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90后”新生适应性与教育管理实践思考--以云南

发布时间:2015-12-15 11:32

摘 要:“9O后”新生在具备其自身心理特点时,也存在不适应性的问题。在教育与管理工作中,要有针对性的帮助新生解决思想、学习、生活上的问题,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90后”;新生教育;管理
  在2010年入学的大一新生中,约有90%的学生是在1990年以后出生,这就意味着大学已经开始进入“9O后”时代。这些90后学生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可以说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他们会出现许多困惑及不适应情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他们走出思想的困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尽快实现角色的转变。让他们乐观,自信的开始大学生活。为此,在我校《大学新生适应性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归纳整理“90”后的问卷,目的是把握90后新生的心理状况与思想动态,找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教学工作。
     一、“90后”新生心理特点
     1.思想更早熟,但有时显得单纯
     伴随着知识爆炸、信息发达、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接触面广、信息量大使得他们的思想相较于“70后”、“80后”显得更为早熟。他们对事物有主见,有自己的判断力,不习惯听从别人的指挥或命令,更倾向于自己亲身体验、亲自实践,更多地去了解具体事物,不会盲目跟风。对大多数“90后”大学生而言,不喜欢教条式的灌输,强制性的命令、学校和家庭的训导并不能令他们信服,他们喜欢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90后”喜欢表达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的才华,通过争辩和碰撞形成新的观点与看法,以示成熟或独特。激烈的竞争压力使得他们普遍具有较强的忧患意识,更注重自身的实际利益,凡是对自已有用的就争取,没用的就不管不顾,利益观念盛行,功利性行为增多。
     2. 更独立自信,但又具有依赖性  
     随着社会对独生子女问题的反思,父母对子女教育培养更为重视,推崇素质教育、个性教育,并在精神上鼓励子女独立自信,因此,“90后”大学新生表现出来的自信和独立远远超过“70后”、“80后”。调查显示,“90后”大学新生的专业选择,有61%是本人自主选择的,只有21.5%的学生由父母长辈、老师等决定,更多地体现出他们的自主性。他们的情感与表达方式很直接,敢想敢说敢做,思维和行动很少受条条框框的约束。他们对人生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憧憬,极少有失望与迷茫。这种自信是从言谈举止中就能感受到他们对自己能力的相信、对未来成功毫不怀疑的气质。当问到对自己人生前途的态度时,38.3%的大学新生很乐观,相信一切都会变得美好;46.4%的学生表示会奋力拼搏,以积极的状态争取明天的幸福;只有15.3%的学生认为命运难测,过一天算一天,对自己前途很悲观。家庭的过分溺爱使他们有了较强的自我中心主义、张扬的个性。他们叛逆是因为不喜欢被约束,另类是因为他们喜欢个性,如果教育不注重方式方法,就往往会让他们觉得反感,会遭到他们的拒绝。
  3.情感脆弱过分依赖于网络
  “90后”的学生多数是“网名”,他们生活在网络时代,对网络依赖性大。当问到平时信息的主要来源时,有54.1%的学生表示来自于网络,而来自于电视广播、报纸的只占14.9%。他们更倾向于在网络世界里寻找安慰与刺激,热衷于在虚拟的游戏世界里寻求快乐,他们中多数人没有童年玩伴和知心朋友,只能与电子产品为伍。调查发现,“90后”大学新生上网主要用于聊天、玩游戏的占28.8%,所占比例最高。虚拟的网络世界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和生活方式,极大地影响他们现实生活中的交往。
   二、“90后”新生面临的不适应问题
  1. 对新的学习方法和方式不适应
  就讲授方式而言,中学教师讲课都非常详细,每日课程安排都很紧凑并且课外作业量大,许多学生都觉得在中学里过的很充实。而大学教师仅讲授提纲要领,概括性强、覆盖面广,需要学生自己在课外补充一些知识,查阅文献和相关的资料。自学能力对大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中学的学习有家长和老师的督促,有早晚自习。而大学时间相对自由,时间很宽裕,主要是靠个人的自觉性。有些新生不适应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处理不好学习与娱乐的关系,认为考前复习就可以,忽略了平常的学习,导致学习成绩有所下降,最终陷入学习困惑。
     2.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不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9O后”的大一新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没有上大学之前受到老师和父母的呵护,只需要搞好学习,其他的一切事务均由父母代劳。据调查发现,“9O后”大学生有一半的学生在高中时由父母陪读,负责所有学习以外的日常生活。有一些学生家长向我们反映,他的孩子在高中阶段只管学习,吃饭和一些别的事情都由父母全部负责。这种衣食无忧的生活让他们中的多数人变得生活自理能力差,突然离开家有些不适应,再加上南北生活习惯的差异,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相处,使他们中的部分人对大学生活感到不适应,陷入生活困惑。
  三、“9O后”新生的教育与管理对策思考
  1. 创建班主任与辅导员“三走进”制度
  创建班主任与辅导员“三走进”制度,就是要求班主任与辅导员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课堂、进班级、进宿舍,通过与学生频繁的接触和交流,可以真实、客观地了解并发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存在的问题,以便能及时地给予帮助和解决。首先要坚持进班级,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但要成为学生学习上的“良师”,同时也要做学生做人方面的“益友”.其次要坚持进课堂,做学生学习方法上的领路人。通过随堂听课、授课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再次要坚持进宿舍,做学生生活、心理上的辅导员。
  2.建立学长辅导员制
  我校于2010年9月实行 “学长辅导员制”试点。选聘二、三年级本科生中品学兼优、品行端正,有较强的奉献精神,热爱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有一定学生德育和管理工作经验,组织观念和责任心强,服从分配,具有吃苦耐劳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同学担任学长辅导员,深入新生同学的班级和宿舍,了解同学生活和学习情况并根据学院部署安排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学长辅导员要记录好规范的工作日志,对学生的思想状态进行及时的了解和掌握,并主动找学生谈心,成为新生的良师益友。这种学长辅导员制在学生自我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 体的教育模式
  大学是学生从青年到成年的过渡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关注。建立学校与新生家长定期联系的制度,充分发挥家长教育的积极作用。学校或学院通过采取跟家长通话、通信、召开家长代表会、家访等形式,引导学生把入学后的感受与家长交流与沟通,此外还可以举行一些家庭集体活动,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参加,让家长与学生一起融入到学校的集体生活中,这样就可以使家长了解到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参与到教育、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来,实现学校教育与家长教育的优势互补。同时,学校还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节假日期间组织一些活动,比如去养老院进行文艺表演,或是去残疾学校给小学生讲课等方式,让学生多融入到这些社会的集体活动中,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刑林和.当代大学生的困惑与超越【M】.北京: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2004:156—159.
[2]虞丽娟.人格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2005(6):59-60.
 [3]陈文芳,熊江波.浅谈新时代高校新生班主任工作【J】.教书育人,2o07,(21):46-47.
[4]吴峰.做好高校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探讨【J】.学习月刊,2007,(8):120.

上一篇:英语语言学在思维能力培养的作用

下一篇:基于社交网络技术的会展课程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