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医学护理本科论文优秀范文鉴赏(共6篇)

发布时间:2023-12-07 22:51

  

第1篇:某医学院校护理本科生社区护理就业认知现况调查


  地方院校是为基层输送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在高等教育入学率不断升高、大学生就业难的大背景下,面向基层就业成为地方院校毕业生的重要方向。自2009年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来,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一直在不断深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发展动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老年人口的增长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护理服务也必须跨出医院,迈向基层,走入社区,更好地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虽然近年来国家已陆续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不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力度,但是护理本科生社区就业意愿并没有显著提高。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很难招到高学历护理人才;另一方面却出现了毕业生培养过剩、求职难等趋势,最终出现了大医院护士饱和而社区护理人才严重紧缺的矛盾现象,同时也造成了社区护理人才队伍质量偏低,社区护理的水平有待改善的状况。该研究旨在了解护理本科生的社区护理就业认知及其影响因素,探讨能有效引导护理本科生提升社区护理就业认知的方法,充实社区护理队伍,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选取某医学院校专升本科班学生54名(已修《社区护理》且已实习),随机抽取四年制护理本科生54名与其进行对比分析。调查对象均理解调查目的,并同意接受调查。


  1.2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统一解释填写方法及注意事项后,受试者当场填写,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108份,回收108份,其中有效问卷108份,有效率100.0%。


  1.3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整理、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社区护理就业认知


  四年制本科生多数选择“听说过,但不了解”,占54.7%,专升本学生多数选择“有一定了解”,占68.5%。不同专业层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社区护理就业意愿


  四年制本科生及专升本护生多数选择“未找到工作可以考虑”,一二线城市、小城市、农村分别为59.3%、55.6%、35.2%。


  2.3社区护理就业意愿影响因素


  四年制本科生及专升本护生愿意到社区工作的首要原因是“工作自由度高”,均占48.1%。四年制本科生不愿意到社区工作的首要原因是“发展机会少”,占48.1%,专升本护生首要原因是“薪酬待遇低”,占46.3%,不同专业层次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与分析


  3.1专升本护生社区就业认知高于四年制本科生


  不同专业层次的社区了解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专升本护生已经学习过《社区护理》,掌握了部分社区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并去过社区医院进行见习实践。同时护理专升本护生已有实习经历,真正参与和体验过医疗卫生服务,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信息来源也就更为丰富。因此,专升本学生对社区护理的就业认知高于四年制本科生。针对这一现象,护理本科生应做好个人职业定位,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规划,避免盲从,做好就业的双重选择;学校应当尽早开展社区护理职业宣传,加大就业引导力度,增加社区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对社区护理的熟悉程度和对社区护理观念的形成,以加强学生社区护理的认知度;政府应当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宣传力度,并建立良好的政策体系,确保社区优惠政策的明确落实,避免政策流于形式,为未来学生走向基层,走向社区护理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3.2总体社区护理就业意向不乐观


  四年制本科与专升本护生选择“未找到工作可以考虑”最多,在一二线城市、小城市、农村分别占59.3%、55.6%、35.2%。从这里可以看出,目前护理本科生的社区就业意愿偏低,就业意向并不乐观。对于大部分护理本科生来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并不是就业的第一意向,而仅仅是作为找不到工作时的后备选择。因此,对于专升本护生应当根据其生源地、学习能力、综合素质、个人才能等因素帮助护生找准自身定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而对于四年制护理本科生的职业教育及职业引导应当尽早进行,实习阶段才能够更加清楚自身的定位。另一方面,要不断深化和推进社区护理教育改革,从教学方面引导护生了解社区、服务社区。社区护理学的起步较晚,教学多停留于理论层面。应当帮助护生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和护理事业的发展前景,积极宣传国家有关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介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同时也可吸取“校地共建社区实践基地”培养模式的先进经验,使护理本科生认识到社区护理的意义和发展前景,引导护理本科生向社区就业。


