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
为具体摸清90后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加强学生的道德素质建设,弘扬传统美德,培育时代新风,本课题组设计了问卷,深入开展调研活动。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2份,有效问卷186份,有效率为93%。采取不记名调查和随机访谈形式进行,其中随机访谈学生20名。
一、高职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现状调查
(一)思想政治素质。爱国主义不啻是思想政治的核心要素,本次调查中,“爱国”这一选项在“个人最可贵的品质”中位居首位,达到35.8%。访谈中发现,在当代高职学生中,“爱国”、“自信”、“孝顺”普遍被视作最可贵的品质,而“谦虚”、“俭朴”、“勤劳”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则相对受到一定冷落。在“入党动机”调查中,“为将来好找工作”的高达51.3%,12.1%的学生为的是“向别人证明自己的能力”,10.7%的学生出于“获得政治资本”的考虑,还有9.6%的学生仅仅是因为“随大流”,而真正“有政治信仰和追求的”仅有15.9%。这个数据需要引起党建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在学生党支部的建设和发展学生党员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引导入党动机,严格审核把关,宁缺毋滥。
(二)社会公德。课题组主要是从基础文明的养成方面来考量高职学生的社会公德认知水平的,包括遵守公共秩序、明礼诚信、培养公民意识与家庭观等。调查结果显示:对乱扔果皮纸屑现象的态度,58.1%的高职学生选择的是“很正常,当作没看见”,而被大众所期望的应该具有高素质的大学生“自己捡起来扔进垃圾箱”的占比为27.2%;对公车上是否让座的结果显示选择“主动让座”的占绝对优势(91.2%);在“对于公益活动的态度”这个问题中,67.4%的学生认为“有意义,条件允许会积极参加”。69.2%的学生对于积极献血、帮助希望小学、援助贫困儿童等活动态度积极。可见,当代高职学生的社会公德认知总体上是好的,已经具有一定的社会服务意识。但也容易受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对一些不良做法采取漠视、接纳或者默许的态度。
(三)文明行为素养。高职学生对校园文明行为的判断是他们对社会文明准则评判的反馈。在“校园十大不文明行为”调查中,“偷窃”被众多学生列为“最可恶、最不能容忍”的行为,而本质上同样为“偷窃”(只不过是偷窃知识)的“抄袭作业”却让学生轻易认同,被看作是“最不可恶、最可容忍”的事情。类似现象还体现在“作弊行为”的调查中,27.4%的学生居然把作弊当作考试及格的救命稻草,认为“作弊总比补考好”,19.3%的学生从得高分的角度出发认为作弊是可以理解的,更有18.6%的学生坦承作弊“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也干过”。换句话说,高达65.8%的高职学生对本该深恶痛绝的作弊现象恰恰持容忍态度,忽视其本身也是一种“盗窃”行为,这是亟须扭转的不良现象。
(四)校园人文环境。学生对学校的人文环境和学校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所做的工作满意度不高。在对“您认为学校的人文环境怎样?”这个问题的回答中,只有6.9%的同学选择较好,一般的为60.7%,较差的是17.2%,很差的是13.6%。66.8%的学生认为学校相关措施乏力是“制约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主要因素”,56.4%的学生觉得学校人文活动“活动少且覆盖领域狭窄”,教育内容“内涵不够深刻,参加后感觉没什么收获”的占18.3%,“枯燥乏味,缺乏创新不具吸引”的占27.1%,觉得“挺有意义”的只有2.5%,而这2.5%的人还感到“宣传欠佳,影响力不够”。这说明人文素养的提升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如果仅仅通过几个讲座、几个主题班会,那只能更加让人反感,起不到任何促进作用。
(五)人生观、价值观。从“你比较感兴趣的社团组织”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追求,选择切合自己兴趣爱好的社团的学生比例最高,达到45.7%;30.4%的学生看中的是类似于老乡联谊会之类的社团;3.6%的学生觉得参加任何一个社团都可以,反正是学院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加入一个社团的,就随便选择一个应付了事;20.3%的学生选择“共青团和中国共产党”。至于“参加社团的目的”,46.4%的学生是希望在社团活动中受到教益,提高修养,提升能力;40.2%的学生则更多地为了扩充人脉资源,增加寻找更好工作的资本。这也表明当代高职学生对党和共青团没有浓厚的兴趣,很难主动去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让当代高职学生关心时事热点,与时俱进。在对人生观和价值观这项调查中,60%的学生认为“人生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金钱、财富、权力、名誉、地位、享受”等方面,只有8.7%的学生选择“对国家、民族或者全人类有所贡献”。更有9.8%的学生对人生价值“没有思考过”。这也体现出他们对未来的迷茫。在学生眼中,金钱、权力、名誉、地位成了他们孜孜以求的追求,至于国家、民族的利益和贡献,则被大多数人抛诸脑后。
二、高职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现状调查结论与原因分析
调查显示,当代高职学生道德素质的主流是向上向好的,但因为社会上各种消极因素对高职学生的不良影响,导致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偏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行不一”。多数学生认为修身养性、情操高尚是个人发展的根本,对当今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有清醒的认识和明确的道德评判标准,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常常表现为缺乏自我反省、自我批判的精神,考虑问题往往站在自身的角度,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时,缺乏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更多地以个人利益为中心;二是“政治取向功利性”。在政治价值取向上,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功利性和政治信仰冷漠化的倾向;三是“社会公德失范”。学生普遍认为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可是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的实际表现却让人不敢恭维,比如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在课桌上乱涂乱画等,这些与学历层次较高的大学生的身份实在相差较远;四是“文明素养不高”。基础文明行为有待提高。比如,无视学校规章制度,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考试作弊屡禁不止;见到老师和长辈不予理睬,公共场合搂搂抱抱,集体主义观念不强,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享乐主义严重,贪图安逸互相攀比,时有酗酒、抽烟等不良习惯;诚信意识淡薄,助学贷款久拖不还或者伪造材料争抢“助学金”。
