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鉴赏(共5篇)
第1篇:关于生物科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分析
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和基础知识,也要求学生在今后的科学活动中能够所掌握的知识、理论开展科学研究,以探求事物的发展规律和本质。21世纪需要的人才主要是创新性人才,自此,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步在各个高校推进,如何在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了各个高校日益关注的问题。
一、从教学改革出发,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一,加强教材建设,提高学生理论水平。教材是高校实施教学的载体,学生所用教材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体现着该校科学研究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并且与学校的本科教育直接相关。以中南大学为例,学校在开展生物科学本科生教学的过程中,同时也建立了《医学分子生物学》这一精品课程,并且在1991-2009年期间不断对《医学分子生物学》这门教材在理论、技术和进展上进行完善,这些对保证学校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都有着重要意义。
第二,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管理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创新和学习能力。学校教学理念、教学大纲以及授课时间的安排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在注重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也应对学生的实践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强化实验项目和技术的综合创新。对此,在生物科学本科生教育过程中,教师在加强学生基本训练的同时,也应按照试验内容的内在联系综合设计实验项目,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实验过程中,教师在培养学生掌握实验本身所含内容的同时,也应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促进学生运用所学习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最后,在实验内容设计方面,教师也应加强与开放实验室的结合,以便学生能够根据各自兴趣爱好的不同自主选择。
第三,加强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构建“主体教学、两翼开放”的机制。开放实验室的建立,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的发挥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在利用现有的资源、仪器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程序、时间和实验方法,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启动自身思维,从而提高自身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以鸡卵胚胎的实验为例,实验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行分组、设计,并及时解决不同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和思维。
第四,鼓励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促进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大学教师大都站在科研与教学的第一线,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承担并完成了很多课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对生物学科教材基本内容进行讲解的基础上,也应充分利用生物学科的优势,将该领域内的最新科研成果和过程转变为教学内容,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也能够有效促进教学项目和内容的更新。
二、多渠道、全方位建立新的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第一,设计科研导师制度,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科研导师制度的建立能够让学生从科研层面上与教师接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更加充分和针对性的指导,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学生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受到启迪。目前,多个高校的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在一年级完成基本专业课程的基础上,会在二年级之后进入实验室,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专业文献、撰写综述、参与到导师的子课题当中,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时间创新能力都有着重要意义。
第二,开设与学生课程相关的最新科技成果专题讲座,促进学生了解专业领域内的最新科技成果。学校组织开展的针对生物学发展前言的讲座能够让学生了解到课本上学习不到的东西,许多新接触的知识能够让学生对当前所学习的知识豁然开朗。同时,学校在开展专业领域内的讲座的同时,也可将讲座的内容形式多样化,一来可以提高学生兴趣,二来也可以丰富学生知识。
第三,组织开展学术研讨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学术研讨会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加深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认识也能够让学生更多的接触到与科学研究相关的内容,了解该学科科研领域内的前言内容。以中南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学院不仅会组织学生开展一年一度的本科生与研究生学术讨论会,也会在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支持。而且,学校的大四本科学生也自组举行JournalClub活动,活动中学生根据《NatureGenetics》、《Cell》两篇杂志的内容邀请教师学生参加交流活动,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认识,也能够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科领域的前沿性研究。
结束语:
从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出发进行改革,再加上多种形式学术活动的举办,不仅能够让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加扎实,也能够增加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在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组织演讲能力,才能够为学生在今后的的科学研究中创新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刘华健
第2篇:我院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现状分析与对策