  3.3影响护生社区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在愿意去社区就业的原因上,不同专业层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要原因均为“工作自由度高”,均占48.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三级预防的最后环节,接触的大多是患有慢性疾病及轻微疾病的病人,主要目的是预防和保健,工作内容较为简单轻松,可以更好地安排时间,工作自由度相对较高,相比于人满为患的综合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成为护生就业的一个较好的新渠道。在不愿意去社区工作的原因上,不同专业层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年制本科生的首要原因是“发展机会少”,占42.9%。从这里可以看出,四年制本科生非常注重自身的职业发展空间。但目前的社区护士只是遵从医嘱进行简单的护理操作,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及居民认同感,使护生无法较好地实现自身价值,这也就大大降低了其社区就业的积极性。而专升本的首要原因是“薪酬待遇低”,占46.3%,这与我国目前的社区医疗发展状况有关。我国的社区医疗起步晚,在体制建设、人才培养及资金投入上仍有不足,且目前社区护士待遇较二、三级医院护士稍差,发展潜力不足,导致社区护士来源困难、编制不足、队伍不稳定、流失严重,难以吸引护理本科毕业生直接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业。总体来看,护理本科生缺乏奉献精神与责任意识,没有将社会的进步需要和个人努力联系到一起。针对这一情况,可以通过开展职业教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以此来培养护理本科生的职业精神及社会责任感,提升护理本科生的自我价值认同,凭借自身的努力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形象,以此来促进社区护理乃至护理事业的整体发展。同时,社区方面应当不断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和改革。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已有系统规范的社区护理机构,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并建立了“医院——社区护理——家庭护理”的一体化服务,形成了“疾病护理——预防保健——生活照顾”的持续性服务系统以及专门开设社区护理课程和社区护理专业,这些措施对于我国社区护理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政府及公共卫生部门也应当做好大学生进入社区工作的引进政策,提高毕业生待遇及福利,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机制、更多的专业培训和进修机会。只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推动社区护理事业的进步,使其在整个医疗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杨娟等

  第2篇:德育教育对医学院本科护理生就业的重要性


  本科护理生是社会卫生医疗的重要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医疗建设的主要力量,其就业直接影响到医疗事业发展、护理服务水平提升,也关系到其自身人生价值实现和职业发展。从当前本科护理生就业形势出发,探讨德育教育对就业的影响,会认识到德育教育对于医学院本科护理生就业的重要性。


  1德育教育对本科护理生就业的作用


  1.1德育教育可帮助本科护理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德育教育有利于纠正大学生就业目标和选择上的偏差,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而正确的就业观能引导他们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并培养出一个优秀护理人员该有的良好品德和素养。包括:(1)正确认识本科护理生就业难的现实,近五年来,我国本科护理专业的毕业生翻了近两番,虽然国家加大了医疗卫生的投入,但是护理人员所需仍然有限,使得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这种就业难的现实,引导本科护理专业的学生要保持客观冷静的心态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并要鼓励他们要不断提高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强化专业素质,为顺利就业打下基础;(2)有助于消除急功近利的心态,德育教育有助于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提高形势的认识度,消除急功近利的心态,要把自我的专业技能、聪明才智和国家、社会需要结合起来;(3)有利于明确本科护理生的职业规划,根据本科护理专业的特殊性,应该根据不同学习阶段进行就业指导,并通过德育教育提升学生思想、素养,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2德育教育有助于提升本科护理生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养


  对于本科护理生而言,其综合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直接影响到其是否能顺利就业,德育教育在提升本科护理生的综合素养和就业竞争力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有利于培养本科护理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品德,医学院本科护理生就业方向是医疗服务方面,是直接服务人们的生命和健康,意义重大而又深远。所以,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而德育教育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职业道德,并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团队意识和服务意识;(2)有利于提升本科护理生就业的发展能力,护理专业的本科学生,通过4年的专业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护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但要走上护理岗位,就必须重视护理生发展能力的培养,比如:应变能力、执行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等,因为这些能力是一个优秀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的。德育教育就是强调培养当代本科护理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根据护理生在就业中可能面临的问题,通过各种德育教学活动,比如:校外义诊、技能比赛、社会服务等,提升他们自我专业发展力;(3)有利于培养本科护理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本科护理生顺利就业的重要能力和专业素养。德育教育通过创新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欲望,以此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为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1.3德育教育有助于强化本科护理生对就业挑战的心理素质


  当前,对于激励的就业形势,健康稳定的就业心理素质是本科护理生顺利就业的基础,也是顺利就业的关键。有些学生认为自己是护理本科生,在就业中有很大优势,而产生自负、攀比等心态,如果本科护理生在就业中失败,往往会产生消极、自卑等不良情绪,这些负性心态均会影响他们的就业。但是,德育教育可有效引导他们自我认识、自我调节及自我鼓励,以掌握就业的挫败,强化就业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1)完善本科护理生的人格,健康的人格是顺利就业的基础保障,德育教育可培养本科护理生的积极、乐观、自信、自强等良好人格,增强他们的内心;(2)增强本科护理生的心理防御力,德育教育可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就业的失败和困难,增强他们的就业信心和上进心;(3)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尊,德育教育可产生补偿和升华效益,让学生在遇到困难、失败时,能够积极调整心态,化挫折为动力,努力提升自我。


