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变迁动因与路径在新形势下的探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国际环境发生巨大变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出现了很多新问题。经济发展的转变、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迫使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变迁。文章提出可以通过推进多元化办学主体、开拓办学经费的来源渠道、重置高等教育结构、拓宽高等教育办学市场,强化政府职能等渠道来转变高等教育办学体制。
环视当今世界格局,各国在国际社会上的话语权取决于以经济、科技、教育为主导的综合国力,此三者已经成为国家社会发展的内驱动力。对我国世情、国情和民情进行综合估量,审时度势,紧抓突破点,在经济和高等教育领域打破原有的陈规套路,注入新的成才因子,开创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新局面。一方面是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领域的高歌猛进和繁荣昌盛,另一方面是新矛盾和新问题的滋生发展,很多反向现象阻碍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些畸形现象成为社会热议话题。这不得不使高等教育转变办学体制,寻求新的发展路径,为中国教育的复兴发展开启新的动力源泉。
一、界定高等教育体制与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内涵
1985年颁发《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后,人们开始引用这一决定中的教育体制说法,随后得到广泛认同和应用。众多学者依托于不同的文化底蕴和学识支撑,对高等教育体制给予了不同的界定,学界没有统一性的定论。
例如,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体制就是运用一系列的方式、方法和制度,对国家高等教育进行组织和管理的元素的总称;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体制就是在外部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高等教育通过梳理制度和法规,得以形成的一系列运作要素的组合,高等教育体制是高等教育组织和保障体系的综合体。
总之,业界学者基于不同的知识认知和立场,从多视域、多角度对高等教育体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也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笔者认为,高等教育体制是高等教育体系得以存在和运作的一系列制度、政策、规定和方式的总称,当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发生变化时,它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并始终为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动力需求。
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是高等教育体制的一部分,是高教体制中最为基础和根本性的要素。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是高教机构得以确立的主体性因素和系统得以运作的客体性因素的总和,涉及广泛的内容,如高等教育由谁创办、谁来运作、谁来调和,以及所有权归属等问题。高等学校与创办者之间的关系应是主体性关系,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创办者的问题。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彰显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高等教育进展之间的关系,经济社会等外部环境制约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形式和状态,当外部综合性因素发生变动时,高等教育办学体制也势必会发生转变。
二、剖析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变迁的内外动因
(一)外部动因:经济发展的转变
1.经济突飞猛进,促使高等教育发展。经济突飞猛进不仅是推进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物质性保障,更是高等教育进行变革的内在驱动力。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以及国民教育素养水平之所以比较高,关键在于其富有活力的经济发展为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也相应激活了高等教育的投入需求。
其一,居民个体支付高等教育费用的能力以及接受高等教育的意愿增强。生产力的提升带动了居民收入的增加,而且现在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种家庭的可支配性收入足以支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费用。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也促使居民个体诉求高等教育的意愿增强。
其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提升。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促使经济社会领域对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渴求增强。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问题急需解决,人才群体也出现了分层化、标准化、多样化的动向,社会不仅需要面向科研创新领域的高端人才,而且也需要面向一线基础生产的技术型人才。
2.区域经济崛起,推动创办地方性高等教育。随着改革的推进,地方转变了经济发展方式,促使了区域经济的崛起。中心城市的高校发展带动了区域性高校的发展。地方高校的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育了大量的人力资本,更满足了当地居民接受高等教育的诉求。地方高校以当地经济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为契机,各个高校进行优化组合,不断扩充自己的教育资源,增强自己的教育实力,从而使学科建设和办学层次有了很大提升。
3.经济和科技突进,要求高等教育提升办学质量。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认识到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并将高等教育推向社会发展的中心,使其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前进的风向标,反过来也要求高校更好地发挥知识创新职能。实质上,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就是知识经济变动的反映。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向转移到创新和社会服务上,注重产、学、研相结合的一体化协同发展,以求科研成果直接面向社会并服务于社会。
4.经济全球化,带动高等教育办学国际化。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多方位、多领域和多层次推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紧密联系不仅体现在经济合作领域,还体现在科技文化教育领域。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对外经济合作,我国高等教育遵循多元化文化融合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积极解读分析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因素,以便了解、尊重对方的文化意蕴,从而更好地进行交流合作。最为有效的途径是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联合办学,使多种文化融合发展,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二)内部动因: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
1.高等教育发展动力不足。当下,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日益增强,面对这一趋势,许多高校进行了扩充和扩招。一方面,大学规模化发展使学科朝综合化方向转变,使办学条件得以改善,为学校发展提供了硬件和软件上的新张力,最终推动学校向高层次发展。另一方面,许多高校不顾自身的科研实际和办学风格,盲目跟随高校规模扩张的风气,抹杀了学校的个性,这势必会引发一些不利于学校发展的新问题和新矛盾,比如学科科研能力弱、学生创新能力不足、教学质量下滑等。这些问题积聚在一起并日益发酵后,会严重阻碍高等教育的发展。
