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产学研合作项目教学效果的思考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内新一轮综合改革的战略主题。黄冈师范学院作为湖北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定位决定了办学过程必须依靠行业(合作办学单位)协助完成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重任。
1制约我校产学研合作项目教学的主要因素
所谓产学研合作项目教学,指的是以校企合作为前提,各类具体可行的项目贯穿其中,企业和学生作为项目的参与者全程参与到项目的过程。前几年,我校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形式较松散,效果一般。科技处牵头的多是教师个人与合作单位签订项目合同,学校负责盖章和管理经费。在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由个人与企业进行协商解决,学校对教师的合作行为约束力很小。这种短期化、形式化的合作行为不能很好满足产业技术创新的持续性,更谈不上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教学口的实习实训以满足实践教学任务为目标,学校不会主动因为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及时更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实践计划。近两年,尽管学校成立了社会服务办公室,加强和规范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管理,部分专业也制订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计划和实施方案,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结合生产实际的案例教学活动较少,大多数课堂教学内容重书本偏理论,实训实习也是以看为主。在国家大力提倡应用型本科教育以“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为发展途径的今天,地方高校都面临着产学研合作难开展的普遍性问题。
2提离产学研合作项目教学效果的途径2.1健全校企合作评价、考核与激励机制
崔旭等认为,政府、企业、高校三方能否互补高效参与是制约合作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我们认为,政府部门一方面逐步建立产学研利益分配政策法规,规范和保障产学研合作各方的利益;另一方面,通过财政引导、税收优惠和产权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增加对科技的投人。学校方面需完善职称评聘考核制度,对从事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不同工作进行分类评价。建立技术转移激励机制。学校社会服务办公室作为企业与学校的科技服务纽带机构,应构建技术交流与技术交易信息平台,进行将教师研究成果向企业技术转移和企业的需要及时反馈给教师的工作。对参加企业横向课题的个人和研究团队及技术转移成功的成果完成人,学校给予像发表文章一样的认定和奖励,以激发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的热情。企业制定骨干技术人员的福利待遇、晋职等与产学研绩效挂钩的激励机制,调动骨干人员研发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导师与专业老师在课程或项目上的深度合作。实施质量工程,改革教学考核和评价标准,建立以学生成才、教师转型成长为宗旨的质量监控体系。
2.2建立共性与个性兼顾的培养计划和教学管理机制
学校的培养计划是以培养批量学生为目标设计的,强调共性和确定性。而企业提供的实践训练则具有明显的个性和灵活性。校企间稳定的可持续性合作需要学校建立共性和个性、固定与灵活兼顾的培养计划和教学管理机制。成立专业行业指导委员会,充分听取企业行业专家意见,与行业企业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计划中,预留出可变动的学分和学时,如专业方向课进行模块设置,以便于依据企业需求重组专业方向课程,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学籍管理中,实行学分制,制定学生参与项目开发研究等非课堂教学学习活动的考核和成绩认定办法,以及学分替换的开放性政策。增大院系自主性,可根据专业需要选择部分公共必修课程,容许学生自主调整学习计划的权利。
2.3构建理论和实用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教学内容的组织和传授是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最终体现,同时它也是突出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的核心所在。学校应多举办以企业生产技术问题为项目开展的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积极鼓励、指导学生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转型高校教育教学的应用性特点,决定其可采用“教学目标任务—所需知识和技能—学习与研发同步进行—通过项目研发进一步补充知识—强化实践、实习环节^模拟应聘,促进就业”的六步教学运作法来实施。
2.4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
基于“双能力论”或“双素质型”的认识,积极开展双师队伍建设,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一方面,选派既有工科背景又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的老师到企业进行无薪挂职锻炼,深度参与企业产品开发、工艺革新改进,解决企业的实际困难,同时提升教师产教融合能力;另一方面,聘请企业负责人及工程技术人员通过来校讲座或兼职教师参与我们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程的实务性。
3结语
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应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有效途径。推进产学研合作项目教学,使企业和学校全过程地参与人才的培养,互惠互利是合作的基础和必须坚持的原则。政府建立促进产学研稳定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高校建立共性与个性兼顾的培养计划、理论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和教学管理机制,合作双方共同完善运行机制是产学研合作教育步人良性发展的现实路径。
参考文献:
[1]郎耀秀.新形势下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反思及发展路径重构——基于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视角〇].中国电力教育,2011,(5):4~6.
[2]崔旭,邢莉.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制约因素研究——基于政府、企业、高校三方视角〇].科技管理研究,2010,(6):45-47.
[3]贾丽.教学型高校构建应用创新型人才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0,5(5):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