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谈大学生理想人格教育

发布时间:2016-06-13 10:04

  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希望和栋梁,大学生理想人格教育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和个人的身心健康。在社会转型期,分析大学生理想人格的时代内涵以及理想人格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提出应对之策,以推进大学生理想人格教育的发展,实现大学生的身心和谐和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理想人格的内涵

 

不同的学科,对人格有不同的定义,从心理学角度看,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动的特有模式,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即指个性;从伦理学角度讲,人格通常理解为道德人格,即指人的道德品质。理想人格所指的人格兼有心理学和伦理学意义上的个性特征和道德品质。

 

理想人格是指人的理想化的个性特征与精神品格,是人格发展最佳状态的主体性范畴,其基本内涵是指被一个社会中的人们所普遍推崇和肯定,反映民族文化精神和理想,并且由国家所提倡和推广的人格样板和楷模。具有理想人格特征的人,拥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高尚的品德和遵纪守法观念,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加强理想人格教育,契合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设想,契合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要义,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理想模式。

 

  二、大学生理想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理想人格教育的重要性与可能性

 

  理想人格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生物遗传基础上,在一定社会环境、教育的影响作用下,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个体主观努力和客观教育相互作用的结果。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高素质群体,精力旺盛、求知欲望强烈,正是心理和生理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的定型期。社会文化、外界环境和教育都会对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大学教育应当发挥教育及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努力降低消极影响,促进大学生人格理想教育。

 

  社会主义制度为大学生理想人格教育提供了可能和条件。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保了理想人格教育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为高校实施理想人格教育提供了雄厚的物质保障;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的确立为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为直接的理论指导。

 

  ()大学生理想人格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道德判断迷茫。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大学生在道德判断与选择上面临困惑,思想矛盾斗争激烈,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抉择面前,取向功利化、短期化,以满足眼前利益和个人利益为价值取向,那种义以为上见利思义的传统美德荡然无存。目前在大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着诚信意识不强,法制纪律观念淡薄等现象,近年来社会舆论热议的受助大学生知恩不报、就业过程中随便毁约、恶意拖欠国家助学贷款等不良现象就是大学生道德观念下降和法律意识不强的直接表现。

 

  2、德育知行分离。高校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严重滞后于大学生理想人格教育的时代要求,造成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践行的分离。德育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相统一的过程,但目前,高校德育的内容是以知识为中心,忽略甚至排斥了德育过程的情感体验、意志锻炼和道德践履。这种知行分离的倾向提高了知识传授的地位,漠视了道德实践,重结果,轻过程,违背了德育规律,导致许多学生厌倦单纯的道德说教,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言行不一说得多,做得少就是知行不一的反映,刘海洋、范跑跑事件就是典型案例。

 

  3、创新能力不足。目前,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一方面是由于教育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忽视了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存在理论与实践不同程度上的脱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大学生存在创新意识不强,实践锻炼不够,接受书本知识和灌输教育有余,获取实践经验和探索创新学习不足的现象。这对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4、心理问题突出。由于长期以来忽视对大学生情感及心理问题的关注与疏导,加之日益严重的学业、就业、经济压力,情感问题以及社会不公现象的大量存在,因此引发了大量的心理问题和心因性疾病,已成为大学生厌学、退学甚至自残、自杀悲剧的主因,成为攻击他人甚至弑师惨剧的主因。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自杀悲剧频频发生,使人们看到了大学生对生命的极端漠视,病态心理可怕的毁灭力量,引起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广泛关注和对教育方式的深入反思。

 浅谈大学生理想人格教育

  三、大学生理想人格教育的途径分析

 

  ()锻炼身心

 

  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品质是培养理想人格的前提条件,因此,要加强大学生体育锻炼,强健其体魄,增强其耐受磨难的意志品质,促进其身心健康。一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摒弃委屈肚子,要足面子不切实际的铺张浪费和超前消费做法;二要加强学生体育锻炼,增强学生应对困难和磨难的勇气;三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克服成长障碍。另外,还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贫困大学生救助制度,积极做好高校疾病防控,努力改善学生伙食质量,提高饭菜营养。

 

  ()道德教化

 

道德教化就是运用各种德育资源和手段,如用文图音像等资料、榜样示范等方式向受教育者公开或潜移默化的施加影响,培养其积极的道德情感和正确的道德观念,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实践的过程。一要优化道德环境,充分发掘和净化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德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二要使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培育新的德育环境和资源,为道德主体提供宽松的道德选择和富有新意的道德元素。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义以为上、仁者爱人、以和为贵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当今社会的独立自由、民主法治、科学理性和公平正义等价值相结合,形成崭新的、具有时代气息的道德力量,这对人们尤其是思维活跃、不拘一格的时代青年,无疑具有积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三要充分运用信息网络,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给认知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了强劲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社会文化结构和文化心理的平衡,成为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群众情绪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

 

因此,互联网技术应当成为道德教化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强化对电子网络的控制力和不良信息屏蔽能力,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网民的道德自律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时效性强、普及面广及互动程度高等特点,把电子网络打造成德育教育的前沿阵地和引领道德舆论的平台;四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是社会主义意识的本质体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可以保证道德教化的社会主义方向,有利于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

 

  ()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是人格的一部分,是与创造性有关的人格特征,是个体产生和创造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征。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课堂、班级活动和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一要创设有利于创新人格产生的适宜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为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潜力的挖掘提供适宜的环境,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从源头上改革应试考试制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把知识记忆、理解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二要保护好奇心,增强自信心,好奇是创新的前提,自信是创新的动力,在具体教学中应当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好奇心,进而把好奇心转化成浓厚、积极的求知欲望;三要提供创性榜样;四要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反思。

 

  () 制度规范

 

  制度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围绕一定目标而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和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制度规范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把引导与约束、提倡与反对结合起来,通过规范的管理和法律的约束,培养文明习惯,抵制消极现象,促进理想人格的形成。首先,制度规范为理想人格的塑造提供了积极的保障;其次,制度规范推动理想人格的形成,制度规范本身就是一定的价值观念、伦理精神和道德意识的实践化、具体化,制度规范依靠其强制性对个体的品质、德行、情操及其思想行为发挥监督、约束和惩戒作用,从而使制度内含的价值观念、伦理精神和道德意识通过组织形式、运作程序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和个性,推动个体理想人格的形成;再次,制度规范要体现时代进步,尊重个体价值,把民主、公正、平等、诚信等社会契约原则用规范制度加以确认,并用制度规范的压力保证实行,所以完善的制度规范不仅塑造个体,同样会塑造群体,有利于群体理想人格的形成。

 

  理想人格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是一个以更有价值的知识传递为基础,以正确的政治观、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培养为根本,以良好心理品质、健康心理培育为关键,以制度规范为保障,以创新人格为核心的方法与目的相统一的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密切配合,需要大学生不断进学反思、自检慎独,正心诚意,胸怀家国,需要道德教化和制度规范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的身心和谐,造就时代所需的理想人格。

 

  作者:张兆勇 刘奎杰 来源:商情 201618

上一篇:基于媒体竞合环境下的传媒人才教育理念探析

下一篇:新媒体时代高校主题班会教育方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