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它既是培养学生初步科学研究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教育过程,又是对学生学习、研究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总结与检验,直接关系到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也是衡量本科院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
生物科学专业学生通过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培养,将能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获取信息的一些方法,并能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分析、整理实验结果,撰写论文的能力,从而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以及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与管理的基本能力[2]。目前,我院的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水平不高,我校应以2018年教育部对本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研究和探索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管理的办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为此,结合自己这几年的工作实际,将我院生物科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论文质量提高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高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相关建议与对策。
一、生物科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学校管理不完善。
目前,我校制定了适合本科专业特点的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规范与要求,但执行不严格,且有些规定内容不是很细致、可操作性不强。如在毕业论文选题上,有的只是指导老师研究课题的一小部分,实验过程简单;有的是指导老师看实验条件能做什么,就让学生做一些简单可行的实验;还有的只是让学生做个调查研究等,学院对这种事情只是口头提醒,不做具体处理,对指导教师的责任没有明确要求。还有,学校对毕业论文(设计)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如实验设计是否合理,实验数据是否真实,图表形式是否规范,研究课题是否由本人完成,实验态度是否认真等方面缺乏可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最后,论文答辩往往流于形式,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
近几年,我院鼓励学生们考研继续深造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率,学生去考研复试或找到工作,我院对这些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就降低了要求,学生在没有严格的要求下也存在侥幸心理,这样就导致部分毕业生不认真负责、严谨地对待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使毕业论文(设计)沦为过场。目前,我院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实际情况令人担忧。
(二)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我院下拨的毕业论文经费非常有限,多次向学院领导反映问题而不解。还有,生物类药品试剂大多数纯度要求比较高,特别是涉及到做基因蛋白一类的实验用药品试剂价格昂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知识探究需求程度的增加,现在本科生参加的科研项目,不管是在研究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和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再加上近年来物价飞速上涨,而目前该院给每个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经费非常有限,使得很多科研项目根本无法开展,学生只能做些简单的模仿,调研,甚至是没有意义的实验重复,这根本不能满足创新性科学研究的要求。
(三)教师方面的原因。
高校扩招后,我校的学生人数大大增加,而师资队伍建设速度却相对滞后。我校教师的教学任务相比其他同类本科院校来说较重,部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尽力多指导一些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来增加工作量,有讲师职称的教师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多到十几个,从论文的选题、实验过程指导、到论文的撰写修改,时间和精力得不到保证。还有一部分教师科研项目少,自身科研水平不是很高,科研能力也不是很强,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科研习惯欠缺,指导本科生论文水平有限,这也是导致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水平不高的原因。
(四)学生方面的原因。
对于生物科学专业大多数学生而言,没有意识到毕业论文(设计)是培养他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认为它只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根本不影响考研和就业,只要老师同意让答辩,成绩及格就行,至于成绩如何,对考研和毕业几乎没影响。因此,有不少同学在实验过程中,不积极主动查阅文献,没有合理周密地安排实验方案,对实验数据采集也是敷衍了事,浅尝辄止,不考虑实验数据是否合理可信,甚至有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编造实验数据的现象。
有些学生不能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很弱,更谈不上具有创新能力。平时上实验课大都是在老师手把手指导下完成的,要他们自己独立承担一个研究课题,便感到迷茫、无助、无从下手。还有做毕业论文(设计)时,一些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实验基本技能、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解决试验过程中问题的能力及撰写论文(设计)的能力等方面能力偏低。
(五)实验周期较长,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
生物科学专业主要研究生物有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与分子的生长代谢规律及其生物科学技术,学生实验研究对象主要是各种生物材料,而生物实验材料具有很强的生命活动周期,做科学研究必须严格遵循它们的生长代谢规律。如研究逆境胁迫下玉米苗期生理生化代谢规律,玉米苗期的生长一般就需要2周时间,又考虑到学生大多数是首次独立完成一个课题,需要做预实验,摸索实验测定条件等过程,完成整个实验周期需要的时间相对较长,更别说研究玉米整个生育期的生理生化代谢规律了。
