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华文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5-12-15 11:35

摘 要:华文教育专业作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一个专业有其特殊的发展历史和背景,笔者认为,该专业区别于其它专业的原因并非学科知识内容或研究方法的差异而在于它的教授对象和教育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无疑是最特殊的本科专业。本文根据笔者对华文教育的理解提出对于国内如何继续发展该专业的一些思考,尤其指出在该专业课程建设方面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华文教育;华文教育专业;课程建设
0、引言
   华文教育专业已被列入中国教育部的专业门类目录中,并已有三届毕业生。但对于该专业的专业定位及学科性质一直存在争议。
   1、华文教育与华文教育专业
   华文教育此一概念一般出现在华人华侨研究中。其产生、发展于海外华人社会,历史悠久,范围广、形态多,几乎与海外华人社会同时诞生(17世纪)。有学者认为,华文教育,即涵盖华人社会兴办的各种形式和名称的族裔语言文化教育,也包括中国国内(两岸三地)为华侨华人学习民族语言文化兴办的各级教育。其目标是传承和传播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培养有中华文化气质的所在国公民。可见,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华裔学生的民族气质,塑造华裔学生的文化人格[1]。这样理解华人社会的华文教育,使这一概念涵盖了所有以传授民族语言和文化精华为教学内容的各种教育,已成为华人社会基本的构成要素和文化形态。
   其较微观的概念是指海外传统华文学校(全日制学校)进行的教育活动。由于华人有关心子女受教育的传统。当华人侨居他国,就为侨居国带去了较高水平的基础教育。长久下来,这些学校长期承担着所在国基础教育任务,而且由于其相对较好的管理水平、中华文化特色,及其不分族裔照顾所在地的贫困家庭子女入学的优良传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非华裔人士子女入学,显示出越来越强的国际化特点。当然华文学校的主体是小学和初中。最近三十年,随着冷战的结束,全球化的推进,意识形态的思维模式逐渐被各国政府抛弃,并且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大幅增长,与各国贸易、文化交流持续增加,汉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些华校最终开始与当地社会的主流教育接轨,显现出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当提到华文教育时,容易想起广大华人华侨在所在国为了争取本民族母语教育的平等权力而进行的艰苦抗争,但考虑到目前情况,必须看到华文教育已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因而,有的学者就此认为这是华侨教育向华文教育的转变[2]——去民族化。因为他们认为过于强调民族教育性质,是当今国际交往难以接受的,也不利于吸引更多非华裔学生来华留学。但,在国际化的同时,笔者认为,华文教育仍然带有很强的民族教育性质,也不可能在短的历史时期内消除。
   华文教育专业这一概念,在本文中是指2005年3月4日中国教育部高教函[2005]7号《教育部关于公布2004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的通知》中正式批准开办的新专业,专业代码040110S,学制四年,属于教育学类目下。目前仅面向海外招收来华留学生。毕业颁发中国教育部的教育学学士学位证书。截止2011年7月,已有3届毕业生(暨南大学3届,华侨大学2届),人数每校每届均在50人左右(09届34人)。几乎都为东南亚国家生源,以华裔居多(华侨大学72人全部为东南亚国籍,大部分来自印度尼西亚。其中只有3人为非华裔)。
   华文教育与华文教育专业两个概念的结合点在于:招生对象为有志从事华文教育的海外华人华侨或外籍人士。可见,国内开办此一专业的目的在于支持海外换人社会对于华文教育师资的需求。
   2、华文教育专业的现状
   华文教育专业作为一个本科专业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如果说“华文教育”这一概念在学界还容易达成共识的话,华文教育专业从设立之前到目前为止一直存在争议。通常所说的“华文教育”实际上有几个不同层面:1作为一个事业;2作为一个专业;3作为一个学科。而作为一个专业,它具有怎样的专业定位?应该开设什么样的课程?如何区分它与各院校广泛开设的招收境内生的对外汉语专业?如何区别于开设较早的招收境外生的汉语言专业(华文教育专业开设之前汉语言专业是培养海外华社华文教育师资的主要专业)?如何区别于国外高校中文系开设的有关中国语言及文华的专业?或是师范类的中文或语文专业?其学科定位究竟应该属于教育门类还是归于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等[3]。而此专业具有怎样的学科基础?其开设的各课程所占比例应怎样配置?[4]都存在争议。
