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推进省域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6-03-30 15:56

  教育现代化既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突出标志,又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驱动力量。〈〈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围绕推进教育现代化,教育部和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先后推出了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笔者以江苏省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及其实施重点为例,对推进省域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问题进行分析。

 

  一、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推进省域高等教育现代化

 

  省域高等教育是指省域范围内的各类高等教育。对于我国东部发达省份而言,加快推进省域高等教育现代化,既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一,实现经济社会现代化,要求高等教育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党的十八大提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地处长三角的江苏省提出了两个率先,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在实现两个率先过程中,江苏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江苏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竞争力较强。截至2012年底,江苏常住人口为7900多万,GDP总量5.41万亿(约合0.86万亿美元),在全球经济体中排名第16位,介于韩国(1.1万亿美兀)与印尼(0.85万亿美兀)之间。而江苏省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达到10896美元,在全球排第53位,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从综合发展水平来看,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2013年我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依次为广东、江苏、上海。从区域竞争力来看,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排名第一,连续4年为全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此外,据中国统计学会发布的《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DLI)报告》,2011年江苏省的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为73.83%,居全国各省(区、市)首位。但是另一方面,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江苏省要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就迫切需要加快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层次向高端迈进。20世纪80年代,江苏省以发展乡镇企业为先导,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型;20世纪90年代,江苏省以扩大对外开放为动力,实现了由内向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型;当前,江苏省正处于第三次转型的关键阶段,核心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打造江苏经济升级版。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对推进省域高等教育现代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方面,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不但是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基础,也是实现两个率先的最终目的。教育发展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根据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的定义,衡量人的现代化的标志是人类发展指数(HDI),主要包括人均GDP、预期寿命以及教育水平等3项指标。另一方面,破解经济转型升级的瓶颈制约,根本靠创新,关键在科技和人才,基础在教育。抢占未来科技和人才竞争制高点,必须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进一步发挥科技与人才优势,推动经济发展由资源依赖创新驱动、由人口红利人才红利转变,从而形成江苏长远发展的战略优势。

 

  第二,推进省域高等教育转型发展,要求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省域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以江苏省为例,近年来江苏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已建成全国省域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拥有普通高校130所、在校大学生181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7%,已经步入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江苏人才资源总量稳步扩大,2012年达到908.2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数量为60.7万人,占比提高到6.7%2012年,江苏省每十万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达10820人,比2000年增长176.1%。更为重要的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效。在国内外多个机构发布的全国大学排行榜中,江苏高校进入前100名的数量均居全国第二,其中省属高校数量均居全国第。江苏高校现有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9个,2012年有13个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占全国的11.3%。有3个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进入首批14个国家“2011计划46个学科进入美国基本科学指标”(ESI)数据库前1%。江苏省也是国务院确定的3个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份之一,高校改革试点覆盖面达65%。但是,随着我国省域高等教育整体实力的提升,特别是随着我国省域高等教育快速走向普及化,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决高等教育内涵发展面临的新矛盾与新问题,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迫切需要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一方面,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数量、规模等问题基本解决之后,高等教育的质量和结构问题就逐渐显现出来。提高省域高教质量,优化体系结构,促进特色办学,注重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另一方面,虽然我国高等教育的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和改革试验得以广泛实施并取得一定成效,但高等教育的思想、理念和制度创新方面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迫切需要加强高等教育顶层设计,努力在促进高等教育体系开放、高校依法办学、教授治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迈出新的步伐。

 

  第三,放眼世界,我国省域高等教育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就江苏而言,最显著的差距至少有两个:是高等教育大而不强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以具有国际可比性的世界知名大学数量指标为例,参照上海交大2012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主要由发达国家构成的OECD成员国拥有世界排名前200名著名大学的绝大多数,特别是在世界排名前20的大学中,美国有17所、英国有2所、曰本有1所。曰本在世界排名前100名局校中有4所,在前200名局校中达到了9(见表1)。而江苏在世界排名前200名高校目中前仅有南京大学在2011年入选。二、江苏高等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成江苏省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省。为了动态监测本省教育现代化进程,比较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差距,引导各地教育发展,在系统梳理、认真总结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江苏省制定并公开发布了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

 

  第一,指标体系的结构。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包括4个层面的内容。一是3个维度。按照投入-过程-产出的模式,分别从供给与制度程度与水平贡献与影响”3个维度入手进行整体把握。二是8个一级指标,即“8个度。其中供给与制度包括教育保障度和教育统筹度;“程度与水平包括教育普及度、教育公平度、教育质量度、教育开放度;“贡献与影响包括教育贡献度和教育满意度。三是16项二级指标,主要对一级指标做进一步的细化。如教育保障度细化为投入水平、师资水平、信息化水平等3项二级指标。四是46检测点,即具体的评价指标。如投入水平主要包含3个检测指标,即财政教育支出预算和决算增长比例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比例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在全国省份排名。在这46个检测点中,对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同时检测的有24个检测点,其中完全指向省域高等教育的有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水平大学数量等10个检测点。

 

