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质量为中心的高校人才培养理念的树立
高等教育的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扩招”和“提高大众化水平”教育发展主导思想大大提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但是,因高校教育资源的增加速度落后于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速度,多数高校生均教育资源下降,特别是师生比大多数高校都在逐年明显减小,这势必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因此高校只有改革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等教育近况,说明以质量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理念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树立以质量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理念。
1.高等教育发展近况
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人学率达到15%,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由英才教育阶段进入国际广泛认可的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的人学率为15%-50%)。2006年,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达540万,在学总规模达2500万人,毛人学率提升到22%。2006年,国家作出了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重大决策。但由于惯性作用,到现在仍有部分高校的招生规模在扩大。为满足扩招的需要,很多高校近年都集中精力建设大面积的新校区。在教学场所和设备等教育硬件设施,以及教师的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的同时,学校背负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教师的工资涨幅却滞后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相当数量高校教师的收入水平在较长的时间内呈现不变甚至下降趋势。因为对校内经济收人产生心理落差,部分教师努力在校外创收,分散了教学精力。高校功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四太面,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但目前高校往往过于看重科学研究,把科研实力作为自己水平的象征。与科研活动相比,教学工作具有周期长、见效慢、成果不易定量描述等特殊性。競棘业业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无法获得荣誉感和成就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遭到学校的歧视或惩罚。致使研究型大学的教师不能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尽管教育部和各学校已经制定了各种激励政策,但因制度不健全,激励的力度不大,效果有限。
提高高等教育的普及率是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但教育规模的扩大必需与教育资源的增长同步才能保证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教育规模扩大,教育质量下降直接导致毕业生增多,就业压力增大,失业率升高;当前高等教育现状亟需以质量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理念的树立。
2.树立以质量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理念的重要性
时代在变,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也必须变。现在高等教育的学校不断增多,招生数量增加但生源数量增加不足,生源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如何吸引优秀生源是目前高等教育必需考虑的问题。没有好的教学条件和质量,必然使自己在生源竞争中处于劣势。生源质量差会造成外界对学校印象不好,毕业生就业不理想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使得招生更加困难,容易造成恶性循环,可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另外,高等教育成为象牙塔的说法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很多毕业生社会适应性差,与现实需求脱节,就业困难或在工作岗位上表现不佳,影响了学校声誉。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要寻找适合时代气息的高等教育。
3.如何树立以质量为中心的离等教宵理念
实现以质量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理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3.1加强对高等教育工作者教学质量方面的要求
当前很多高校引进人才的标准主要是能否满足科研的需要,对教学技能重视不够。高校的评价分配机制往往侧重科研成果,以致很多教师教学积极性受挫,主要精力放在科研工作上。管理者经常强调科研可以为教学服务,科研成绩的提升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但现实常恰恰相反,对科研成果的追求使得教学精力投人不足。教学效果较好,深受学生爱戴的往往是那些接近退休年龄,科研能力不强的老教师。部分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情绪不够积极,必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因此首先必须改变学校的考评和分配机制,调动教学工作者的教学积极性。其次加强对教育工作者的训导,让他们深刻认识教育质量的重要性,积极的投入工作,摒弃怠慢的思想。
3.2提高高校领导对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视
改变对高校的评价机制,使校领导切实愿意使学校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教学上来。制定政策,改变考评奖励机制,使那些不上课或很少上课主要埋头科研的教师重视教学,将足够的精力用于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师生比。要保证科研切实为教学服务,提供学生参加科研实践的机会,掌握科研技能,养成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勤奋刻苦的科研精神,为将来进一步从事科研培养兴趣和奠定基础。
3.3树立接地气的教育理念
学校要与对口的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知道该学什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能适应社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需要就业,用人单位需要寻找合适的人才,学校和企事业单位联合,对双方都有利。
4结语
高等教育发展到当前阶段,质量控制不好就会影响学生的就业,在学校和社会上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因此要结合社会实践,努力树立以质量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理念,将这个理念真正的用到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
下一篇:最土豪的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