同时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相对较低,但考研比率较高。学校安排做毕业设计的时间在第8学期进行,在这期间,有的学生找到实习单位工作,有的打工挣钱,有的忙于教师资格证、公务员或招教考试。大部分学生考研结束后又忙于准备复试,复试结束后一般已到了4月中下旬,而学校规定毕业论文答辩截止期限是5月下旬,在这1个月的时间内,学生们要完成准备实验材料、做实验、处理数据、撰写论文、修改、答辩和整理其他相关资料以及最后装订成册等一系列工作,任务多,工作量大是可想而知的。学生做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这势必会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从学院层面上说,要完成学生就业率指标,就要鼓励学生去找工作或考研,又要抓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于是顾此失彼。
二、提高生物科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措施
(一)认真落实各项制度或规定,严格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管理。
认真执行学校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各项规定和规章制度是保证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高效有序进行的先决条件。我校已经制定了适合该校实际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定》,该规定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环节如:任务书、开题报告、指导过程、参考文献、论文撰写格式、字数、评阅、答辩、成绩评定等方面都分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该校每年都有领导小组对毕业论文(设计)的相关材料和论文质量进行检查和再次评定,重点检查写作质量、答辩情况和成绩评定等内容。
提高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在认真落实学校的各项规定之外,我院、系应组织层层检查,严格把关毕业论文(设计)的实施过程管理[3]。其一要增强指导教师的责任感,禁止指导教师为完成个人工作量而指导过多学生的现象,并对教师的指导过程进行检查;其二要增强对学生的督促和监督机制,坚决杜绝论文抄袭,胡乱编造实验数据的现象,从而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二)加大资金投入。
由于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及实验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等因素,目前划拨的经费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实验教学的需求,更别说开展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实验了。必须加大对我院毕业论文(设计)及实验教学资金的投入,并积极整合全校和生物相关的实验室资源,以改善实验教学条件,这是改进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提升毕业论文质量的最根本经济保障。加大对毕业论文专项经费的投入,提高我院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经费标准,使毕业论文工作不再因缺少实验耗材而无法开展。
(三)对指导教师监督和奖惩。
首先,学院在分派指导学生名额时,可以让科研项目多、科研能力强、责任心强的教师相应地多指导几名学生,这也是保障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一项措施。其次,学院要严格选派指导教师,并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监督和管理,严禁教师指导过多毕业生人数。最后,对教师指导的论文进行审查和评选,对优秀论文的指导教师进行通报表扬与一定的物质奖励,奖励与教师的年度考核、评优选先等挂钩[4],而论文质量较差的指导教师降低其工作量补助标准。
(四)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并引入淘汰机制。
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增强他们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是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前提。毕业论文(设计)不只是一个实践教学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还是检验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以及培养学生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阶段。因此,要求并让学生高度重视毕业论文(设计)这项工作,也是为他们以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奠定良好基础的机会。
另外,论文答辩和成绩评定环节要认真严格把关,答辩不能走过场,且答辩小组要严格按照论文评定标准来评定论文成绩[5]。我校对“优秀”成绩的评定要求控制在15%以内,淘汰率控制在5%左右,杜绝学生存在的侥幸心理。对于没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论文,没有通过论文答辩,或论文粗制滥造的同学,不授予学位或要求在毕业一年内重新进行课题研究,再次答辩通过后方能授予学位。
(五)改革毕业论文(设计)启动时间,尝试团队指导。
因生物科学专业实验周期一般较长,生物材料生长具有季节性,也为了避开学生考研与找工作的时间冲突,应将毕业论文(设计)启动的时间提前[6]。学生选题可提前至大三第一学期,教师下达任务书、开题的时间可提前至大三第二学期或是大三暑假。拟带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师可在教授专业课程期间向学生介绍自己所研究的课题与方向,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课题作毕业论文(设计),及早开始实验,增加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并能尽早培养学生撰写科技论文的技巧和能力。这样做既有利于指导老师顺利开展科学研究,又给予学生动手实践锻炼的机会、并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素养,还可以保证学生毕业论文的实验时间。我们院有一些教师已经这样安排了毕业论文进程,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当今,任何科学研究都需要投入相当多的时间、精力和经费。尝试采用团队形式指导,对课题相近的教师,或项目较多的教师,可以让多个学生组成团队参与一个大的研究项目中[3]。在项目组里,每个学生负责某个具体问题的研究,团队成员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这样,较多的人力和经费可以突破一个较大的实际问题,且既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又不耽误他们考研和找工作,一举多得。
三、结束语
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本专业办学的质量和声誉,更严重甚至会影响该专业今后的发展。提高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学院、指导教师、学生本人的高度重视、协调和配合。学校、院系应该实事求是地面对当前我院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现况,积极稳妥地研究对策,不断改进工作思路和方法,才能使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不断提高,从而提高我院本科生的培养质量。
作者简介:李玉华
第3篇:高校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教学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开设的若干问题及分析