  2医学院护理本科生德育教育的现状


  对于医学院护理本科生的德育而言,应该以人才培养和就业为指导。当前,我国医学院本科护理德育中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1)德育课程中缺乏就业系统、全面的就业指导,大多数是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虽然能提升护理生的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但是没有根据护理专业来制定课程;(2)参与社会服务和实践的课程较少,护理专业是服务人们健康的,是和患者打交道,德育中实践课程较少,未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我、强化自我;(3)德育教学模式不够完善,当前医学院护理本科生的德育一般通过课本教学,且学生参与度不高,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强化德育教育在本科护理生就业中作用的对策


  3.1强化就业形势政策的教育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对于本科护理生而言,由于学生自身和家长的期望过高,对就业形势认识不到位,未能及时转变就业观念,使得不能顺利就业。因此,医学院应该加强对护理本科生的形势政策教育,让学生及时有效的掌握国家人才培养计划和国家医疗改革的方向,以此就业形势,进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一方面有利于让护理本科生充分认识当前社会护理行业就业的宏观形势,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国家对医疗建设方面的政策,转变就业观念,结合自身情况积极投身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


  3.2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医学院本科护理就业而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该专业就业面相对较窄,且面向医院,就业形势更为严峻,使得学生在面临就业失败后产生消极、自卑等心态。所以要加强对本科护理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培养他们的正确、积极的就业心态,树立敢于挑战、敢于竞争的勇气,正确对待就业失败和困难,积极调整就业心态,提高就业成功率,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3.3强化护理职业道德教育


  对于护理本科生就业而言,职业道德是其立身的根本。所以,医学院护理本科专业的德育教育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服务患者、诚实信用的职业道德。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积极进取和用于挑战的精神,进而提升他们的就业品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4结语


  在新时期,要实现医学院本科护理生良好的就业,就应该开展系统、全面的德育教育,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强化、自我完善,以此提升他们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并强化他们的内心情感,升华思想,提高职业素养,为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还应积极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敢于面临挑战,用于创新,大胆实践,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为自己的护理职业的发展集聚能量。


  作者:温艳萍

  第3篇:护理本科生在医院运用信息能力现状分析


  信息是消息、情报、数据、知识以及信号的统称。要认识信息,就必须培养一定的信息能力。护理信息能力是指护理工作者为了能在护理工作中充分发挥护理信息知识、技术、态度等方面优势,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护理服务而进行的护理信息活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范围涵盖认识到问题所在及信息需求;掌握信息检索(计算机检索)技术;制订信息检索策略等。


  21世纪是以信息知识和技术为特征的世纪,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到医疗卫生行业中。在信息高速发达的今天,除了精湛医疗技术、优质医疗服务、先进设施设备和合理医疗收费外,掌握和利用信息能力也成为医院生存与发展的竞争力。作为医院医疗团队中的最大群体—护理人员,其信息能力将成为从事护理工作的重要条件和必备素质。笔者对所在医院全日制护理本科毕业护理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汇报如下。


  一、目的


  了解护理本科生在中医医院运用信息能力的现状,探索提升护理本科生在中医医院运用信息能力的方法。


  二、对象与方法


  1、对象


  以临床护理病区为单位,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共从12个病区具有执业资格的全日制护理本科人员中抽取120名作为调查对象。120名护理人员中,年龄23-35岁,其中19—24岁37人,25—30岁33人,30—35岁40人。


  2、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参照国内外有关文献,结合实际自行设计《中医医院护理本科生信息能力调查表》。由接受调查者独立匿名方式当场填写,当场收卷。结果:发放问卷调查表120份,合格问卷116份,有效率96.67%。


  3、统计学方法


  资料收集完成后对资料进行整理并统一编码,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P<0.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


  1、护理人员对不同信息能力的熟练程度


  调查显示,护理本科人员对计算机、信息检索、英语水平、专业知识等信息能力还有待加强,尤其在专业知识在临床中的应用方面,还需要很大程度的提升。


  2、护理人员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中医医院护理人员获取信息的途径比较单一,大部分人都是通过网络途径获取,通过读书馆和杂志获取信息的人员比较少,还有很多人群不知道怎么获取。