   本人同意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郭熙教授关于“认识各种事物属性的时候,应该从事实出发,而不是从字面出发。要大胆解放思想,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华文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构建探索工作”的指导思想,认为华文教育专业及其课程设置应从华文教育与华文教育专业之间的关系以及招收对象的特点方面展开研究,而这些都是目前此专业无法回避的现实情况。
   2.1华文教育专业与华文教育的关系决定了其根本属性
   华文教育专业设立的动机首先源于海外对华文教育师资的需求。特别是对华人华侨所在国本土华文教师的需求。而这部分需求主要来自于华人华侨聚集较多的东南亚地区。
   这一点很好理解,虽然目前世界上汉语热不断升温,但必须看到欧美等发达国家对汉语和中国文化学习的需求在动机上与东南亚华人华侨有很大不同。在发达国家,华人的传统文化虽灿烂多彩,但非主流,人们容易被开放、快节奏的西方文化所吸引。他们对汉语的学习更倾向于实用(贸易交流等)、兴趣、研究需要等方面。而且,这些发达国家容易吸引人才,他们的华人社会中,新华侨不断加入,自身具备有较好的汉语基础,其汉语师资基本上可以自行解决。也有报道说,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文相关专业中学习的很大一部分是懂中文的移民孩子,目的在于取得所在国教育文凭。近年来,国家汉办大力推广汉语教学,建立多所孔子学院,投入巨资,这些也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之外的其他国家。以上原因使得东南亚华人社会之外的国家和地区的“华文教育”更倾向于“对外汉语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其从业者除汉语教学志愿者外一本都具有汉语教学资格证书,研究生以上学历。并且都为中国公民或新近取得所在国国籍的华人,就其汉语水平来说,要比目前在学及刚刚毕业的华文教育专业留学生高很多。而东南亚华人社会多年来坚持着自己的文化传统,例如勤俭、节约、守信等 等,他们认为正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坚持才使他们在东南亚地区获得今天的经济、社会地位。中华文化及传统是他们绝不可放弃的一种精神力量,老一辈华人希望他们的子女能够继承这种精神力量,因而使得华文教育命中注定带有浓重的民族教育属性。而华文教育专业从初衷来讲正是为此服务的。
   2.2入学人员的特殊性要求此专业必须具有知识传授之外的特殊功能。
   欧美等发达国家,不断有掌握普通话的新华侨补充,也能吸引大量的汉语教学人才前往执教。而东南亚华人社会,是海外华人数量最多的,其历史悠久,但由于种种政治、历史原因,华文教育经常受所在国排挤,特别是汉语的使用发生中断,很多新一代华人只会使用所在国语言,而他们的父辈、祖辈仍然可以使用中文(包括普通话、广东话、潮汕话、闽南话)。随着近年各国政府改善了对华关系逐步取消对华文教育的排挤,使得华文教育与当地主流教育接轨,华文教育对师资的需求一下子扩大。并且由于东南亚国家除少数几国外,经济、文化均欠发达,政治不稳定,不像欧美等发达国家那样容易吸引到高水平汉语教师长期执教或是懂汉语的新移民加入。因而这些地区华文教师的缺口很大,为了保证在较长时间内华文教育能够健康发展,必须保证有一定数量的能够长期执教的华文教师,而能担此重任的当然是当地华社中愿意长期从事此一事业的华人子弟,所以通过甄选,找出一批对中华文化传统比较认同,具备一定中华文化气质的当地华人子女送往大陆学习,是比较可行和直接的。因而东南亚的华文教育具有单纯的汉语教学所没有的民族教育性质。是华人社会族裔自觉和文化自觉的重要内容。
   事实也是如此,华侨大学和暨南大学该专业的学生均为海外华侨,而且主要是东南亚一带,他们来华就读需经过当地华人社团的考察和推荐,并且,由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提供全额奖学金。例如华侨大学华文学院首批毕业生中,其中一半以上的学生被称之为“印尼泗水师资班”,由印尼东爪哇华文教育统筹机构选派,学费生活费全免,每月每生可领取700元人民币的生活补助。但他们学成回国后都必须服从统筹机构统筹,在华文教育岗位服务一定年限。另外5名菲律宾学生情况类似。而暨南大学每届有50个享受全额奖学金的学生名额,据了解学生情况与华侨大学类似。
   由此可见,若丧失了民族教育这一属性,恐怕难以向选派学生并提供津贴的海外华社、华教人士、及侨联侨办交待。
   2.3开设此专业的两所学校其任务都有为侨服务的传统。
   无论是暨南大学或是华侨大学,都是属于国务侨务办公室下设的高等教育机构,其为侨服务的宗旨从大学设立之初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动摇。
   以上各项不仅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此,在未来也难以改变。面向东南亚华人社会,这正是此专业区别于对外汉语专业或其他汉语教学、中国语言文化相关专业的特征。
   以上分析表明,此专业具有极强的定向性特点(重点在于面向东南亚华人社会培养当地师资),并且,具有海外统战工作的任务性[5]。这两点都是不能回避的。明白这一点,关于该专业在学科定位上的争论显得不再重要,而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课程建设上,因为目前在课程上该专业难以和与它相近的专业区分。
   3、根据华文教育专业的任务和学生特点建设课程
   根据本人工作经历,认为目前华文教育专业课程有如下三方面问题:各类文化实践活动被公认为很重要却没有纳入学分系统和教学大纲,并未受到教学管理部门足够重视;与相近专业课程无明显区别,缺乏针对性;课程内容未考虑到教育对象将来的长远发展。