2.高等教育发展风险凸显。为了迎合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需求,高等教育采用规模化人才培养模式,规模化发展成为高校发展的主线,这使高等教育的职能呈现多样化态势,使高校之间的竞争力对比明显,同时也暴露出高校办学条件有限等问题。随着高校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校内部的问题进一步彰显并热化,高校发展的潜在风险进一步加大。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发展,高等教育也开始面向市场寻求发展。目前,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大,而政府的主导性地位逐渐隐退,进一步促使高校转变发展理念,更多地以社会需求来指引办学方向。当然,这也使高校承担起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等多重职能,对高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风险。
3.高等教育内部运行机制不科学。高等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日常管理系统和学业评分系统。传统的高校管理机制存在部门设置交叉、职责划分不明确、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等问题。目前的高校发展受市场影响,高校的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但管理机制并未随学校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传统的管理机制已经不能够保障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运作,管理漏洞和管理缺失等衔接性、协调性问题大量存在。
三、探讨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变迁的路径
(一)推进多元化办学主体
1.加大公办高校改革力度。公办高校要争取更多的自主权,积极探索多种运行方式。可以打破传统的以国家为主的办学主体模式,实行公办为主、民办相辅或者公办和民办混合办学的模式,以激发高等教育的活力和创造力,使高校在教育和科研上能够具有扼腕断足的气魄,促进我国教育与国际接轨。
2.引导普通高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基于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扩招扩建,原有的管理模式与现实情况不相适应,普通高校管理缺乏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现状,高校应该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机制,加强对普通高校的管理,形成“制度和规范为主,德育为辅”的现代管理体系,通过内部管理来提升高校的办学质量和高校自身的地位。
3.加强普通高校的师资培训。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对教育系统的内部人员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目前普通高校的教师,无论是在科学研究上还是在思想道德上都存在过多的商业化倾向,这就需要加大对高校师资队伍综合素养的培训和再教育,而且还要突破传统的高校人才管理制度,要不拘一格地引进高质量的师资人才。
(二)开拓办学经费的来源渠道
1.吸引企业经费投入。国家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多的是服务于企业的发展,从这个层面上讲,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担负起为高等教育分担成本的社会职责。吸引企业资金投入高等教育,可以间接地链接高校与社会的关系,使人才的培养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使经济社会的发展反哺高校教育的发展。
2.提高高校自身筹措资金的能力。高校兼具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的属性,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研发各种新技术、突破各种现实难题,进而与企业合作,让科研成果投入生产,在提升企业科技含量的同时,也促进了高校对于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解决了高校资金短缺的现实性问题。
3.合理配置资源,发挥自身优势。高校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资源,高校应该合理配置这些资源,并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全面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和使用价值。在提升办学质量的前提下,高校应发挥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赢得国家的科研拨款和补贴。
(三)重置高等教育结构
1.以全国性、区域性、地方性覆盖为原则来规划高校布局。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规模和层次不同,所以呈现出全国性、区域性和地方性的不同经济模式。经济的发展渴求科技要素的注入,以为经济发展转换升级,为提升生产力提供保障,这就要求重新调整高校结构,以满足不同的结构性知识服务需求。
2.根据社会对人才规格需求的差异性,建立合理的高校类型结构。每个高校都有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办学特点,同时每个高校的办学水平和规格都存在明显的差异。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市场越来越需要专业化和高层次化的人才,这就要求高校教育进行分化组合,在稳定高校基本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凸显高校教育的个性化,以培养专业技能强的适用性人才,以满足经济社会的现实需求。
3.逐步形成综合性、多科性、单科性的合理布局。当今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我们不但要在经济领域向国际发展靠拢,而且在高等教育领域也要与国际接轨。要综合分析各个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特性,以国际化的标准,不断建设综合性、专一性的高校,使我国高校不但在综合性方面可以与世界优秀高校媲美,而且在具有专一性的单学科领域也能凸显科研和学科优势。
(四)拓宽高等教育办学市场
1.拓展国内高等教育市场。集中财力抓重点学科建设和项目研究,提升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层次;高校管理采用现代管理模式,实行行政、教学和后勤分化管理;引进社会专业管理机构对高校进行评估、整合优化、风险防范等;革新学生考评机制,结合学分和日常量化分;加强素质教育,以培养先导性社会人才;高校创新办学风格等。
2.开拓国际高等教育市场。加强与国外机构的合作办学,借助各种平台,利用国外教学资源,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缺失的问题。同时还要开拓国际留学市场,完善高校办学中的留学体系建设,利用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和丰富内涵,吸引国外学生来中国留学,在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增加高等教育办学的财政收入。
(五)强化政府职能
1.加强教育立法。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导致各高校的发展参差不齐,高校管理也出现各种问题。政府加强教育立法,有利于高校教育教学活动有序开展,更有利于管理规范化、持续化发展。
2.制定教育规划。高等教育发展是长远事业,政府要为高校发展制定前瞻性、先导性的规划,指引高校基于现实发展。
3.教育督导评估。高等教育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的工程,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协同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然而任何环节的不完善又必将影响高校教育的整体发展,这就需要政府不断加强对高校的督导评估,以便高校及时调整,保证教育发展有动力。
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注重内外境遇,推进办学体制转变,就会迎来新的发展空间,而忽视新形势新需求就会导致灭亡,所以高等教育要不断审视发展的内外归因,积极寻求蜕变的途径,最终重塑高等教育办学体制,获得新的推动力。
[作者简介]刘娜(1988- ),女,山东聊城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务处,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