  四、讨论


  1、加强培养和培训提高护理本科生学习信息能力意识


  首先,加强在校护理全日制本科生信息意识及能力培养。在大部分医院,尤其是西部地区医院,护理本科毕业生在医院护理人员所占比例仅为20%左右,由于我国护理人员培养体制的原因,全日制护理本科毕业生目前尚未到达全覆盖,很多医院人才招聘护理人员要求还是大专毕业生的要求,使得一些护理本科生容易产生护理行业是“铁饭碗”的观念,不太注重自身信息能力意识的培养与提高。因此,对在校护理本科生,学校及老师应该多引导护理人员主动开展信息活动,重视信息能力培养,让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注重专业知识在临床中的应用。其次,加强护理本科生继续教育力度。继续教育对在岗所有护理人员来说显得非常重要,对于在护理群体中属于学历层次较高的护理本科生更应加强继续教育的学习。一方面可以有计划、分批次的选派护理人员去进修,举办国家级及省市级继续教育护理培训班和专题讲座,使全院医务人员对信息管理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与学习。另一方面,护理管理者也要不定期的组织业务学习,通过学习前的文献检索和知识搜集,不断培养护理本科生在信息使用能力方面的意识,逐步提高护理本科人员科研能力。


  2、健全医院护理信息系统,创造护理本科生获取信息的条件


  护理信息系统(NursingInformationSystem,NIS)是医院信息非常重要的内容,由护理人员和计算机组成,是指能对护理管理和业务技术信息进行收集、存贮和处理的集合。NIS在国外各医院已广泛应用,近年来在国内各医院也在运用,包括护理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护理成本核算信息系统、护理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等。笔者所在的医院就通过建立医院的信息系统,大大提高了护理本科生的信息检索和搜集资料的能力,也进一步提高了护理本科人员的信息使用能力和在临床工作中的科研能力。


  3、通过临床护理工作,不断促进护理本科生信息能力的提高


  临床实践是国内外备受关注的话题,是培养护理人员非常重要的过程,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外医学院校的重视。一方面可以通过临床护理教学查房来提高护理本科生信息能力。临床护理教学查房是以个案或病种为查房对象,以传授理论和技能、介绍护理实践经验或某种先进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护理查房。科室可以定期、有计划的开展重点典型病例、疑难病例教学查房,激发护理人员分析问题兴趣、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护理人员积极主动投入护理实践中,不断提高医院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及临床应用能力。


  在开展护理教学查房的同时,也可以开展疑难护理病案讨论。护理管理者在临床中有针对性地选取典型疑难护理病案开展讨论。通过病案讨论式教学法,让护理人员讨论问题,培养主动独立思考能力,围绕问题进行相关知识的搜集与整理,在讨论中将检索到的最新护理问题信息进行探讨,理论与临床病例有机结合,使枯燥的书本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记忆牢固。同时也进一步锻炼和增强了护理本科人员对信息使用的兴趣。


  4、逐步建立护理本科人员信息能力评价考核体系


  对于信息素养的重视,其效果取决于护理人员的自觉性。提髙护理本科人员队伍整体的信息意识,还需建立一系列的护理本科信息能力考评机制。可将专业知识在临床中的应用纳人业务考核,与护理人员的晋升、晋级和外出培训等有机结合,让本科护理人员自觉树立培养信息能力的意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主动依靠信息解决临床护理中的护理问题,提高解决临床疑难护理问题的能力。同时不断激励护理本科人员寻求新知识、新概念和新技能,浓厚本科护理人员的科研意识,提升科研能力。


  信息技术是医院科学技术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提升医院竞争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运用最新信息也是护理本科人员在医院工作中必须加强的工作之一,提高医务人员的信息能力是医院发展的需要,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作为一名较高层次的本科护理人员,必须有一定的护理信息意识和能力,才能适应21世纪医学更新的挑战,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的发展。


  作者:汪建英等

  第4篇:浅析地方综合性大学实施护理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


  一、导师制的概念及其在国内的发展


  导师制,即导师对部分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方法,它的目标是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倡导学生与导师之间、学生彼此之间积极的思想交流,要求被指导学生提出、论证自己的观点,并能接受他人建设性的批评和建议。导师制教学管理模式源于14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由温切斯特主教威廉·维克姆首创,从实施导师制至今,牛津大学共培养出了4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英国历史上半数以上的首相,可谓效果显著。我国高校导师制主要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实施,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始于2002年9月,为了提高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先后在本科教育阶段正式引入导师制教育模式。此后,全国其他各层次高校逐渐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二、我国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等教育法》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所以,为了跟上21世纪我国医疗行业迅速发展的步伐,满足社会对护理人员的进一步需求,高等护理教育必须培养出集临床知识、临床技能、科研能力、管理能力、教育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等于一体的高素质、强技能、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三、地方性综合大学护理本科教育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1.护理学生职业认同感不强。职业认同感(professionalself-identity)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个体对于其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方面因素的看法。有学者指出,护士的职业认同感受个体爱好和学校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在校的职业教育阶段对于护士的职业认同感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据调查显示,护理本科生比大专生更换专业的愿望更突出[3]。胡忠华的调查研究结果也表明,四川省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为一般并且职业认同感不稳定,随着年级的增长专业认同感逐渐降低[4]。


