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模式的分析
近年来,我国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根据《2014年教育蓝皮书》显示,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共计699万人,其中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初次就业率最高达78.1%,我国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一方面用人单位过分关注毕业院校,强调工作经验;另一方面毕业生对工作定位不清,造成大学生普遍就业难。我们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发现:目前我国人才市场人才需求量较大,但由于人才市场供需双方观念不一致,毕业生对工作期望值高于用人单位所能提供的工作,才是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加强在校生的就业指导,培养毕业生正确的就业观念,遵循新形势下就业教育模式新常态,让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找到自己适当的位置。
一、就业指导体系是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模式的基础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体系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帮助高职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可以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根据自身定位就业途径和方向。构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体系的内涵就是为实现毕业生顺利就业,提供必要的帮助体系,主要包括引导就业方向、培养就业素质、提高就业能力和提供就业资讯等,构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体系需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根据市场需求设置课程教学。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应在原有基础上,迎合社会市场需求,进一步全面系统地进行有效完善。在课程设置上,让历届优秀毕业生讲述求职就业经历,拓宽在校大学生的眼界和视野。动态调整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课程,加强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培养专业化的就业教育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对就业指导教育工作者,建立一支专业化的高能力师资队伍,这其中包括在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方面有着坚实基础的人才。每年定期选送一些就业指导老师到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从而深入了解用人企业和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从而更切实际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三)对已就业毕业生工作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目前,高职院校就业率虽然高于重点高校,但单纯的就业率并不能表明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体系构建得好。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应当对本院校已就业的毕业生工作情况进行摸底调查,跟踪了解毕业生是否能够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及对自身职业发展规划情况等,建立已毕业学生工作信息档案库。并与院校合作企业进行定期沟通交流,获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信息的各项反馈,方便以后为就业指导工作质量的提高服务。
二、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就业教育的关键点
高职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之间是既互相联系又互相促进。高职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是直接能为企业一线服务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生产一线是职业教育的最佳实习课堂,企业的发展会促进人才的需求、促进高职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校企合作能从学生中选拔出为企业带来效应的直接工作者,国外职业教育一直沿袭与企业合作订单式培养毕业生,高职院校就业教育的任务就是在“工学交替”的校企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学生就业创业与企业社会需求的零过渡。构建校企合作就业教育培养模式,使就业教育既具有校企的双向指导,又具备互动、灵活和弹性的优势。校企合作既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又有利于全程化地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一)建立校企“体验式”的就业教育模式。校企“体验式”的就业教育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合作中企业专家可到学校兼职授课,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进修,让教师成为专家型职业人,教师在企业中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教学,培养更贴近企业的人才,学生毕业即可上岗的工作,大大缩短企业用人成长周期,这样把就业教育过程分为两大阶段,一个阶段在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基础训练;另一个阶段在企业对学生进行职业岗位实践操作训练;两个阶段不分先后,轮流训练,互为一体,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为就业创业成功做好充分准备。
(二)构建交互式校企合作服务平台。一是建立先进、便捷、交互的校企网络服务平台,就是企业协会网络和学校就业创业网页结合,实现跨区域、跨领域、跨时空的校企就业理念互通、就业信息共享,使之成为学生、用人单位最便捷的服务窗口;二是企业根据人才的需求,人力资源配置计划,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对学生实行量身定制,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企业和学校商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操标准,实行企业冠名制,实现招工与招生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三是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成员由企业领导、技术人员、学校领导、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组成,主要研究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职业岗位能力和制定校企合作教学计划,监督检查学生学习培训的全过程,协助安排学生实习,推荐学生就业;学校以指导委员会为纽带,开展交流研讨活动,获得信息,企业也从中了解学校培养学生状况,使校企联系得到加强,促使双方的进一步合作。另外,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针对还不能适应职业岗位或需要新知识新技术的毕业生,召回或欢迎回校继续进行职业训练与指导,安排相应的企业岗位和校内实训基地给予职业训练,直到该生可以胜任相应的职业岗位为止,以利于毕业生成功就业并高质量就业。
三、信息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就业教育的突破口。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计算机的快速普及,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毕业生就业工作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也大大提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模式必须随之改变,以适应网络化的趋势。
(一)高职院校需向在校生提供“四位一体“的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和政府主管部门构成系统“的四位一体”的社会服务体系,整个社会是其外部环境,他们共同作用于大学生就业这个整体,政府主管部门在整合有关社会资源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四位一体“的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有助于系统地提供就业指导服务。随着高校校园信息网的健全和完善,网上求职、网上获取就业信息日益为大学生和高校就业部门所重视。不少高校开始利用网络进行就业指导,从网上搜索到的全国1,500多所高校网站中有900多所已建立了就业指导网。利用网络进行就业指导已经成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政府主管部门需指导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尽快实现人才、劳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相互贯通的大数据、大平台。
(二)信息化建设集教育、就业服务与管理一体化,有助于提升工作水平。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拓展和深入,可以动用全社会力量来推动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把就业教育的信息化渗透到所有年级学生的日常教学和学生活动中。新生一进校就建立个人信息平台,进行心理测评和职业规划,每个人的测评结果进行计算机信息化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教育,因材施教,避免就业指导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充分运用网络时代人际交往的特点,有效地拓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空间。通过网络将不同时空的师生联系起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服务,能大大丰富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内容,增强时效性。
高职院校就业教育工作是一项周期长、要求高、内容细、环节多、对象多的复杂系统工程,在完成现阶段大学生就业信息化的量的积累后,要努力朝着质的方向突破。构建新形势下就业教育模式,坚持校企合作,深化就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就业教育工作的新常态,政府部门、学校、毕业生、就业单位协同工作,努力改善现阶段严峻的就业形势,以推动我国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
作者:黄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