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迈向专业化:小议大学基层行政队伍建设的问题

发布时间:2015-12-15 11:32

摘 要:基层行政队伍建设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大学基层行政队伍所面临的问题,而根本则在于其定位不清,缺乏专业性。因此,明确定位、分类管理、完善职业发展机制是基层行政队伍专业化提升的三个努力方向。

关键词:大学;基层行政队伍;专业化
  近年来各界对大学去行政化的关注往往集中在如何解放学术,但却忽略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那就是如何解放行政,尤其是如何释放基层行政人员的热情与创造力。
  “行政人员的角色是从事管理活动”,“其直接目标是提高大学组织的绩效”[1],因此,直接作用于学生成长和教学科研活动的辅导员、实验员等不应被视作行政人员。郭学理指出,高校行政人员包括“各级领导人员及科员(一般的文员)”,“按组织机构内的层次来分,可分为三类:高层行政人员(校、院长级人员);中层行政人员(部、室主任级人员);基层行政人员(科员、文员级人员)[2]”。由于大学作为学术机构的特殊性,高层行政人员通常具有相当程度的学术背景。中层行政人员领导本部门的工作,要求具有较高的行政管理能力和相应的专业素养。而基层行政人员肩负具体的信息沟通、管理执行和服务等职能,是大学行政能否发挥实效的关键。职业素养,业务素质,高昂的士气是基本的要求。
  在大学争创一流的改革大潮中,基层行政人员队伍的完善往往最易受到忽视,但他们却也是改革成功的重要基石。唯有认清这类岗位的性质,使职员走上专业化道路,方能锻造出一支业务过硬、士气高昂,能够充分服务于高等教育转型升级的精干的队伍。
  一、当前大学基层行政人员队伍的现状与问题
  大学基层行政人员的来源有三:毕业留校,社会招聘,和引进人才家属的安置。在基层行政人员中:一方面,编制内外,工作性质相同,待遇和稳定性迥异;另一方面,岗位不同,工作负担与压力也不同。徐文花曾以某高校为典型样本对高校基层行政人员的生存状态进行过调查。据统计,该校基层行政对工作的满意度高达81.9%(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之和),不满意的仅占18.1%,徐文注意到了满足于现状的多为安置家属和年纪大、工龄长的职员,而对现实表示不满的多为年轻人[3],但是未能进一步深入以揭示根本。在大学功能愈益多样化的今天,大学的发展更加需要适应性好、创新意识强的年轻人,但是研究的结果却表明现有体制恰恰最不利于年轻人的发展。问题主要有四:低自我价值感;职业发展前景不明;专业成长受限;编制管理落后于形势。
  (一)低自我价值感
  部分年轻人自恃过高,现实与期待之间的差距过大从而导致心理失衡是一方面,但是更为根本性的问题在于付出的努力在现实中没能得到承认。把大学作为安索夫的环境适应组织(ESO)[4]来分析,基层行政所从事的是非战略性的经营任务。在强调战略发展的潮流里,学校重视显性的发展指标,如:科研、教学产出和服务收益。而包含在这些成果中的大量具体工作易受忽视,其中就不乏基层行政人员的辛劳。在另一方面,学术和行政的对立也让基层行政人员受伤。学术人员抱怨过度行政化压制创造力,但却归咎于直接打交道的基层行政人员;而基层行政人员因为不了解学术工作的特点,又往往只看到学术工作的灵活、待遇的丰厚,每念及自身四处奔忙却得不到尊重而产生落差。
  (二)职业发展前景不明
  对职业发展前景最为敏感的仍然是年轻人。但是现有的制度并没有为他们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可预见的发展空间。实际上在校级行政机构工作的职员享有更多的升职机会,而在其他部门中则不然。而在职务升迁的过程中,因为业绩难以量化又限制了跨部门横向比较的可信度。在干多干少差不多,干好干坏差不多的职业发展环境里,职员努力的方向容易偏离本职工作的优化,而关注如何谋求地位有利的岗位,或是以过渡的心态来看待本职工作。
  (三)专业成长受限
  专业成长的问题存在于职称晋升和继续学习两个方面。尹蔚民指出“职称制度是专业技术人才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是评价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水平和职业素质能力的一项主要制度”[5]。将基层行政人员纳入职称管理体系,肯定了其专业技术人员的地位。但是现有的制度并没有区分基层行政的专业性与教学科研的专业性。以论文来评定基层行政人员的职业素养脱离了基层行政的特点,混淆了学术与行政的区别,无谓地占用了时间,徒增压力却于提高工作实效南辕北辙。专业发展的另一重要方面是专业教育。大学基层行政人员理应具有相当程度的教育水平。但是唯学历论是过犹不及。为学历层次较低的老职员提供补偿教育是应当的,但是实际上学历教育的重点恰落在了本就已经具备本科甚至硕士学历的年轻人身上。他们缺少的不是学历而是岗位技能的提高。但在这一方面反而缺少机会。学习时间也是个问题,学习需求与繁重的工作之间的矛盾没能在制度上得到照顾。这就造成了学非所用和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两对矛盾。