  2.护理学生对自己的未来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准确地自我定位,完善自我认知,提高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2011年,郝玉玲调查不同年级的护理本科生后结果显示护理本科生自我认知不够,专业满意率不高,未来就业信心不足,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漠[5]。


  3.大学期间是护理学生自我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受与社会接触有限,对护理职业认同感低,个人内在因素欠缺考虑等因素的影响,当面临一系列现实问题,很容易发生心理冲突,护理学生很难做出一个切合自身的职业规划。同时,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后,过度关注社会工作信息,在考研还是出国留学等人生道路的重大选择问题上不知道如何进行正确、合理的抉择。即使就业后在岗位上也很难将个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4.护理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力度不够。护士的道德修养、道德信念与道德品质,影响并决定着护理工作质量及护患关系,良好的护理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护理质量和护士自身社会地位的前提。未来护理的对象是人,所以护理学生在本科阶段必须学会如何与人沟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心他人,体谅他人。同时,未来的临床护理工作急、忙、杂、乱,需要护理人员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力、高度的自觉性、坚韧的耐受力和坚持准确的行为准则,慎独认真,不为利益诱惑所动,以高尚的人格维护患者的利益。然而,人文社科类课程的缩减以及在本科教育阶段与社会接触较少,直接影响了护理学生高尚职业道德素养的形成,最后出现护理学生进入临床后,虽然有扎实的、系统性的理论知识,但是出现责任感不高、与病人交流沟通不畅等一系列影响医患关系的问题。


  5.基础教育和临床教育的分开进行导致护理学生进行毕业实习时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虽然护理学生在寒暑假期间进行了断断续续的实习或是见习,但是整体效率不高。有资料表明,很多护理学生只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暑期社会实践作业,所以,表面上护理学生完成了安排的医院实习或见习任务,而真正强化理论知识、增强操作技能的目的没有彻底达到;再者,护理学生在校学习阶段真正接触临床的机会也不多,这些都导致大四实习阶段,护理学生无法更快、更好地适应医院环境,同时也无法将以前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用于临床,实习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6.班主任或是辅导员的精力有限,不能随时关注每个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状况。按我国现在的学制,在校本科护理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3岁左右,是形成自己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也是生理和心理发展极其不稳定的时期。传统的本科护理教育只注重临床基础知识掌握和技能的强化训练,而忽略了护理学生自身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近年来,不管是地方性医学类专科高校还是综合性大学,对医学各专业的招生比例不断扩大,形成医学院学生越来越多,辅导员学生比日益降低的局势。结果是,虽然辅导员们竭尽所能地想去关心和帮助每一个学生,但是他们的精力有限,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并不能得到很好关注。


  7.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性格特点、特殊需要等方面的不同,制定适合该学生的最佳个体化培养方案。然而,当代的大学生教育受我国传统高等教育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响,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仅局限于自己的兴趣甚至采取应付考试的学习方法,学生在选课上出现就易避难,不利于专业素质的培养。学生盲目选修课程直接导致学分制难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学分制的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其次,现行的护理本科课堂教育为大众化“填鸭式”教育,而每个护理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等都不同,以同样的标准去培养每一个护理学生显然与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一定差距。


  8.护理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不够完善,不能全面评估护理学生的综合素质。调查表明,武汉地区四所高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学生对教师课堂的评教,此方法对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存在片面性,教学质量评估完全根据学生的偏好来决定,失去了教学评价体系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很多地方性综合大学的护理教育仍采用课堂讲授为主的方法,特别是实践教学中学生没有主导权,教学形式单一,考试方法也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灵活应用等方面内容,期中、期末考试多从卷面成绩和课堂考勤两方面来考核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效果,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也不能及时反馈和进一步改进。这种评价体系显然不利于客观、全面地评价护理教学质量,同时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四、地方综合性大学护理本科教育中建立导师制对解决上述问题的积极意义


  1.克服护理本科传统教育中人为地将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割裂开的矛盾,提高护理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职业认同感。导师制强调导师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扮演学生思想引导者的角色。在课外时间,导师是与学生接触和交流最多的人,导师高尚的人格和精湛的专业技术潜移默化地熏陶着护理学生,有利于护理学生提高自己的职业认同感,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克服了本科护理传统教育中人为地将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割裂开的矛盾。