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包含生物科学理论和生物技术两个方面,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其培养任务是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接受一定程度的实践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及科研能力。因此,实验课程的开设是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当今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是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相对理论教学来说,实验教学更多的承担了培养学生创新性、应用性、自主性能力的任务。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中指出高校在实验教学中要增加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的比例,从而提高学生对本学科领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能力。《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教高[2008]208号)中也指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应特别注重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创新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建立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研究性等多种实验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因此,对于生物科学专业来说,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部分,其中实践教学体系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定位则尤为重要。
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定位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指出,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而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综合性实验具有实验内容紧密,实验方法多元,实验结果综合的特点,而设计性实验具有实验内容自由,实验方法多元,实验结果多样的特点,这与单一的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有很大区别。因此,综合型和设计性实验从定位上应高于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应在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开设。
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的限制因素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对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占总实验课程的比列有一定要求: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开设达到80%以上为实验教学效果好,达到50%~60%为效果较好。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的生物科学专业,其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率很难达到50%,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限制因素。
1.实验课程安排的盲目性
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课程,需要先考虑如何安排专业实验课程。生物科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主要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专业基础课包含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等,所涉及的实验知识和技能是整个生物科学专业培养课程的基础和核心。专业方向课是在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和扩展的针对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如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等。专业选修课是专业方向课的补充和扩展,如蛋白质组学、分子遗传学、生物技术制药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接受程度自行选修相应的实验技能,从而针对性地提高专业技能。
基础性、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等类型的实验内容在开设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各专业课程的性质。不同的专业课程对实验的要求存在一定差异。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在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时很少去区分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课程性质,仅仅是为了满足教育部的评估要求而盲目的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这导致学生在上专业基础课时无法适应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而上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时又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中涉及的基础性实验内容没有完全掌握,从而产生专业实验技能培训的混乱现象。
2.实验课时分配的不合理性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覆盖广,对实验技术要求高,所以需要更多的教学时数支撑。如《分子生物学》实验中仅PCR过程至少需1小时、《生物化学》的蛋白质分离纯化实验需3~4小时、《微生物学》的细菌培养需1~2天等,这在有限的学时下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通常,实验课程的课时分配需要结合总课时量的分配情况,再安排不同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实验课时比例。理论课时和实验课时分配本身就存在矛盾,如果再增加对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分配比例的考虑,势必会造成这种矛盾的加剧。部分高校能够将一部分专业基础课的实验内容独立出来,如生物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保证该实验课程拥有较多的课时。而大多数高校能独立出来的实验课程相对较少甚至为零,实验内容只能附属于理论课程之下,导致实验课程教学时数较少,教学内容不完整,这是制约高校实验课程改革的重要的问题之一。
3.实验教学模式的保守性和封闭性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高校生物科学专业的实验教学基本上延续了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技能为辅的教学模式。实验课程教学模式更是偏重于基础性、验证性、演示性实验。这些实验内容简单、固定,实验内容之间很少有过渡和衔接,甚至部分课程之间的实验内容存在大量的重复。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开设,要求实验教学模式多样化、开放化和灵活化。不同的实验场地、实验对象、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可能会在一个实验项目中涉及,这不同于传统、单一、封闭的实验教学模式。无论从时间、空间,还是内容和方法上,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建设和实验教学模式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4.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固定
