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机遇

发布时间:2016-06-30 10:14

  一定的教育模式是为一定的经济模式服务的,经济转型升级必然要求教育转型。本文结合国家最新下发的文件精神和转型实际,指出转型升级是地方本科高校的必然和重大机遇,论述了现代教育体系应具有的特征,提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新常态,探讨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培养的方法,给出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高等教育发展的具体步骤。

 

  201412,陕西省教育厅印发了《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院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方案》,拉开了地方政府引导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新篇章。西京学院也成为陕西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经过一年的探索对转型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1]

 

  一、谈谈认识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到: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随后,三部委下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23]

 

  这些意见是中央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重要思路和举措。地方本科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必须也必然要进行转变以适应外部环境结构性的变化。要有世界和人类的情怀,要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思考和探索如何服务好发展以促进人类进步、如何培养好适合的人才,而不应该纠结于应用型职业型字样。其实,转变、变化、创新、升级、发展是同义词,社会发展进步就一定会有创新、变化、转变、升级的出现。

 

  一定的教育模式是为一定的经济模式服务的,经济驱动模式由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再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必然带来教育模式的转变。传统的服务于工业生产方式的教育模式要向新形势下服务于创新驱动方式的教育模式转变。这种转变是整个教育系统的转变,要做好顶层规划,要有系统思维和战略思维,要在新四化的视角下统筹和融合好教育的内部、外部资源,要在全球竞争的视野下设计发展路径,确定好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使我国的现代教育体系优于别国的教育体系,更有竞争力,从而实现我国的人力资源优于别国的人力资源,应做到以下几点。

 

  1.现代教育体系是系统的。现代教育体系至少包括初等教育体系、普通高等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继续教育体系(含培训体系),这些子体系之间应该是系统的,不是松散的;应该是互动的,不是孤立的;应该是因果的,不是无序的;应该是相互支撑的,不是互相抵消的。

 

  2.现代教育体系是灵活的。现代教育体系要允许这些子体系互相交叉、互相衔接,在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H的基础上实现田字桥星形桥,以满足多元化的需要,提供多样化的成长路径。

 

  3.现代教育体系是自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要符合“PDCA”质量提升原则,整个体系是自组织的、自学习的,使自身不断改善适应外部变化。各子体系的标准制定要符合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并形成了一个或多个闭环系统,以保证教育产出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是顺应时代趋势的必然,每一次大的变革都充满着机遇和挑战,能否在变革之中主动创新、真正提高服务社会和学习者的能力是制胜的关键所在。组织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都将面临一个新的普遍性的矛盾,当把这个普遍性的矛盾解决之后,组织将发展到另一个新的阶段,同时又面临另一个新的普遍性的矛盾。[4]因此,问题即机遇,挑战即机会,地方本科高校要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准确定位,努力变革,恪守本位,快速发展。

 

  二、谈谈思路

 

  那么,如何转变?不能为了转变而转变,而是要与时俱进、与时偕行。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国家特别强调要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贯彻在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在创新驱动发展方式下,产业链需要创新链,而创新链需要人才链,人才链只能来自于教育链。产业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教育培养的就应该是创新型人才,这是创新驱动发展方式下的教育新常态。创新,可分为发明创新和应用创新。发明创新是指发明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应用创新是指应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在实际中,大部分的创新都是应用创新。资源整合也是一种创新,把已有的各种资源(有形的人财物、无形的文化技术)重新整合重构,形成一种新的运行模式,并且比原有的运行模式效率更高。如果说,“985”高校培养的是发明创新的人才,那么,地方本科高校毫无疑问培养的是应用创新的人才,即创新应用型人才。

 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机遇和挑战

  创新应用型人才,既要培育创新精神,又要培养实践能力,这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新常态,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要突出这两个特征。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路线,力求实现教学内容与产业技术的对接、教学过程与应用过程的对接。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项目化教学、CDIO教学、案例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方式等,实现三个迁移:(1)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迁移。(2)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迁移。(3)成绩导向成果导向迁移。

 

  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其最大的障碍是同质化的培养模式。因此,提供个性化、多元化、定制化的选择性教育是唯一出路。叶圣陶讲:教育不是工业,把产品以固定的模式和流程批量生产出来;教育是农业,给予作物适当的土壤、养分和阳光,它们就能自己成长。这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和路径。

 

  另外,本科教育是为人一生的发展打基础的,不能仅仅看毕业后几年,要兼顾人的全面发展和终生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新的教育质量观: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为育人的根本标准。适应社会需要是专业教育,人的全面发展是通识教育。最终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三个迁移:(1)由知识体系的构建向能力体系的构建迁移。(2)由专注专业教育向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迁移。(3)由面向毕业后的几年向面向人的一生迁移。

 

  三、谈谈做法

 

  20155,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5]。这或许是中国教育市场化的里程碑式的文件,意味着未来教育资源的配置也将由市场决定,所有高校将在同一个市场中公平竞争。地方本科高校如果不能尽快的从办学机制、办学条件和办学规模的竞争向质量竞争、特色竞争和品牌竞争过度,将很难适应甚至被市场淘汰。为此,地方本科高校要充分调研、面向未来、准确定位、谋求长远,在教育的细分市场中找到自己的舞台,有所不为有所为、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比较优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做好调研。认真研究国际形式和趋势,认清新兴产业和技术;认真研究国家方针政策,认清朝阳产业和核心技术;认真研究地方、行业的发展态势,认清社会需求;认真研究本校的沿革历史和现阶段状态,认清本校的比较优势和特色。

 

  2.认真做好定位。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科学决策,做好大学定位,并把大学定位具体化为学科专业定位、人才培养定位、教学方法定位、师资队伍定位和管理定位,最终形成大学的学科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特色、教学方法特色、师资队伍特色和管理特色。学科专业特色是关键的核心竞争力,力求办出几个国宝级的熊猫学科专业,而不是一群毫无特色的学科专业。

 

  3.认真做好规划。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按照战略规划的制定方法,做好大学规划和顶层设计。处理好长期定位和短中期规划的关系,处理好全面发展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处理好资源有限和局部优势配置的关系,处理好战略定力和战术调整的关系。

 

  4.认真做好落实。在规划的执行层面,改革到哪里资源就要配置到哪里。采用倒推法,自上而下重构和优化教育流程,提高教育效率。用信息化、现代化的方法和手段改造教育方法,提倡信息化和教育的融合。改革要依托教师和学生,去行政化去功利化去同质化,释放教师和学生的活力,创造教师和学生更大的价值,进而创造高校的价值。

 

  5.认真做好评价。高校内部实行管办评分离机制,二级院系为办学主体,使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有机融合,合力发力。二级院系实施预算制治理,拥有人权、财权、物权,以委员会制作为决策机制。二级院系和业务部门实行工作计划和绩效考核,由专门部门进行考核和评价。每学期由专门部门对全校各级规划实施情况开展评价,进行诊断和把脉,并把反馈意见转为规划优化、持续改进的动力。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到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改革发展到了关键时刻和深水区,能否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引领下实现全经济转型、全社会转型,人力资源和教育培训责任重大。地方本科高校应牢牢把握住需求导向原则,以国家、地方和行业需求为目标,准确定位、特色发展、科学规划、认真落实,不急于求成、不好高望远,脚踏实地、求是务实、恪守本位,以创造出高等教育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作者:张辉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19

上一篇:基于数据依赖的计算机大类分流过程合理性分析

下一篇:边疆高职警校专业设置面向属地需求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