  2.跟上护理发展的脚步,提高本科护理生的临床科研能力。大学阶段是生理和心理上的黄金阶段,护理学生的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为科研思维的成长创造了肥沃的土壤。但同时,护理学生缺乏自我约束力,中学教育带来的固定思维根深蒂固等又限制了其科研思维的培养和发展。科研的过程涉及立项、选题、查阅文献、撰写等一系列复杂过程,特别是开始阶段,立项选题的困难、查阅文献的枯燥等很容易使护理学生半途而废。科研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过程,需要一个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科研经验丰富的人予以引导。导师无疑是最佳人选,导师制的专人指导不仅可以及时将最新、最前沿的知识与技术介绍给学生,而且可以在护理学生科研思维形成中起到很好的引导和鼓励作用。


  3.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职业认同感逐渐加深。在传统的本科护理教育教学中,学生和老师仅限于课堂上的接触和交流,课余辅导基本缺失,再加上教师更换频繁,很多学生在学期末都只认识屈指可数的几个老师,老师基本对学生没有什么影响。导师制的实行使学生在业余时间经常与导师接触、交流,在与导师相处的过程中,对护理专业的认识逐渐加深。


  4.与大学的学分制相辅相成,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导师制的实行可以让导师结合护理学生的个人兴趣、性格特点,为护理学生制定一套合理的个人培养计划,包括选修课程、参与社团、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例如,若是护理学生对老年护理感兴趣,导师可以指导其选修与老年健康保健相关的学科,如《老年心理学》、《老年社会学》等;也可以让护理学生多参加一些老年公益社会活动或是开展一些老年健康讲座等。在参加这些活动过程中,护理学生学会如何与老年病人更好地沟通,了解他们的身心需要。更重要的是,在导师的引导下,护理学生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批判性思维这一重要思维模式也得以培养。


  5.促进基础和临床的过渡和有效结合,提高护理学生学习效率。地方性综合大学目前仍着眼于传统医学模式,未能明显突出护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陈旧,多数院校一直延用公共必修课+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技术的老四段结构,这直接导致基础和临床的脱离,不仅违背了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理念,也导致了护理学生普遍理论知识强、动手能力差现象的出现。本科生的导师一般都是医院的护士长、主管护师或护理部主任,她们可以根据上课内容、护理学生自身知识掌握情况,为护理学生安排定期的临床见习以及实习。在这个导师安排的临床见习过程中,护理学生能够及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将理论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动手能力同步提高。


  6.导师制是国家当前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之一,导师制的实行能全面地考察导师的工作能力[11],不断对导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以及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的实现起到强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导师制的实行使导师的科研能力、专业素质等更上一层楼,学校的师资力量将更加雄厚,从而整个院校的办学水平得到了质的提高,地方性综合大学的综合竞争力随之得到提高,未来发展也将更快、更稳。


  7.导师参与护理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使专业测评结果更加公正、公平。导师与护理学生的接触比辅导员或者班主任更多。所以,无论是从学业成绩上,还是思想道德素质上,都对护理学生有更为全面的了解。每位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本学期具体表现给予客观而全面的评价,如护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科研进展情况、个人思想素质等,这样综合测评的结果会更加公正、公平。


  8.导师与辅导员、班主任相互配合管理护理学生,促进护理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导师可以与辅导员或班主任相互协调配合,减轻辅导员、班主任管理学生工作的负担,为护理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提高学生管理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


  导师制虽然在我国已经得到普及和快速发展,导师的选拔、评价等制度也逐渐完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棘手问题,我们在看到并发挥其积极一面的同时,也要不断反思并改进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现实性问题,从而促进该模式为我国培养更多优秀的综合性护理人才。


  作者:杨丹丹等

  第5篇:医院对护理本科生使用的常见误区思考及对策


  如何合理使用护理本科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成长成才,是每个医院需要思索的问题。但是根据近些年护理本科毕业生在医院的工作情况,我们发现在对护理本科毕业生的认识和使用上,医院普遍存有一些误区,现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医院对护理本科生的使用误区


  目前,医院在对护理本科生的使用中存在以下几点误区:


  1.护理本科毕业生普遍年龄偏大,平均年龄在22岁,服务期短,有效工作时间明显不如中专毕业生。


  2.护理本科毕业生工资高,大中专毕业生工资低。医院为了减少运营成本,不同程度地使用大中专毕业的聘任制护士或高学历低待遇使用护理人员。


  3.护理管理者认为:在临床工作中,护理本科生个性较强,难于管理,不便于调谴,不如护理中专生踏实肯干,服从管理。


  4.普遍认为,护理本科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临床操作能力没有大中专毕业生强,工作主动性差。