上述造成高职学生道德素质现状的原因繁复多样,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环境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独有的公平竞争的特性,有利于促进高职学生积极进取、公平竞争、务实创新观念的形成和强化。但同时市场经济体制的“趋利”性的特点以及随之而产生的诸多社会不正之风正侵害着当代高职学生的心灵,不少青年学生潜移默化地效仿、复制社会不良风气,政治信仰缺失,社会公德淡漠,在荣辱观上也产生倒置性的变化,功利性极强;第二,学校环境的影响。我国“应试”式的教育体制导致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学校基本都唯成绩论英雄,学生之间的比较背离了德智体美劳综合素养的考察,往往只是比试分数的高低。进入高职后,虽然学校十分重视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但也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说理轻管理、重形式轻内涵的弊端,要求与现实脱节严重,缺乏可操作性,这就使得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模式不起作用或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第三,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道德行为的楷模,家庭道德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担负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然而现实表明,当前我国家庭道德教育现状令人堪忧,家庭基础文明教育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家长德育观念淡薄、家庭德育内容匮乏以及家庭德育方式简单粗暴,甚至家长不良的言传身教等,都容易导致学生忽视自己的不文明言行,尊老爱幼、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敢于担当等传统美德被逐渐淡漠或摒弃。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早被抛诸脑后;第四,高职学生自身的因素。高职生源主要是高中毕业生,不少学生迫于家庭经济、就业压力等各种因素不得不读高职院校,因此对自身高职学生身份一开始就不太认同,更谈不上应有的自尊和荣誉感。加之本身文化基础薄弱而导致其道德辨别力不高。虽然高职学生思想单纯、可塑性强,但思想上的不成熟性使得他们极易受到社会上各种负面因素的影响,在道德认识上肤浅、混乱,甚至出现偏差;在道德行为上无序、易变,甚至导致失控。
三、“立德树人”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上的作用日益凸显。在国家日益重视高职教育发展的今天,在国内国际环境与多元文化的交流、交锋与交融的背景之下,高职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受到莫大的冲击和考验,高职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引起越来越广泛关注。因此,高职院校将德育放在首要地位更具有时代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立德树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传承。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优秀传统。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分支,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任务。当下,国际环境竞争日益激励的今天,教育越来越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最终无疑落脚为各种人才的竞争,而教育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唯一途径。2013年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同年,刘延东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闭幕式上作了题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人才支撑》的讲话,强调了“建设一支规模庞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技能型人才队伍,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可见,“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二)“立德树人”是推动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职院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实质上就是解决高职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是推动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保障。
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主要看这个学校培养的学生优秀不优秀;人才培养质量高不高,关键看是否能够符合社会需求、适应企业需要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刘延东一针见血地指出:“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提升中国制造水平,加快中国创造步伐,必然要求整体提高劳动者素质、造就一流技能人才队伍。”因此,高职院校应通过加强“立德树人”教育,培养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探索生命意义的热情,奋发向上,不断追求;教化和感召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明戴德、贵诚信、尊传统、知敬畏”的道德意识;督促和激励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明辨、乐思、笃定;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身心和谐、尊重个性发展、珍惜个体生命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解渗透到各个实践层面,通过全方位、多侧面的引导教育,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确保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更上一个台阶,推动学院内涵式建设和发展。
(三)“立德树人”凸显“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促进高职学生的和谐统一发展。“立德树人”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把人放在第一位,主张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挖掘并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的关注人的和谐统一发展。充分彰显和肯定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精神,注重发掘学生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和谐统一发展。
高职院校能否以生为本,把学生健康成长视为学校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这所大学能否办好的关键所在。我们说,校长心中有学生,这所大学就有希望;教师心中有学生,这所大学才能办好;学生心中有学生,这所大学就能创造奇迹。因此,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我在乎你”的校训——你在乎我,我在乎你,彼此互相在乎。即学院在乎教职员工和莘莘学子的成长成才,教师爱校如家、爱生如子,学生爱校爱家爱老师,在这样一种充满情义的温馨环境里,更多的是相互理解和包容,相互鼓励和促进。而作为承上启下的德育工作者,在此中扮演的角色身份就显得尤其特殊和重要。我们首先要对学生和教育事业充满感情,把培养学生作为终身事业来做,把关爱学生作为本能来要求。善待每一位学生,舍得在学生身上下工夫,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这将是高职院校的所有教育者的文化和精神追求。
作者:邢文芝 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