是可以彼此分离。所以在学术界一直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令人信服的说法。
语言研究者王德春明确指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实现思维活动的物质形式;而思维是人脑反映和认识客观现实的积极过程,它在客观物质的基础上形成、存在和发展。”根据最新《中学生英语学习研究报告》所提出,当今我国英语教学离不开思维,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授学生进行英语句子表达的同时也要进行思考,句型、搭配、语法等逻辑思维,相同的词汇根据不同的语法而组成相异的句子,其表达的意思也各有不同,这就是思维在起作用。由此看出,语言和思维紧密相联。
三、目前学生英语学习中存在的思维障碍
1. 学生词汇学习障碍
对于一门语言的学习,首先要习得并掌握该门语言的文字符号,而英语的文字符号就是词汇。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础,单次对于英语的重要性,相当于汉字对于汉语的重要性。从汉语来讲,字是构成词语的要素。汉语是一个音节由一个字表示,而一个语素又由一个音节来表示。汉语的文字系统是形象的、具体的。对于汉字的学习可以联系相应的事物,认识、学习、掌握并运用形象思维于汉语学习中。而对于英语来说,二十六个字母构成了英语的文字符号,与汉语不同的是,字母和单词是抽象的。学习英语词汇的过程是从抽象到抽象,英语完全是一个表音的抽象的文字系统。因此,对于已经习惯学习具体形象化汉语的中国学生来说,在学习英语词汇的过程中,通常孤立地讲英语单词机械的根据其所对应的汉语意思去认识、学习和记忆,错误的认为每个英语单词在汉语中都能找到相应的词汇,这就是中国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汉语思维方式。
2. 学生语法学习障碍
语法是指英语的语言结构规律,包括词法和句法。英语的语法既可以是规范性的,也可以是描述性的。语言的词汇在语法的作用下,组成话语来表达思想。英语的句子根据语法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句子成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宾语补足语、定语、状语等等。但是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发现,英语和汉语在语序上和形态上却差异很大。笔者在平时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进行统计调查并且发现,在进行句子翻译时,学生常常依照汉语思维方式,将汉语的表达结构顺序运用到英语的学习和使用当中,错误累累。
3. 学生文化学习障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对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影响着语言,语言反映着文化,语言作为一个民族的特征,它积淀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包含着一个民族的人生看法,表现着一个民族的思维模式。文化不同其民族特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不同的人,因其接受的文化教育不同,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文化障碍。英语和汉语体现了两种不同文化,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缺乏对英语的历史背景、文化根源、价值观念等的了解,就很自然地将汉语的思维模式套用于英语语言学习中,因此产生理解上的偏差,形成英语学习障碍。
四、在英语语言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1、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它与形象思维能力截然不同.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学好英语所必须的能力。逻辑思维是以概念为思维材料,以语言为载体,它以抽象性为主要特征,其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与推理。因此,所谓逻辑思维能力就是正确、合理地进行思考的能力。要使学生真正具备逻辑推理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育教学中还应注重以下几个能力的培养。
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在进行英语造句的时候,首先要根据语法逻辑来进行一步一步递进推论。例如,“门外站了一个穿黄衣服的女人和一个穿蓝衣服的男人。”这一句,在造句的时候,首先要分析句子类型,再弄清主语、谓语、状语、定语等成分,最后根据语法顺序进行归纳排序造句。让学生们通过这种逻辑思维方法,将句子完整写出为:There is a woman in yellow and a man in blue.
由此得出,理解与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是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基础。
2、哲学思维能力培养
人类认识世界的根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语言现象的产生和发展是有其规律的。例如,“taikonaut”这个词汇,它的构成蕴藏着哲学含义。从构词方面来说,系由
汉语拼音 “taikong” 和 “astronaut”缩合而成,这个词普遍被西方媒体用来称呼“中国的太空人”。“Taikonaut”由“太空”的汉语拼音“taikōng”和“船员”的英文缩写“naut”(或“航行者”的希腊文“naus”,“宇航员”的英文“Astronaut”删节组成。但在中国官方所发布的稿件中,多半坚持使用更带技术性的名词“航天员”(astronaut),意思为“太空航行者”。
将这种追本溯源、探究其运用规律的哲学思维模式运用到英语语言的学习中,将会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模式,是英语学习更加有效和灵活。
3、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根据笔者多年从是英语语言教学经验来看,在教学中老师通常处于主导地位,多数时间由老师灌输知识给学生,而学生则被动的进行机械学习,这就到是英语学习的机械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1设悬念。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迸发创新因素,获得新的知识。为此,教师必须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个词汇有多少个音节?每个音节是什么意思?组合在一起又变成了什么意思?这一系列巧妙的提问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悬念,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使学习的热情高潮,兴趣油然而生。
3.2小组讨论。 在进行英语文章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文章讨论。比如在进行作文:为一个景点写一张宣传海报教学时,先让学生确定题材为海报,在讨论出海报的具体内容有哪些,怎么样些才能吸引人,语言怎么组织等等,让学生们进行头脑风暴,充分的打开思路与想象力,遇到不会说的单词,学生们将会很自觉地查阅各种工具书,这样不仅丰富了词汇,也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和锻炼了创新思维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游戏、激励导语、课间活动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 结论
思维的发展规律是由具体、形象发展到抽象、逻辑的。英语教师在教授英语语言知识以及概念的时候,应着眼于提供更多形象的材料和实际范例,采用多样式的教学方式将语言教学形象具体化,通过先训练形象思维,然后进行分析、对比、归纳和总结,引导学生加工新内容、概括新知识和将语言进行抽象化思维模式转换,使学生能够很好的将感性认识逐渐转变为理性认识,使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加牢固,将新知识进行正迁移。
总之,要在教学中形成正迁移,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创设语言情景,调动他们学习思维的积极性;教师还应该对两种语言及新旧知识进行联系、分析和对比,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的迁移作用,解决旧知识和新知识的矛盾,教会学生正确把握迁移规律,促进英语学习正迁移。在当前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认识和理解英语学习的词汇、语法和文化障碍,从而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克服障碍、积极培养英语逻辑思维模式、哲学思维模式和创新思维模式,使学生能更加自如地学习、提高并运用英语。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侧重学生语言知识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各种思维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把学习语言和思维培养锻炼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直接理解英语和掌握英语的用法规律,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英语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德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Peter Carruthers, Jill Baucher. Language and Though[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3]王鲜杰.思维与英语教育[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1).
[4]桂诗春.应用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5]任学良.汉英比较语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6]L·G·亚历山大.朗文英语语法[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