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如何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几点思考
摘 要: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又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大学作为学生接受学校系统学习的最后阶段,是学校体育的最高阶段,也是过渡到社会体育的最后阶段。高校的体育教育,应为增强民族体质,培养合格的人才做出积极的贡献。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终身体育;培养;大学生
高校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体质保证。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他们的身体素质将直接影响他们为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质量。《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大学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之一,是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由此可见,高校体育队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终身体育意识的概念及构成
终身体育是90年代以来体育改革和发展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终身体育,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终身体育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生命结束中学习与参加身体锻炼,使终身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成为一生生活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 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
终身体育的意识是指人们对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认知、习惯和能力的总称。终身体育是一种思想,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应该包括对健康意识,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等多方面的培养。
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性
终身体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人体发展变化的规律,身体锻炼的作用,以及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不断提出的要求。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要求锻炼身体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人体自身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同时体育锻炼具有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作用,对人的各个不同时期的身体健康,都具有积极影响。
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教育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应充分利用学生在校的宝贵时间,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思想和物质基础。从近年来对大学生体质测试统计的相关数据看,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现状不容乐观,积极采取合理,有效地措施来改进体育教学的质量,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是迫在眉睫的。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学生在校学习的机会,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更加注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基础,促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从而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身体素质。
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方法
3.1 转变学校体育教学观念,把树立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纳入教学目标。
大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关键时期,其间养成的各种思想意识、学习和行为习惯对青少年今后的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因此,从高校体育教学的角度来讲,学生能否在这一阶段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关系学生今后一生健康的大事,自当受到高度重视。然而受旧的教育理念的制约,多年来学校体育一直是围绕着竞技体育来开展教学的,对学生的要求也是按竞技运动标准提出的,这就导致许多教师往往更注重学生运动成绩的好坏,相关部门也以培养体育尖子生的多少来作为评定学校及教师成绩的标准。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随着无疾病,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的新型健康标准的提出,这就要求全社会及体育教师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逐步认识到体育锻炼是自身成长的需要,还要让学生明白健康是不能储存的,必须坚持锻炼才能保证一生健康,从思想上为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打下基础。
3.2 培养参与体育运用的兴趣,养成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要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动机培养的起点,也能使人产生积极地情感体验。因此,要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判断、选择的空间,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
3.3 着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作为高校的体育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要不断拓宽自身的知识面,有针对性的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欢迎,加深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感情。而且俗话说的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要给学生一种健康向上,充满朝气的印象,让学生在无形中从教师身上感受到体育锻炼对自身素质的影响,从而把锻炼变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同时,教师要加强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什么问题愿意与教师交流、探讨,成为真正的良师益友,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李祥。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9-31
[2] 祝培里。体育心理学新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25-31
[3] 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48-67
[4]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9-113
上一篇:高校图书馆服务校园文化建设初探
下一篇:高校学生骨干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