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基于“自我效能感”的高等数学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6-06-20 14:13

  文章通过介绍数学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基础内容,分析影响数学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并结合军校高等教育中数学教育的实际,探讨了提高学员数学自我效能感的途径,培养学员的数学自我效能感要关注学员思维,营造成功体验,增强榜样作用,培养数学意识,加强正面激励,激发数学灵感,及时交流沟通,制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审视当今社会,高科技以信息科技为代表,新知识以信息知识为主要内容,新型高素质军事人才必须是高素质的信息人才。巴格达的炮声尚未平息,新旧思维的碰撞已经开始。

 

伊拉克战争,在更多军事专家眼中,更像是美军对未来作战思想与作战方式进行的一场试验。不同以往的战争形态、作战方针,对每个国家的军队而言都是一个暗示。不掌握信息知识和技能,在未来战场上就是聋子瞎子。改革开放以来,我军始终把院校作为军事人才生成主渠道,强调将院校建设摆在战略地位,不断创新军事教育发展理念,科学推进军队院校建设。

 

为了适应部队需求的新形势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将军校合训学员培养成既具有渊博的科学技术知识,又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决策能力的复合型军事人才成为首要任务。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数学方法已广泛渗透到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中,因而数学效能感有助于培养学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军校学员来说,有了这些能力,就能为国家做出更好的贡献。

 

  1数学自我效能感的内涵意义

 

  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1977年提出的一种动机理论,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它涉及的不是能力本身,而是个体能否利用自己所拥有的能力去完成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概念一经提出就在教育领域引起广泛应用,而数学自我效能感是其重要分支,它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有能力顺利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或数学问题的自信程度的评估。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数学自我效能感在学业和职业评估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2数学自我效能感的激励作用

 

  2.1激发学习动机

 

  根据自我效能感理论,数学效能感是对自己具有成功完成某一特定数学学习任务的能力判断,它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的动力因素。一般而言,如果学员的数学自我效能感越高,则他的学习积极性越高,面对困难时,习惯于主动应对,努力思考对策。与之相反,学员的数学自我效能感越低,则他的学习动力不是很足,从而数学成绩不是太好,因此更加不愿意学习,形成恶性循环。现有的研究表明,数学自我效能感是数学学习态度与成绩的调节者。学员的数学自我效能感越强,设置的学习目标就会越高,从而对学习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就越强。

 

  2.2保持学习和生活激情

 

  学员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难题,当困难出现时,学员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在很大程度上由数学自我效能感决定,并且数学自我效能感还决定了学员意志的持续时间。数学自我效能感越高,学员心中的激情越强,当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境时,他们会冷静地分析问题,不屈不饶地找出问题的突破口;相反,对于那些数学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当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他们很容易悲观,自暴自弃从而导致中途放弃。因此,在高校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学员数学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发展。

 

  2.3缓解学习、生活和工作压力

 

由于军校学员肩负保卫祖国的使命,在军校的学习中,他们不仅面临学习的压力,还面临体能方面的严格要求,体能训练的风险普遍存在,很可能伤害到他们身体,并且他们还承受一定的精神压力,而数学自我效能感有助于学员保持身心健康,有助于缓解他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压力。

 

数学自我效能感直接制约着学员的心理健康。面对困难和挫折,数学自我效能感强的学员往往心情愉快地学习和生活,而数学自我效能感弱的学员则大多采取消极的退避行为或防卫行为,这种逃避性的选择不仅不利于他们能力的提高,而且容易增加他们的挫折感、自卑感和恐惧感,甚至可能导致抑郁情绪,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基于“自我效能感”的高等数学教学研究

  3数学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在大量的研究基础上,班杜拉将形成自我效能感的不同途径概括为四种:一是通过个体以往的成败经历;二是通过他人的成败经验;三是通过他人的评价和态度;四是通过个人的情绪和生理状态。数学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数学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学员在从事与数学有关的活动中,综合自己和外界的各种信息,不断对自身进行评估,做出数学自我效能判断的过程。影响数学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概括如下:

 

  3.1与数学活动相关的成败经验

 

  个体对成败的归因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个体亲身的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成功的经历会提高学员对未来成功的信心,而多次收效不大的努力或者失败的经验则会降低人的自我效能感。学员亲身经历的与数学活动有关的成败经验是其灵活运用数学能力的基础,同时也对学员的数学自我效能感影响最大。成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历会使他们建立起稳定的数学自我效能感,而失败的经历尤其是连续多次的失败经历通常会降低他们的数学自我效能感。