   华文教育专业的应用性在两校都得到了足够正视,都开展了大量的教育实践活动。如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在此专业一年级第二学期时开展语言实习;三年级开展针对学校所在地周边的社会调查;四年级有教学试讲、教案设计课程以及到小学和幼儿园的实习观摩(为期两周)。每寒暑假、节假日开展学生自愿报名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内容是到中国各地实地参观,以及撰写社会实践总结,但未纳入课程体系,参加人数也极为有限,每学年安排各类汉语技能比赛等等。但这些活动有一些是作为学生课余活动,并不总是受到教学部门重视,而其对于学生了解领悟中国文化以及在实际中学习掌握汉语却是非常重要,如何将这些实践性的活动变成课程纳入到学年学分制的系统中去,理应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其他方面,以现在的情况,应当看到华文教育专业开设课程并没有按照其任务的特殊性做特别处理。
   首先,由于学生入学时几乎没有汉语基础,他们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学习汉语,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华文教育专业头两年的教学和原有的汉语言专业没有区别,除了要求他们必须在中国画、中国书法、中国民族乐器演奏这样面向学院所有境外生开设的选修课中必须选择一门外,所有课程内容和要求都与汉语言专业一样,使用的教材也一样。而在三四年级的课程中,加入了第二语言教学法、教育心理学等师范类课程,除了课程要求和深度外,课程表几乎与国内对外汉语专业一样。笔者认为这样的课程设置应该有所改变,应更贴近专业任务,适应东南亚华人社会华文教育的需要。
   这种改变首先应体现在对此专业学生汉语水平的要求上,但这较难实现,因为专攻汉语的汉语言专业学生四年内也难以达到更高水平何况加入教育学相关课程后的华文教育专业。这就要求必须重新看待华文教育专业中教育学相关课程是否必须开设,适当删减融合。
   或,从课程内容方面入手,改革教材和课程。一种可能的改革方案是,将部分教育学课程融入华文教育专业学生所使用的汉语、阅读、听、说、写作等汉语基础教材中,如汉语阅读教材完全可以包含更多的教育技术类的文章。使整个课程围绕东南亚幼儿园、中小学华文教育展开,从而使华文教育专业的课程既区别于汉语言专业课程,也有别于对外汉语专业的课程。
   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因其母语即为汉语,就汉语教学水平而言应高于华文教育专业学生所能达到的水平,因而华文教育专业更应强化东南亚华人社会华文教学的适切性,并在教育的民族性上与对外汉语有所区分,脱离只是汉语教学的简单功能,回归到华文教育概念的本质。应把华文教育专业看作是华文教育的一种,带有民族性特征。
   还有,虽然眼下此专业毕业生是为了解决东南亚华人社会华文教师的不足,但考虑到这些毕业生是当地华人华侨的子弟中较为优秀的,很可能在将来成为当地华社华文教育的主要 力量而走向华文教育管理岗位(很多进入此专业学习的学生的家庭成员中具有华文教育的相关工作经历),因而,教育管理和教育哲学的课程也应加入课程计划中。
   这些设想恐怕难于通过增加课时实现,只能通过教材的改造实现。所有课程都应考虑到民族文化传承的特殊任务,以此出发来设计课程、教材和培养计划。
   总之,此专业既然已经进入了我国教育部的学科门类目录,那么在其设置、验收评估方面应当符合教育部关于专业设置的各种规定;其学科发展、师资晋升都要符合一般学科发展的规定。但,根据华文教育专业开展的现状,相对于其它专业,华文教育专业的特殊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应实事求是,根据此专业的历史任务和学生特点等现实情况,从课程改革入手突出其专业的特征,进而完成它的专业与学科建设,完成它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彭  俊.华文教育研究[J].2004
[2]胡春燕.全球化进程中海外华文教育的含义嬗变及其历史分期[J].东南亚研究.2009.(4)
[3]郭  熙.华文教育专业建设之我见[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华文教学与研究)2009(1)
[4]马  跃.华文教育产业的定位与海外华文师资素质需求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7(1)
[5]卓高鸿.海外华文教育:海外统战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和一个新的增长点[J].福建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泉州.华侨大学
[6]郭  熙.海外华语(汉语)教学的若干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04(3)
[7]郭  熙(主编).华文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8]温广益,蔡仁龙.印度尼西亚华侨史[M].海洋出版社,1985
[9]彭  俊.华文教育的百年轨迹和发展规律[J].上行文理学院学报,2007(6)

上一篇:偏微分方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下一篇:浅谈重量演奏在钢琴教学与演奏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