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目标控制能力的培养
摘 要: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是各种能力培养和发展的基础,是各种有效教育的先导条件。在当代大学生中,很多同学学习、生活没有动力,方向迷失、精神空虚,自控能力特别是目标控制能力严重欠缺。在自控能力的培养上,目标控制能力的培养是是关键、核心,我们要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目标自控能力。
关键词:自控能力;目标管理;能力培养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卜连柯说:“不仅善于期待并获得某种东西,而且也善于迫使自己在必要时拒绝某种东西。没有制动器就不可能有机器,没有抑制力就不可能有任何意志”,中国儒家文化亦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西方文化殊途同归的强调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的重要意义。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培养当代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特别是目标控制能力具有现实而重要的意义。
一、 目标控制能力的理论分析
自我控制是是个体从幼稚走向成熟和独立的重要标志,是一个人良好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结构中,自我是本我与超我之间冲突的调节者,它具有获得基本需要的满足、调节本我的原始冲动以符合现实环境的要求、管制不为超我接受的原始冲动等三个功能。社会认知心理学家Kopp认为,自我控制是个体自主调节行为,使其与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匹配的能力。Mischel则更多的关注调节过程中愿望与愿望的实现之间的分离是因为个体缺乏必要的自我调节技能。。国内一些学者则运用因素分析、问卷调查、评价与实验等研究方法侧重对自我控制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如台湾学者程炳林和林清山经过研究,认为自我控制包括行动导向、行动控制策略、情意反应和教师评定等四个维度。大陆学者张灵聪和黄希庭考察了学生学习自我控制的结构,认为它包括自我控制倾向(包含目标、计划、活动的安排等)、自我控制策略(包含抗干扰、情绪控制、环境控制、求助)和控制感(包含自我控制的效能感、自我监督、自我评价和情绪的反应等)三个维度。从学者对自我控制的研究界定中,我们可以看出,自我控制就是以自我为主体,根据情景需要和主体意图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施加影响,并制定某种标准或规范,从而对行为作出执行。
从自我控制的结构上看,自我控制的主体是主体自身,控制的导向包括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外在的期望和规范,自我控制的对象既包括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也包括外在的环境和事件。从过程上看,自我控制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自己和外部世界的认识→选择和确定目标→制定一定的行为计划→完成计划→评估和反馈自我控制的结果的过程。无论是从控制的结构和内容还是控制的过程,自我控制都特别强调目标控制这一环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高效的进行目标控制,即选择和确定科学适合的奋斗目标并切实实施是自我控制过程中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是培养自我控制能力的关键。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首先提出了“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德鲁克认为,我们应“控制”的必须是行为的动机,而不应当是行为本身,也就是说必须以对动机的控制达到对行为的控制。目标控制的主旨在于,用“自我控制的管理”代替“压制性的管理”。这种自我目标的控制控制可以成为更强烈的动力,推动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把工作做好,而不仅仅是“过得去”就行了。目标管理的最大好处在于它使管理人员能够控制他们自己的成绩,这种自我控制可成为更强烈的动力,推动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做好。
二、当代大学生目标控制能力之现状
(一)目标缺失
很多刚入校的大学生由于刚进入全新的成长生活的环境,自我奋斗的目标势必会出现一个“空白期”。基于长期以来养成的对父母、老师外在控制力的依赖惯性,大学新生习惯了由父母和老师来为他们进行目标设计,当这种依赖减弱或不在的时候,同学们就在生活方向上迷失。进入高年级以后,外在的种种诱惑让他们目不暇接,沉迷于网络游戏和聊天、陶醉于花前月下的校园恋情无以自拔、经常性的逃课旷课和大面积的“挂科”等等现象在高校并不鲜见。有些学生到了大学毕业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学了些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干什么和能干什么。