  (四)编制管理落后于形势
  大学的大发展必然引起职能与机构的不断调整。而多样化的岗位需求与计划体制下的编制管理之间的矛盾突出。问题是三方面的。第一,编制的调整滞后于大学发展的现实需求,有岗没编时有发生。第二,附着在编制上的二元劳动力结构,不具公平性,挫伤编制外职员的积极性。第三,因为有编制作为依靠,再加上基层行政岗位职业晋升空间不明确,能够有效激励编制内人员的措施有限。
  二、大学基层行政队伍的专业化提升
  不论是以上四大问题中的哪一个,其都根源都在于对基层行政岗位的认识不清,以及大学学术与行政之间关系的错位。大学是围绕高深学问组织起来的,学术屈从于行政有悖大学自身的规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基层行政是无关紧要的。在当代,传统的经验式管理已经越来越难以支撑功能日益复杂的现代大学的运转。只有尊重学术和基层行政各自不同的专业性,按照各自的规律推动两个方面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才能真正围绕大学高深学问的生产与传播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而要解决大学基层行政队伍建设的诸多问题须从明确定位,分类管理,职业发展三方面着手进行全面的改造。
  明确定位是要从两个方面来重新认识基层行政。在上下级关系上,既要认识到基层行政人员是命令的传达与执行者,也要认识到他们在执行命令的过程中以及在收集反馈信息的过程中 的能动性。其工作也是具有创造性的。在行政与学术关系上,要将基层行政人员视作学术与行政之间的中介。他们既要按照行政的逻辑行事,又要理解师生的需求。既不是师生的仆人,也不做师生的主人。工作的出发点应该是着眼于学校的发展与和谐。
  分类管理有四方面的内涵。第一,要区分学术与行政。不能用学术管理的模式来管理基层行政人员。第二,要改革不合理的编制管理。强化岗位的区别,消除编制内外的差异。第三,区分不同性质的基层行政岗位。服务性强的岗位与管理性强的岗位在管理、评价上应有区别。前者重服务态度、效果;后者重能力、绩效。
  完善职业发展机制包括强化在职培训和构建发展空间两个方面。在第一方面,要祛除唯学历论的魅影,强化入职培训和非学历的在职提高。培训工作应重视交流学习,要结合本职工作开展,围绕职业化发展,形成制度化的机制。在第二方面,首先要通过不间断的在职培训与实践,为基层行政人员的能力提升和自我完善创造条件;其次,要为基层行政人员提供明确的升职发展空间;再次,要建立区别于学衔制度的能力级别体系;最后,要顺畅校内的人员流动机制。
  大学基层行政队伍的专业化提升与大学的去行政化是彼此相连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都着眼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与大学的改革与发展。将大学的基层行政工作真正作为专业的管理与服务活动加以确认,并进行制度上的变革,不仅有助于激发基层行政队伍潜藏的创造力和工作热情,还将能够以之为突破口,重新审视长期以来学术与行政之间的相互束缚,找到和谐的大学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郭卉. 大学治理中教师与行政人员的关系:基于社会资本的研究[J]. 现代大学教育, 2005(3).
[2]郭学理. 高等学校行政人员的角色及专业发展[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 (4).
[3]徐文花. 高校基层行政人员生存状态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4]H?伊戈尔?安索夫著. 邵冲译. 战略管理[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5]赵超. 我国明确职称制度改革总体思路:着重完善评价机制[EB/OL]. 新华网. 2009.

上一篇:高校钢琴教育中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策略

下一篇:作物育种学本科实验教学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