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能力本位视角下的高职考试形式探究

发布时间:2015-12-15 11:34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培养,但是目前高职考试并不能体现出高职的特点。在能力本位视角下审视高职英语考试现状,就会发现很多问题,要优化高职英语考试就要从明确能力本位的考试目的、考试内容要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考察等几方面入手。本文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为例进行探索分析。

关键词:高职英语考试 ;能力本位; 现状; 优化对策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东莞市政府创办的高等职业院校,它的教育目标之一是结合东莞产业结构,主要为了社会培养熟练技术工人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的人才而创办的。它与普通高校的明显不同也在于它的产品——即毕业生是直接走上生产、经营岗位的。因此,教育目标的不同决定了教育教学方式的不同,这种教育教学方式最应该把握的就是要有能够让学生形成很强的实践能力的教育教学方式,能力本位是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主动脉。因为高职的学生毕业后是要直接面对生产岗位的,没有实践操作能力就不可能胜任未来的工作要求。如果按照能力本位的观点去审视目前的高职教育教学,我们就会发现诸多问题。其中,高职考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职培养方向的抉择。因此,研究高职考试现状,并提出解决对策就成了一个十分迫切的重要课题。
    一、能力本位视角下的高职考试存在的问题
  考试这种重要的评价方式往往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乃至最后的人才素质、规格具有决定性的引导作用。考试不能与教育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相悖。但是目前的高职考试仍然沿用过去的重理论轻能力的方式,存在诸多的问题。
  1、考试目的不明确
  目前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严重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绝大部分的考试都采用以前传统的考试形式。这主要是因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领导与教师们不论在思想观念抑或实践操作上,都认为考试就是答卷,考试作用就是为了确定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就是为了考察对书本上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这些都与职业教育的重点——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养成相去甚远,当然更不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思想理念。
  2、考试过于简单化
  对学生能力的考察是多形式多方面的,可是目前的高职考试却过于简单化。第一,考试模式简单化。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高职的课程分主要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种,其考核只有考试与考查两种,大部分必修课程的考核的方式主要以一学期一次的闭卷考试形式为主,只有一些选修课程考核采用考查方式,即开卷或闭卷形式。这种单一的开、闭卷传统考试模式的简单化。考核形式片面强调了记忆的重要性,而忽视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情况,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甭提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完全与素质教育相脱节。其次,考试方法显得单一。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考试主要采取笔试方法,即便有些侧重实操的课程也用笔试,口试和实操测评基本上不会采用,更谈不上其他考试方式了。学习要求、课程性质和内容与单一的考试方法不相符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找到了捷径:即不管什么性质的课程,不需要理解了,只须在考试前一两天晚上挑灯夜战,采用瞬间记忆,背诵的方式就可以过关,学生对知识不求甚解,甚至考完试就把知识点忘得一干二净,更谈不上能力了。由于考试只是片面的考查学生的“背诵”情况,教师当然对学生是否正正理解了知识、能力情况如何也得不到正确的反馈信息,这就造成了教学盲目无针对性。
  3、考试内容不够科学
  考试过于简单化说明目前的高职考试没有对能力考察给予重视,仅就知识考查而言,高职考试在内容上也存在不够科学的问题。考试内容只体现了对书本原原本本的知识的考察,主要还是看学生的记忆能力如何。忽视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性与系统性的理解,忽视考察学生对知识运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这种考试内容的引导下,学生只是循规蹈矩的学习书本知识,不会变通,适应能力差。从题型上看,主要有客观和主观两种题型,客观题目包括多项选择、填空、名词解释、判断等,客观题目占80%或更多;主观题目主要有论述问题、综合性运用问题以及案例分析题等,主观题目占20%甚至更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目前高职院校没有专门的考试命题组织,往往是教师随机的因为要考试了,才急急忙忙的进行命题,由于时间紧,又没有题库的支持,也没有集体研究、分工负责的组织,题目更少有人去把关。因此,试题内容的科学性可想而知。
  4、缺乏监控机制
  高职考试在机制上有很多漏洞,其中,监控机制的缺乏是影响高职考试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对考试质量缺乏监控,使得高职考试在命题、组织、阅卷、分数统计等方面缺乏有力的监督与制约。造成高职考试在一定程度上的随意状态,教师想怎样命题就怎样命题,想怎样给分就怎样给分。因为无论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抑或高职内部既没有专业的高职教育课程考试质量监控评价机构设置或职能设定,也没有建立专门的高职教育课程考试质量监控评价机制,更没有开展专项的高职教育课程考试质量监控评价活动。课程考试质量监控评价机制缺乏,自然会对高职考试质量低下造成不良作用。
   二、对策与建议