(二)目标设置不科学
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对环境变数及自我认识程度不能准确把握,很多学生制定出的目标存在着过高或过低的不合理。有的同学目标设计脱离实际好高骛远,这要求大学生超负荷运转去实现目标,且目标如果最终未能实现,便直接损害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给他们造成心理负担。有的同学目标设置过低,不能有效的激励大学生对目标的追求,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受自身视野和智力发展水平的限制,目标设计缺乏前瞻性、整体性和层次性。有的同学目标设立比较孤立,遇水搭桥逢山开路,目标设计支离破碎目光短浅,不能形成目标链,没有总目标,努力的方向漂移不定、凝聚力不强。有的同学虽然有明确的整体奋斗目标,但不能根据大学学习不同阶段而有针对性的设计科学合理的子目标或者阶段性目标,目标实施效率不高。
(三)知行分离,目标得不到切实的实施
立志须躬行,一切目标和理想离开了脚踏实地的努力都只能是昙花一现。现实中,很多大学生喜好憧憬美好的未来,也有很多高远的目标和理想化的人生设计,但有的是仅限于夸夸其谈、纸上谈兵,有的缺乏具体可行的实现目标所需要的计划和方案,有的即便有理想有计划但缺乏坚忍不拔的意志,很多人在目标实施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确定目标时的雄心激情日渐消损,很多目标常常会中途夭折、半途而废。凡此种种,均说明当代大学生在目标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不能始终如一、知行分离。
三、培养大学生目标控制能力的探索
(一)科学、合适地设置目标
目标科学,就是在制定目标时坚持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一致,在充分调研和科学确定目标结构的基础上,制定战略性、整体性、长远性的总目标,并根据这一总目标科学确定各个时期、各个方面的子目标,各个子目标之间形成目标链,做到目标整体性与层次性的统一。所谓目标适合,是指目标制定时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兴趣、特长以及内心的意愿,目标难度要适当,我们对目标在价值上认可、在个性上适应并在能力上胜任。只有目标合适,我们才能对未来看到希望并由此产生最强烈、最稳定的动机
,保障我们的目标能够最终得到实现。
(二)坚韧地实施目标
首先,目标的实施和实现需要培养一种坚忍不拔、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意志品质,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其次,目标管理必须制定周详严密的计划。计划是目标管理的基础,计划规定着每个目标完成的期限和步骤,能够将各方面的行动集中于目标。制定的计划要符合客观实际,既要有实施目标的方针、政策,还要有实施目标的方法和程序。目标的设定既包括目标的订立,还包括实施目标的方针、政策以及方法、程序和具体的行动方案。
(三)正确评估目标并适时修正
对于目标管理实施进行评估, 是目标管理的关键环节。缺乏考评与评估,目标控制就缺乏反馈过程,目标管理的目的即实现目标的愿望就难以达到。评估的对象主要是目标实施的结果,我们要以原先设置的目标为参照,以有效的考核和评估办法对目标执行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估,对可以量化的进行量化评估分析,对性格调整、心理健康等不能量化的内容则可以通过个人评价和集体评价相结合等方式进行评估。目标控制中的目标是一个动态的变量,在实现目标计划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无法预知的可能情况,我们要及时、自主地根据考核评估的结果对自己设立的目标进行灵活地修订,从而提高目标实现的效率和效果。
目标是思想的核心,是精神上的“兴奋剂”和“内驱力”,指导着行为的发生、发展,只有对目标进行科学高效的控制,才能很好的锻炼和培养大学生的自控能力,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刘丹:大学生自我控制力培养的思考〔J〕,《内江科技》,2006年第3期第5页。
张灵聪:自我控制的一种机制———平衡需求〔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2): 100-103。
童成寿:国内外关于自我控制理论的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22页。
Gifford A·Emotion and self-control〔J〕·Journal ofEconomic Behavior& Organization·2002, (49): 113-130·
程炳林、林清山:国中学生学习行动控制模式之验证及行动控制变项与学习适应之关系〔J〕,台湾教育心理学报, 1999, 31 (1): 1-35。
上一篇:试论高中物理教学方法的创新
下一篇:大学生评价课程和教师方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