  二、医院对护理本科生使用误区的思考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护理本科毕业生在临床工作中的"艰辛"与无奈,对护本生表现出来的一些现象,我们应换个角度思考。


  1.年龄大,并不一定服务期短:首先,服务期长短并不取决于年龄大小;其次,三至四岁的年龄差异不会对服务期造成巨大影响;再次,护理本科毕业生与专科生相比,在护理理论基础、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临床教学能力、临床管理能力、健康教育能力、语言文字水平等方面均有明显竞争优势,在临床评判性思维能力等方面也显著优于专科生。只要管理者培养使用得当,他们的服务期可能更长。


  2.使用成本,不能仅从工资角度衡量:高学历护士是追求自主性、个体化、多样化和富有创新精神的群体,他们更重视能促进其发展、有挑战性的工作;对知识、对个体及事业的成长有持续不断的追求。本科生虽然工资相对高,但从某种角度讲,高投入才能带来高收入,医院的发展需要不断购进新设备、开展新业务、提高管理水平等,而在这些方面体现了高学历工作人员的"物有所值"。


  3.个性较强,不能等同于服从管理意识差:医院护理管理层中,如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等,起始学历大多数以大中专为主,这些管理者在对护理本科毕业生的使用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排斥。国外有研究表明,工作满一年具有本科学历的护士,其对医院文化环境的不适应,影响了他们不断学习、巩固技能和实践的应用,而不可预测的急剧的环境变化让他们感到缺乏支持。本科护士认为护理工作简单、技术性差,无发展前途,干护理工作有屈才感。值得强调的是,护理专业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必须有自己的学科理论家与实践家,必须有一批具有独立思维和科学思维能力,有明晰学科自主意识的建设者。本科护士与大中专护士相比,心理上比较成熟,独立性强,不能简单地要求他们绝对服从,而是要尊重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表达不同的见解,为他们营造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


  4.临床操作能力,并非仅局限于程序化护理操作:这一误区存在的原因与护理专科生的理论学习时间相对护理本科生较短,进入医院临床实习和临床工作岗位较早,工作年限长有关。目前,护理操作多以规范化、程序化的操作为主,护理本科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可通过快速强化临床操作技能,提高熟练程度,从而在工作中独当一面。在此过程中,护理本科生凭借其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能够不断归纳总结经验,完善护理操作规程,实现护理技术更新。和(2010)认为,医院员工的构成,尤其是拥有本科学历的护士数量与临床专业技能水准密切相关。


  三、护理本科生的使用对策


  1.扬长避短,有计划培养:为了更好地挖掘护理本科毕业生的潜能,在初到医院的一段时期里,还需要有计划地培养,进行更多地护理教育和训练。与传统的教室相比,临床实践发生在一个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更能锻炼护理工作者的综合能力。在临床工作的前几年中,应在各大科室不同的岗位进行实践锻炼,使其了解医院的基本情况。在科室内,应充分发挥护理本科毕业生医学知识基础厚、外语水平高、有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等优势,因势利导帮助他们理论联系实际。这也有利于管理者对其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如优点、特长、个性等。在此基础上,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安排合适的岗位,做到知人善任,能职相称,扬长避短。


  2.关心体贴,激励帮助:护理本科毕业生有着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较系统的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知识,较强的护患沟通能力,过硬的外语水平和使用现代化计算机的本领,他们厚积薄发。这些新生力量走进医院,无疑会提高医院的护理质量,会给医院护理人群带来新鲜血液。走入新的单位,陌生的环境,繁重的工作量,护理本科毕业生们大都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在这一环境中,他们必须友善、亲切、乐于学习,提高自己的自信和能力,从而比教室的学习更能提高人文关怀精神。护理管理部门应安排一些素质高的同志带领他们熟悉情况,因势利导。护理本科生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他们的成长过程需要护理前辈们不断地帮助、教育,随着他们专业思想和价值理念的日趋成熟,必将引领护理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作者:吴倩徐淑秀

  第6篇:跨学科教学对临床护理本科生实习效果的影响


  护理教学时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而临床护理实习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护生的临床素养、独立工作能力的必经阶段。这一阶段对巩固实习护生的基础知识、熟悉掌握临床诊疗基本技术、强化临床基本技能操作、培养严格规范的工作作风至关重要[1]。本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医院,承担着各级护生的实习任务。近年来,随着护理本科的普及,本科护生的临床实习也逐渐成为带教主体。我院针对护理本科护士基础理论知识扎实、有一定的科研基础的特点,制订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其中一项重大变革是让实习护生进入临床前2w跟着医疗带教老师,系统掌握医疗组收治患者流程、患者查体、医疗文书书写等。通过这一举措使提高了本科护士的临床实习兴趣,培养了医学临床思维。现将具体做法报告如下:


