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礼”与当代高师教育
本文主要就传统“礼”文化与当代高师教育的结合进行分析,从文化信仰、文化规范与文化实践三个层面提出了礼与高师教育结合的可行性策略,以期更好地在高师教育中推广“礼”文化教育。
一、传统“礼”文化与当代高师教育结合的必要性与意义分析
和谐社会建设的今天,关于礼乐的倡导使得社会秩序更加稳定,公民道德素质显著提升,因此不难看出“礼”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礼”作为周公时期制定并经历几千年的补充完善而形成的既定的行为典范,在新时期更具有维护社会秩序的时代意义。而“礼”在本质上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在约束人的行为及提升个人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今天大力倡导精神文明建设,“礼”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大学的“礼”文化教育,实现礼文化传统与当代高师教育的有效结合。纵观当前我国文化建设成果尤其是高师院校的文化建设成就,整体理想的基础上是对传统“礼”文化的忽视,对优秀传统“礼”的教育弱化使得大学文化建设底蕴不足,而过度推崇“礼”文化也对高师教育带来一定负面影响,“礼”文化的束缚使得高师学生失去个性发展的自由空间。因此在继承与发扬“礼”文化时,必须立足高师教育的教学实际,注重对“礼”文化传统的辨别与筛选,对于其中优秀的部分要加以借鉴与吸收,对于其中的糟粕成分要予以剔除。结合时代背景,让“礼”文化教育在高师教育中发挥出理想的教育功效,推动高师院校的大学文化建设。
二、当前高师教育信仰层面的“礼”文化体现
(一)高师教育中应将“礼”作为教育宗旨
高师教育的成功离不开正确的教学指导,而教学指导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大学的教学宗旨,体现着大学教育的价值与意义。从“礼”的角度审视当前的大学教学宗旨,透过纷繁的现象我们不难看出大学教育宗旨已经悄然发生改变并深刻地表现为浮躁的学风,功利性的教学与多种价值观的矛盾与冲突,而高师教育的独特性又要求其必须遵循既定的教学宗旨,扎实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与目前大学中潜在的教育价值秩序紊乱相分离。高师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对未来中小学教师的培养,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对教师的需求,我国逐渐意识到计划教学的弊端更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与潜能的开发。因此高师教育宗旨应该在维持基本“礼”文化秩序的基础上适当地拓宽培养方向,因材施教实现高师教育宗旨下师范生的多元化发展。总结来说就是高师院校教学宗旨既要带有“礼”文化作为教育价值秩序的影子,又要摒弃落后的人才培养理念,双管齐下,两方兼顾展现高师教育独特的文化价值与内涵。
(二)高师教育中应将“礼”作为教育思想
大学教育不同于初高中的基础性教育,也不等同于职业院校的技能教育,更多地被定义为精英教育与专业教育。而精英教育的开展与完成需要既定的过程,循序渐进不断推进,这也就意味着不同的学习阶段具有不同的学习任务,而这也与“礼”的层次性教育内涵不谋而合。立足于当前的高师教育体制,大学初级阶段属于普通教育开展阶段,后两年则是专业教育与拓展阶段,主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在完成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后则是更高一层的研究教育,这种既定的教育层次安排就是传统“礼”文化的体现。但是从我国目前高师教育的情况来看,部分学校在师范生进校初期就分配专业,忽略了学生的基础教育直接过渡到专业教育,这与中国传统“礼”文化中所倡导的教学秩序相违背,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没有坚实的学习基础其专业教育成效也并不理想。所以高师教育要遵循既定的教学步骤,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学才能真正实现高师教育优秀人才的培养。
(三)高师教育中应将“礼”作为认同感教育
高师教育要想取得成效必须获取师范生的认同,激发他们的归属感。所谓的认同感是学生对大学整体的认可与肯定,对于学校的校风校训认可并且服从,当毕业后满意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学习经历,对母校怀有一种敬畏之情。但是从目前高师教育的调查现状来看,有58%的学生表示对学校不认可,不满意大学教育。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生的心理落差感是首要影响因素。学生对大学的最初印象来源于网络、教师及社会宣传,当自己进入到大学校园发现与自己预期的大学有差距从而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
同时近几年高师院校不断扩张,教师层次良莠不齐,教学方式呆板落后,学生积极性不高从而产生失落心理,这两种失落情绪的重叠使得学生对高校的认同感大大降低。我国“礼”文化倡导学生对学校对教师的认同感,认为这是开展学习的首要前提,我国当前的高师教育忽视了对认同感的培养,使得大学教育沦为形式教学,大学精英教育的功效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三、当前高师教育文化规范层面的“礼”文化体现
(一)高师教育中的教育制度之“礼”
制度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基石,而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也需要教育制度的有序维护。大学学习环境相对高中来说十分宽松,教师的约束与管制色彩被弱化,学生很容易形成散漫的学习习惯与作风,因此必须借助课堂秩序加以维护。
但是大学特殊的教学环境与教学特性使得秩序与规范很难起到良好的说教与规范作用。即使有教师点评,有考试约束,学生依然上课积极性不高,自由散漫,逃课旷课现象严重,更甚至刮起“考前背一背就0K”“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等不正之风,严重降低了高师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培养。要想维护高师教育中的正常教学秩序必须在做好他律的同时引导学生做好自律。他律目前在高师教育中十分常见,执行方式也比较灵活,网络管理与动态监督、电子档案储存及明确的规章制度约束等都是他律的表现方式。