  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全部指标的总分为100分,其中与高等教育相关的有55分。可见,高等教育在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中占有很重的份量。

 

  第二,指标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是基本覆盖。从3个维度到46个检测点,力图做到层层覆盖。二是明确重点。指标体系力图充分体现国家和江苏省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的改革方向、思想和要点,着眼于教育宏观政策和环境的改善,试图通过指标体系的设置,引导解决现实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明确未来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三是体现理想追求。设置了一系列能够体现教育理念价值,引领高教改革与发展方向的亮点指标,如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与互通衔接提供多样化教育教师领军人才数在全国占比高校科研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对学校及政府的满意度等。四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与全国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有很大不同的是,江苏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相关的指标还包括相当部分的定性指标,如提供多样化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水平师德与专业能力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水平技能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项,这些指标从现代化属性的角度,较为全面细致地描述了江苏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愿景,其中绝大多数指标指向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

 

  目前,就实现程度而言,在江苏高等教育指标体系中,相对优势的指标仅包括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教师领军人才在全国的占比、国家信息化标准达标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等,而相对劣势的指标包括高校学分互认比例、本科院校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和学生比例、留学生占普通本科高校在校生比例、职业院校专业课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比例、高校应用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率等。此外,江苏高水平大学数量与教师领军人才数在全国的占比这两项指标中所包含个别二级检测点实现程度也较低,且实现难度较大,距目标差距较大。

 

QQ截图20160218145547.png


  三、统筹推进省域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着力点

 

  统筹就是对被管理对象的整体全局所做的统_筹划。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高等教育事业。统筹推进省域高等教育现代化,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以人民满意为标准,以制度创新为保障。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统筹省域高等教育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省域高等教育现代化,必须把科学发展的要求贯穿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统筹局等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促进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层次类型、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协调。

 

  第一,统筹省域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更大范围区域经济的_体化,是省域高等教育发展所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对于江苏省来说,要重点加强3个方面:_是实施苏北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加大苏南和苏北结对帮扶、对口支援力度,扶持经济和教育基础薄弱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二是继续优化独立学院区域布局。三是推动长三角高等教育的联动发展,共同搭建面向世界的高等教育合作平台。

 

  第二,统筹推进各类高等教育协调发展。要处理好高原高峰、重点与一般、集中度与覆盖面的关系,既要保证重点高校、重点学科优先发展,又要保证各类高校和学科的全面提升。一是要加强高水平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继续积极支持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若干所高校建成国际知名、国内_流的高水平大学,支持_批符合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校特色办学,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二是优化高校类型结构。支持高校提高其特色学科专业集中度,即通过提高其特色学科专业在校生所占比例,逐步形成区别于其他同层次高校的类型特色。深入开展应用技术大学试点,探索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第三,统筹推进民办高教与公办高教协调发展。对现存捐赠办学、出资不要求取得回报、出资要求取得合理回报和经营性教育培训机构等四种民办学校进行分类管理,对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实行分类管理试点。加大对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支持力度,通过生均标准抵充、毕业生就业返利、降低贷款利息等方式,化解或者分担民办院校的部分债务。

 

  第四,统筹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沟通。深化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中职与高职分段培养、高职与本科联合培养试点,通过学制衔接、课程衔接、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等多种途径,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有机衔接的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

 

  ()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整合省域高等教育四大功能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要紧紧围绕人的现代化这个核心,整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并通过这种整合,创新育人理念和育人途径,把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一,促进科研与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努力破除高校内部学科与学科、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壁垒,破除人才、学科、科研之间的壁垒,提升人才、学科、科研

 

  三位_体的创新能力。要通过实施高校协同创新计划,培育组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做强做大一批优势学科,集聚并培养_批拔尖创新人才,产出_批重大创新成果,真正形成科研与教学有效互动、学生参与课题和实验室研究以及加入创新团队的稳定机制。

 

  第二,完善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努力破除教育、科技、经济、社会之间的壁垒,大力促进高校与企业及社会其他领域之间的技术转移和人才融合。一是要完善产教合作机制,按照政府推动,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的原则,分行业、分类型、分步骤、有重点地实施各类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加强职教集团建设,切实解决集而不团、联系松散等实际问题。二是要深入实施产业教授计划,柔性引进一批具有高级职称的科技企业家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指导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三是要加强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设,推进产学研联合培养理工科研究生的双导师制

 

  第三,大力加强文化育人。要从人的意义上去培养学生,使其个性进一步凸显,人格进一步升华,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大学文化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升高校育人品位。二是尊重文化多样性背景下学生选择的多样化,为具有不同天赋和个性的学生提供适合其需要的教育。三是大力加强教学文化建设。大学教师所从事的学术工作主要包括发现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四个方面®。教学是大学教师学术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在认识和把握教学深刻内涵的基础上,培育特色教学文化。积极鼓励和支持高校将有关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问题的研究,使之成为学术研究的主题之一,引导教师加强对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鼓励教师探索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乃至教学流派。

上一篇:试析我国高等教育的空间分布特点

下一篇:试论我国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制度成因与改革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