  1对带教老师的选择


  实习生通过老师工作行为的观察来确定和建立工作概念,其实习质量受带教老师的影响。我院选择的带教老师均通过教师资格培训,专业知识强、技术操作娴熟规范、素质高的本院医师,并均为硕士以上学历。由于护生进入临床后,跟的是医师,容易产生胆怯、恐惧、紧张等不良心理反应。因此在选择带教老师时,特别注重老师的沟通能力,针对性的对护生进行疏导和施教,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尽快使学生进入良好实习状态。


  2强化带教老师的责任感


  由于带教的是护生,有的医师可能会产生敷衍的带教心理。而医师的思想水平、工作态度以及社会责任感对护生有着潜在的影响。因此我院在护生进科前,组织一次全院的护理本科实习生带教医师培训会,强调带教医师需从根本上对教学给予重视,以自身为榜样,尊重和关怀患者,用言行举止给学生形成一种从医的观念。并且进科后必须实行一对一、手把手带教,既加强了护生入科的归属感,也强化了带教医师的责任感。


  3制订详细的实习计划


  针对这2w的实习,各科室针对护理本科实习护生的特点上报详细的带教计划。医院教管中心对教学计划进行把关,要求计划规范化、程序化和细化,以确保教学计划的顺利完成。这2w内,科室每周组织1次小讲课、组织1次大查房及1次教学查房。教学查房要求采取讲解、示范与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到患者床旁,实地讲解,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护生完成1次独立查体,并书写1份医疗病历。2w结束时,由护士长和医疗住院总对护生进行查体考试,并评阅书写的医疗病历。增强带教医师的责任心和护生的进取心。


  4建立奖惩制度


  为了充分调动各科室医师参加护理本科护生带教工作的积极性,医院制定相应的教学激励制度和处罚措施。如设立双向满意度调查表,并在护生实习2w结束后再发放,使护生能真实反映对带教医师的评价。将该项教学工作纳入科室每月质量考评,与科室效益挂钩。将带教护理本科护生课时数做为晋升副教授的优先条件。制定了带教工作课时费补贴制度。在每年的教师节,医院根据平时考核情况,评选优秀教师,使带教医师的付出得到回报,同时激励其他医师,以实现"要我带"到"我要带"的转变。


  5结果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民群群众对健康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国家对本科学历护理人员的需求数量不断增加,同时对其能力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3]。护理本科生进入临床实习成为常态,而临床能力是护理专业素质的核心内容,是护理教学至关重要的一面。我院根据护理本科生的特点,及时调整带教方法,取得了满意效果。


  5.1激发了护理本科生的实习热情护理本科生在校时,自我期待值较高,进入临床后如果直接从事护理工作往往是从测量体温、整理床单位等基础护理做起,容易使护生产生较大的落差感,进而影响实习热情。我院让护生在进入临床实习的前2w跟着医疗组医师,了解医院的大体环境,科室的常规工作制度以及工作流程,使护生有一个缓冲期。对医院工作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又对护理工作有一份期待,激发了护生的实习热情。


  5.2加深了护理本科生的职业认同感职业认同感是指对从事的职业持有赞同喜爱的态度倾向。有报道指出,护士临床工作早期即实习期间的经历对其职业成长有着长期的影响。通过医师的两周带教,本科护生们体会到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实际意义。特别是在外科病房,医生大多数时间在手术室,患者的病情观察、医嘱执行及生活照顾均有护士来完成。离开了护士的辛勤工作,医治患者将成为奢想。甚至年长的护士经常对年轻的一线医生进行指导。护生站在医生的角度,明白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加深了职业认同感。


  5.3增强了护理本科生的科研意识护理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研知识、科研方法和科研技能,具备初步的科研能力。而现阶段临床的护理带教老师具备科研能力的为极少数。本科护生所跟带教医师均为本院具有硕士以上文凭医师,对临床科研方法掌握较好。有的医师还有自己的课题或基金,在平时工作中注重资料的收集。护生在实习中耳濡目染,深化了科研意识。同时护生也与带教医师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以后的科研工作中有了可以随时请教的老师。


  作者:冯凯

上一篇:医学检验临检本科与素质培养论文(共5篇)

下一篇:医学心理学教学应用思考论文(共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