而自律的开展需要从中国传统的“礼”文化中寻找借鉴,“礼”文化为学生的自律指明了方向,人们掌握与学习的“礼”的过程其实是熟悉社会既定规章制度并自觉约束自己的过程,这与我国大力倡导的以德治国本质上是一致的。“礼”文化中的德治不仅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提升学生的自律能力,在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立足高师教育,通过在学生中开展并推广“礼”文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进步与发展的同时实现和谐校园秩序的构建。学生在学习“礼”之后,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帮助自己形成良好的学风与道德情操,形成以“礼”为先的大学教育精神,通过“礼”的渗透自觉地投入到高师教育的学习中去,打造自身的良好素质。
(二)高师教育中的学术文化之“礼”
“礼”的道德约束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对学生的约束上,更体现在对高师教师的行为约束上。随着物质文明建设步伐的加快,更多的教师一味追求福利待遇的提升与个人等级的晋升,而高师又一定程度上将这些物质奖励与学术研究挂钩,对教师提出了一系列的论文指标,而忽视了教师的道德素质培养与创新能力的挖掘,使得教师单纯追求论文发表的量而忽视了质。在这种不正之风刺激下,部分教师铤而走险搞起学术欺骗,盗用或挪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形成了高师教育内学术的腐败之风。
产生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学校制度上的漏洞,没有正确定位教师的价值与学术意义,使得学术研究成为晋职加薪的附属物。另一方面就是教师自律意识的低下,是教师个人素养不足的体现。因此必须借助“礼”文化来净化当前高师教育的学术论坛,教师个人应该明确自身定位,“传道授业解惑”,面对物质的诱惑理应做到淡泊名利,将自己的精力放在教学与真正的学术研究上。只有正确认识学术研究,正确对待学术科研,才能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真正做到实至名归。
四、当前高师教育文化实践层面的“礼”文化体现
“礼”文化体现在高师教育的实践层面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各种典礼制度与校园环境的建设。在典章制度方面体现最为深刻的就是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与校庆典礼。我国传统“礼”文化认为开学典礼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尊师意识,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价值与意义,明确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该怎么做,一般来说仪式都比较隆重,相当于古代的祭祀规模与礼制要求。当前我们高校的开学典礼往往流于形式,学生并未深刻认识到开学典礼对自己将来求学的指导意义,甚至部分学生借故缺席。
毕业典礼从本质上说应该是学生对自己学习的总结与分析,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开启今后的职业生涯或者研究生涯。校长在毕业典礼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校长激情澎湃的演讲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人生的价值与应有的追求,但是当前我国的毕业典礼对学生要求不高,只是对过去学习的简单总结,校长更多地承担祝福者的角色,学生难以在毕业的庄严时刻意识到大学毕业后应该的人生走向与职业追求。
除了开学典礼与毕业典礼,校庆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大契机,当前我国高校的校庆活动往往举办得十分隆重,一味追求场面的宏大,带有哗众取宠,吸人眼球的倾向,其实这是“礼”文化缺失的体现,校庆活动举办的真正意义与目的是激发本校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让认同感与归属感在庄重而热烈的校庆氛围中得到升华,从而转变为学生更长远更高尚的人生追求。因此无论哪种形式的校园典礼都应该彰显我国古代“礼”文化的优秀传统,将重点放在学生人生价值的获取与自我觉悟意识的提升上,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更好地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其次是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其实是校园建设活动中最为关键与核心的建设部分,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与生活氛围,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价值定位,更加自觉地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我国古代礼文化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方面基于当前我国混乱的校园环境,需要礼进行文化清理与整治,摒除其中的不正之风,摒除其中的物质色彩,让校园文化真正干净起来,纯洁起来,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自觉认同“礼”的典范要求,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参与到维护校园文化环境的行动中去。
另一方面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风景可以有效地凸显校园文化特色,我国部分高校之所以取得教育与办学的成功就是加强对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步伐,通过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突出了校园的自身特色,使得校园文化成为校园文明程度的展示窗口。高师院校作为培养未来中小学教师的主阵地,更应该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良好的校园文明风尚,为师范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素质和谐发展创造良性环境。
五、结语
“礼”文化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在现代社会也具有重要的教学指导意义。本文主要就“礼”文化与高师教育的有效结合为研究分析对象,通过具体的措施结合高师教育实践,为高师教育中的“礼”文化建设提出了指导。
作者:张丽红 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上一篇:音乐教育“互联网+”模式
下一篇:闽台高等教育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