  综上所述,不仅制约着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而且影响着毕业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因此,必须从能力本位的角度采取有力措施,优化高职考试现状。主要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明确考试目的---即从能力本位的角度上测试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这要求考试也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核心。不论是学校的领导,还是任课与命题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思想认识。因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建设、生产与经营服务的一线的合格劳动者,因此,突出职业技能这个核心应该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理念,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高职考试目的须从能力本位的视角下考察。要通过考试鼓励学生提高能力与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再学习能力的形成与个性的和谐发展。
  2、合理科学的考试内容是考察学生职业能力的依据。
  为了体现职业教育的“实用”、“实训”、“应用”的特点,让考试发挥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的目的,考试内容必须要侧重对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岗位技能与职场应变能力的考察。这样说并非否认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学生职业素 养的形成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支持,因此,考试内容首先要包括考查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内容。其次,要有对学生未来基本岗位技能等方面学业内容的考察,还要有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价值观等非学业内容的考查,要把重点放在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与职场应变能力的考查上。
  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考察主要应侧重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的考察,要减少甚至完全摒弃死记那些硬背、机械记忆的内容,对于像名词解释、计算技巧方面的内容也要减少。考试内容要向与实际生活、职业岗位相关的、能考察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与动手能力的方向转变。考试题型也要改变,对于侧重客观性知识考查的标准化试题也尽可能减少,代之以讨论、问答、案例分析等可以把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的试题。命题教师要寻找以职业能力、职业素质为主的试题资源,须走出书本,走出网络,走出学校,在实践基地、实训台、企业与社会中获取第一手的考试试题的信息。教师在阅卷评分时,也应该重点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方法和过程重点考察,以此评判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判断能力,把这些作为给分的主要标准。
  3、探索多样化的考试方式
  高职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但由于高职教学与培养目标的特殊性,考试也愈来愈多的暴露其弊端,高职考试不应该采用单一的理论考试形式,而应该体现考试方法的多样性以及考试时间的灵活性等特点。可以采用笔试、口试和操演法等方法。有些考试形式可以单独运用,有些也可以综合起来运用。在考试时间上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既可以在某一学习项目的教学结束之后组织考试,也可以灵活的在教学过程中组织。考试时间是可以是灵活的,课程性质不一致,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不一,考试时间也不一样,考生耗用的时间就不一样,考试时间灵活多样也是对其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作为唯一的依据。
  既要建立与职教特点相适应的考试方式,又要更好的考核学生综合能力,必须尽可能实行开放性考试,而尽可能少用或不用封闭性的考试。另外,布置考场时,要类似或者接近于生产车间和未来可能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帮助学生毕业后更好的适应工作环境。这些问题可能有的需要学生动手操作,有的需要做出合理的答辩,有的又需要做出系统的分析。要把考试的过程变成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考试过程中,考生也会相对“自由”:既可以向监考老师提出咨询并要求帮助,甚至可以查阅资料以及有关数据。考场上所设置的问题既可以由考生一个人单独完成,还可以几个人合作起来,大家研究共同完成。考试的试题也可能没有保密的要求了,在学生学习开始的时候,甚至入校的时候,就把考试的项目、方法与标准公布出来。考试的结果也可以变得开放些,不必一定用分数来表示,可以根据专业的情况分成等级,用等级代替分数。命题人也不一定是教师,可以是企业的管理者,也可以是顾客,由校外的主试者根据学生的表现、技能水平、态度等对考生给出考核结果。
  4、建立考试监控机制
  要成立专门的负责考试的试题设置、组织、结果运用等等的组织。这个组织可以由教务处担当,也可以专门成立一个诸如办公室、委员会之类的组织,专门负责设计考试形式、组织考试过程、对考试情况做出督导评价,这样,高职考试才会在一定的监督与制约机制下有序开展。除此以外,建立考试监控机制的首要任务是制定并施行高职教育考试质量标准,并要在此基础上制定、颁行有关考试质量监控评价的相关政策与制度,研究制定有关考试质量监控评价的运行程序、相关的规则及运用的方法。同时,对专门的人员开展有关高职考试质量监控评价的培训,以保证考试质量监控评价工作得以顺利运行。
  
   参考文献:
  [1]赵蒙生.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考试制度改革[U].中国高等教育, 2008, (17).
  [2]凌敏.让考试从误区回归原本[J].教育发展研究, 2006, (5A).
  [3]孔元发,陈玉君.改革课程考试模式推动教学质量建设 [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2).

上一篇:朗读表达水平对大学生阅读影响的眼动研究

下一篇:浅谈高职大学生诚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