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分组合作自主探究”的课堂及其语文课堂教学

发布时间:2015-12-15 11:34

摘 要:

关键词:
     “教改”的声音已不新鲜,但“假教改”——披着羊皮的狼、“伪教改”——拉虎皮做大旗的现象在我们视觉之中还大量存在,而“真教改”之路虽然荆棘丛生、步履蹒跚,依然有先行者,更不缺乏践行者,诸如:辽宁凤城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江苏新知学校-------我校虽地处川北僻境,不过一农村初中而已,但在当今势不可挡的“教改”洪流中,亦不忍自处“沉舟”之境而坐视千帆竟发,故先就教于辽宁凤城,再实地考察于山东杜郎口,亦多次调研于附近同类学校,借鉴多家经验,几经审慎评估,秉承“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宗旨,最终决定了“教改”从课堂开始,“课改”以“分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为先的思路。
  所谓“分组合作·自主探究”,就是把原来教师一直引以为荣的三尺圣洁讲坛淡化,拆除不可逾越的雷池般的讲桌,让教师与学生间保持零距离;然后把学生小组化:即六人一组,两两对坐,按“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同一个组的水平呈梯次,每一个组的总体水平接近)的原则编排座位,要求两两结对互帮互助;最后小组内根据各组员各方面的表现(包括集体和个人卫生、集队集会就餐就寝和课堂纪律、学习生活状况、社区服务成绩、表演展示才艺、思想道德素质等等)对组员进行民主的综合的评价,而每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全班的评价,同时实行周平、月评,学期评相结合的制度以激励每一个小组和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理念上奉行师生平等、学生自主、教师引导、合作探究、联系生活、生成提高等原则,最终落实在“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宗旨上。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身处在这样一个氛围中,和我的同事们一样,时时都在感动着时时都在思考着,人们熟知的哲学范畴:形式是外在的,内容是本质的,但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才是最美的。因此,我也在思考着“分组合作·自主探究”的课堂上语文科的课堂教学,应该怎样在形式和内容上实现和谐统一,经过一年来的思考,我总结为“三导一动模式”或“2·3·4模式”,现简述如下————
  一曰“导”前学习,目标为(1)初步感知,(2)夯实基础,(3)整体了解,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操作:
  1、 课外预习——基本资讯查找或生字新词的音形义锁定,以完成对课文的初步感知和基础夯实。
  2、 课前自习 ——基本内容或基本结构的了解,以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二曰“导”中学习,目标为(1)问题呈现,(2)合作探究,(3)活动推进,也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操作:
  1、 分解任务——把学习的重点难点作为一个体系,再把它分解为若干相互关联的问题交给学习小组。
  2、 活动预设——由学习小组对自己小组所领受的任务进行合作探究,预设活动的方式(可以是课本剧、朗诵、仿写、接龙、知识点串烧等),准备展示。
  三曰“导”后学习,目标为(1)展示成果,(2)反馈梯度,(3)点评提升,任然从两个方面进行操作:
  1、 自由展示——由学生将预设的活动进行展示,评分类项和标准如下:(1)开场白,1分;(2)参与人数,1分;(3)活动形式,2分;(4)准确度,3分;(5)普通话,1分;(6)点评,2分。
  2、 实时点评——根据本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对各学习小组的展示,由师生进行点评,特别注重准确度和增长点的切合,做到寓教于乐。
  四曰动手过关,目标为(1)联系生活,(2)拓展延伸,(3)生成巩固,还是从两个方面进行操作:
  1、 拓展延伸——类文选择可以从内容、情感、风格及写作手法等方面入手,注重目的性和问题切入的巧妙性、趣味性及难易度。
  2、 生成提高——把课文的内容及需要掌握的要点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具体生活相结合,设计一些节目,让学生既能走进文本感受经典美,又能融进生活感受现实美,使经验体验和现实体验相得益彰,从而实现生成提升的目的!
  这样的课堂,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进程的推动者、活动的参与者,真正彻底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的可控时间在10分钟左右),既颠覆了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天花乱坠的讲、学生昏昏欲睡欲罢不能的听的“一言堂”和学生被设计好的套子牵做鼻子走的僵化而充满了奴性的教育模式 又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平等、自由、愉快的学习活动,而且学习小组共同解决问题给学生带来的荣耀、责任、自信、快乐是我们从教者用教科书无法教出来的!
  当然,如果我们语文教师还是按照先前我们熟悉的方式按部就班地看书、查资料、写教案、上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这样的流程进行工作,那与工厂里生产线上生产一件产品没什么两样,我们的产品(学生)也没办法去适应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这也许就是现在一方面公司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另一方面应届大学生却找不到心仪工作的怪象之因吧)!所以,就像古人向学习作诗者所说“功夫在诗外”一样,语文教师的功底和努力不仅仅在课堂上的表现怎样,更重要的是课前对文本的研读理解和语文教学活动的设置上的合适与巧思!——“功夫”的档次取决于课堂之外的修炼程度。
  我们的语文老师,怎能总抱着“听说读写、字词句段、语修逻文”十二字真言、然后重复着小学一二三年级时的音形义、小学五六年级的修辞手法、对比映衬等写作手法和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归纳不放,从而欠缺了文人情趣的熏陶和文人情怀的引领。如果这样,那么语文科课堂教学味同嚼蜡绝非怪事,而我们老祖宗关于文学的精髓都被丢在了爪哇国了!如:
  
         孟春:盼之切——“盼望着,盼望着,春天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仲春:赞之胜——“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春
         季春:惜之浓——“昨夜小楼又东风,古国可堪回首明月中”
  
         残春:挽之深——“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春是如是,夏亦如是,秋亦如是,冬亦如是。时序如是,万物如是!不然,“杨花落尽子规啼”如何向学生讲解?“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教学生如何理解?!
  让教材去说话,让学生去思考,让生活去印证!我们在应试的路上走得太远太远,我们目前的教育,把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当成加工厂的某一个零件的时间太久了。当今的教育宣言应该是:让教师做一盏指路明灯,让经典成一块肥沃土壤,让学生做一回真正自己!我们应思考,我们要前行------

上一篇:浅析大学生就业与素质教育

下一篇:浅析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