 

  3.2他人的替代性经验

 

  个体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他人的成功经验也会影响学员数学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发展,学员看到与自己能力大体相当的同学能胜任某项与数学有关的工作,就会获得相应的数学自我效能感,同样,如果看到别人的屡次失败可能会降低自身相应的数学自我效能感。在学员缺乏直接经验的情况下,这种替代性经验的影响效果更为显著。

 

  3.3他人的评价和态度

 

  当个体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时,他人的的评价和态度对其数学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队长、教员的表扬或同学的肯定会增强学员的数学自我效能感,学员年龄越小,影响的效果越明显,不过这一说法需要有现实案例的证实,否则效果也不明显。

 

  3.4个人情绪和生理状态

 

  个体对自身生理状态方面信息的评价还部分地影响学员的数学自我效能感。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也会对数学自我效能感产生不利影响。

 

  4数学自我效能感的提升途径

 

  4.1关注学员思维,营造成功体验

 

在成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后,学员的能力往往无形中得到锻炼,数学自我效能感无形中得到提高,而失败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体验会降低学员的数学自我效能感。如果学员以前有过成功地运用数学知识的体验,那么当他们遇到与此相似或相同的问题时,他们往往会更加自信,相信自己能成功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该问题。因此在军校的高等数学教育中,要注意课程内容的趣味性、思想性和应用性,强调学员通过数学学习,获得数学思维活动所需的特殊知识和方法,增强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要想达到方法最合理,思路、推理、计算和结果都准确无误是很难的,为了让学员更好地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功,教员要摒弃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过程,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掘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努力并予以肯定。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要经历一些小插曲,甚至是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说思路想好了,但解决了一部分后无法继续进行下去;

 

思路完全正确,计算结果又错误;思路和结果都正确,方法又不是最简单的等等,这些也是学员努力学习的结果,如果教员将学员的努力盲目否定,这会影响到学员对成功的判定标准,他们会认为只有用那种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才算是成功,不管他怎么努力,都很难达到这个要求,这样无形中降低了学员的数学自我效能感,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慢慢丧失。因而,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要让学员在努力的过程中不断得到肯定的体验,从自身的进步中获得一种成就感,日集月累,最终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数学自我效能感。

 

  4.2增强榜样作用,培养数学意识

 

当学员看到同学成功时,就会增加其实现同样目标的信心;而当他看到同学失败时,就会降低其数学自我效能感,觉得他成功的可能性也很小。在目前普遍施行的班级式授课教学中,教员对学员的任何一次表扬或批评都可能影响除他之外很多人的数学自我效能感。

 

如果学员对某道题有独特的见解,可以在课堂提问、课堂练习中进行口头表扬,也可以在作业本上书面表扬,还可以在讨论某道题的课堂练习中,以首先想出这种解法的学员命名这种解法。如果学员在某段时间进步很快,可以私下表扬,也可以在课堂上口头表扬。特别要关注那些数学自我效能感不高的学员,密切注意他们的进步,创造机会让他们表现,对他们的每一个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逐步培养他们的数学意识。

 

  4.3加强正面激励,激发数学灵感

 

  增强学员数学自我效能感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正面激励,当一个人的数学思维活动总是被他人鼓励时,他的数学自我效能感就会逐步增强; 反之,当一个人的数学思维活动总是被他人否定时,他的数学自我效能感就会削弱或降低。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员要善于利用课内外的各种活动,发现学员的闪光点,对学生的数学思想给予及时的反馈,多给予表扬、鼓励,少进行批评、指责,从而增强学员的数学自我效能感。

 

  4.4及时交流沟通,制造轻松的氛围

 

  个体的数学自我效能感也会受到个人情绪的影响,过分的紧张焦虑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所以在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中,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相当必要,在这种相互讨论和交流中,学员会发现大家都会碰到类似解决不了的问题,这说明不是他个人能力的问题,当遇到问题时,大家可以相互讨论互相学习,逐步达到共同进步。

 

  作者:张琼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10

上一篇:基于信息化环境下高等院校翻转课堂探析

下一篇:生物科学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规范化管理的实践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