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谈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对指导教师的要求

发布时间:2015-12-15 11:35

摘 要: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是运用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教师在开展这项活动的过程中如何做一名合格称职的导师显得至关重要,这需要从提高导师自身素质做起,同时对学生要悉心引导,并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从而真正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后备人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课外科研活动;大学生;导师
  教育部在2005年提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1]。目前许多高校正在开展的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正是运用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课外科研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与补充,对毕业后无论是从事基础医学研究工作、还是从事临床医学工作的医学生, 都是非常必要的。我校于 2000年推出了“大学生课外科研训练计划”,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组织机构和实施程序[2]。2005年,我校公共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被评为 “广东省反恐技术研究中心”,开展了一系列科研性质的医学综合性实验活动,受到本科生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参与,收效甚好[3]。本人从香港大学回到我校任教一年多来,指导了部分本科生参加了一些课外科研活动,对于该项活动对指导教师的要求感受颇深。现将本人的思考总结如下,希望对即将开展或正在开展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的教师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提高导师自身素质
  能否搞好课外科研, 教师的因素十分重要,而教师素质是这些因素之根本。一个好的导师需要具备高尚的人品、人格和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一些教师在接受课外科研指导任务时,觉得带本科生是一件麻烦事, 不乐意花时间指导,靠学生自己摸索。就像某位本科生私下说的那样:“我们被设置成自由导航状态,漂到哪里就算哪里,自己根本摸不清方向”。指导老师的楷模作用非常重要, 一个优秀的老师才可能带出优秀的学生。因此, 教师作为学生的导师, 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脚踏实地,本着传道授业解惑的态度, 耐心带教, 为学生的学习充分创造机会;教师本人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素质,经常查阅大量文献资料, 同时应当注意将当前国内外相关学科的重大研究成果及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学术动态及时应用到教学中, 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同时把科研思路融入到课堂讲授中, 使本科生对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有近距离的认识, 激发他们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创新发现的兴趣。
  二、导师需要悉心引导
  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而在课外科研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角色由“教”师转换成“导”师,充当牵引者的角色。由于本科生的科研经历、实力和时间都有限,需要导师悉心教导,引导他们探索未知,鼓励他们主动实践,培养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要因材施教,引导和启发他们, 让他们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更好地投入研究工作中。通过教师有目的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接触新事物,启发其提出新问题、新看法,养成思考问题的独特性、新颖性,鼓励其标新立异。在研究过程中遇到问题,导师最好不要明确指出下一步该怎么做,而是与他们一起分析遇到的问题,提示他们问题所在,然后引导他们想出探索解决问题的好方法,锻炼他们思考问题的思维、分析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课题的立项到结题,导师需要一直引导他们前进。在实验前要介绍实验室的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要悉心指导学生学会具体的实验方法、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以及实验过程中的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如细胞培养和PCR反应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细菌污染和PCR产物污染,避免造成时间和金钱上的损失;指导学生如何准备和购置实验材料;根据阶段实验情况适时调整方案与方法;当课题即将完成时, 安排学生按照科研论文的形式撰写论文, 参与评奖或向专业杂志投稿发表。
  三、师生间及时有效沟通
  作为本科生,无论在知识经验上,还是在课题的立项、准备、实施及总结过程中,常常无法完全靠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或技能去完成,特别是在课题研究中,许多重要的知识课本上可能根本没有学过,经验更是难以在课本上找到;在科研活动初期,学生通常带着满腔热情非常积极,但随着时间推移,有些学生难免会急于求成,面对缓慢的试验进度和强差人意的实验结果,厌倦气馁的情绪逐渐出现。这时候教师必须及时对实验结果做出总结分析,并适当处理学生的不良情绪,让学生能够冷静地分析原因、找出可能的解决办法,耐心地坚持实验。同时还可以向他们介绍一些有趣的科研故事来激励他们,比如我给他们讲了我在香港大学BSL-3实验室做流感病毒鸡胚培养时发现的一个现象:那里不用点燃的蜡烛来密封鸡蛋,而是选择女性常用的指甲油,这样既避免出现火灾,密封效果又更好----指甲油的使用正是那些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碰到困难后,灵机一动,想到的这个好办法。学生们听后大受鼓舞,对科研的兴趣和信心大大提高。
  此外,课题组成员可能来自不同的年级或专业, 在实验过程中, 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困难, 各成员之间又缺乏有效交流,而仅仅机械地完成各自的任务,课外科研任务很难顺利实施。导师在他的研究领域有着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此时就需要他及时地与学生进行沟通,询问他们课题的进展、计划,咨询他们自己的意见;同时起到纽带的作用,鼓励他们相互了解、相互交流、及时沟通、相互帮助、相互分享, 因为每个人的特长不同,每个人出份力、出个想法都能对课题的进行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及时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困难,提高课题质量,这样对课题的顺利进展会有很大帮助。
  四、结语
  大学本科生在校期间参与和开展科研活动, 既能使学生尽早接触学科前沿, 在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等多方面得到锻炼提高,又可使他们的团队意识得到增强,是现今高等院校提高人才质量, 推动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改措施,需要大力提倡和支持。但是,尽管许多院校已把开展课外科研活动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来抓,在现实中要真正搞好课外科研活动并不容易,这需要导师和学生双方齐心协力,特别是我们教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本文探讨的只是冰山一角,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高度重视,脚踏实地,以身作则,做一名合格的导师,为学校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
[2]夏欧东,曾志嵘,杨军,等.大学生课外科研训练的实践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5):493-494.
[3]李建勇,林周孟,梁玲波,等.浅谈课外科研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J].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08,7(11):1222-1223.

上一篇:高校后勤党建示范点工作探讨

下一篇:独立学院学风建设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