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产生了传统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其要求实验课程的开设应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完成教学任务,仪器设备和试剂的管理都是统一的,任课教师为了在不违反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只能尽可能多的开设传统的、简单的实验内容,这也是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内容比例较高的原因之一。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需要开放的实验室管理制度相配套,传统的实验室管理体制与之存在严重的矛盾,这是限制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
5.实验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和使用
实验设备及经费的分配是限制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改革和发展的瓶颈之一。生物科学专业对仪器设备、实验材料和经费的依赖较高,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相关实验涉及的仪器,动辄十几万到几十万元一台,这对于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来说是个门槛。也因此受到了限制,大多数高校在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时候往往需要考虑已有的实验仪器设备、配套设施等是否满足课程需要,而不是去考虑如何合理的设置实验内容,这违背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的宗旨。
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及实施的建议
1.实验课程的层次化和实验内容的模块化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开设,需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和任务,制定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课程群,在实验课程的安排上要严格区分不同性质的专业课程对不同类型实验的需求,使实验课程形成完整的技能链条,具有明显的层次,即实验内容由浅入深,实验方法由少变多,实验原理由简入繁。
实验课程模块化是解决实验课程课时不足的有效途径。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实验课程涉及的实验技能,精炼实验内容,做到一个基础性实验包含一个实验方法和原理,形成基础实验模块,并使该实验模块能在今后的专业方向课和选修课中被涉及。这样在专业方向课和选修课的实验课程中将基础实验模块进行组合,从而建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内容,使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实验课程形成有机的整体。
实验课程层次化能够明确不同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避免课程之间知识和技能的重复和断裂,建立课程之间良好的过渡和衔接。实验课程的模块化能够更好的细化知识和技能,避免专业课程之间实验内容的无序和重复。
2.实验课程课时的分配及设置
根据专业课程的性质,将专业基础课的实验独立出来,分配较多的课时,使专业基础课能够开设更多的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这些实验通常能够在1~2个课时完成,内容简单,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每学期一门专业基础课安排至少20课时的基础性实验,这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为将来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实验内容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在课时安排上不局限理论与实验课时的分配比例,实验和理论课时可以灵活调度,将实验内容作为理论内容的延续和补充,同时也能在实验内容中进一步深入理论内容,实现“从做中学,边学边做”的教学效果。
3.开放式、信息化的实验教学模式及管理方式
开放的实验教学模式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的必要保障。在开放式实验环境中,学生以分组的方式进行实验,可以自行安排实验时间,从而避免实验室学生人数过多,实验资源紧张的情况,同时也能使教师最大限度的指导学生;学生可以选择内容进行实验,避免实验资源的不合理分配,提高仪器的利用率;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由选择实验方法及手段,避免实验教学的单一性和局限性。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不仅解决实验教学课时紧张、实验资源的不合理分配问题,还可以调动学生实验操作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实验中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开放式实验环境中,实验室应根据不同学科将实验室进行分类,以实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及价值进行分区,不同分区有专人负责管理。开放式实验室可建立信息化管理方式,统计实验室及仪器的使用频率,对频率较高的实验室采取开放式管理,对频率较低的实验区域进行统筹管理。此外,考虑到生物科学专业的一些仪器设备价格昂贵,可以专人专管,并使用网络信息系统建立预约机制,采取计划性、集中性安排仪器的使用时间,实行半开放策略。
四、结语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是对高校实验课程教学模式的革新。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开设的宗旨,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独立性和创新性,满足国家对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对生物科学专业而言,需要从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和实验管理制度中解放出来,统筹全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安排好实验课程的层次,模块化基础性实验内容,筛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开放化实验室管理制度,才能在高校教学改革中建立并发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
作者:马军 张燕等
第4篇:地方本科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生物科学专业担负着为中等学校培养师资和教育工作管理者的任务,目前国内开设有生物科学专业的学校主要集中在师范院校。部分综合性大学及地方本科院校,此专业在师范院校、部分综合性大学开设较早,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主要是围绕着如何培养中等学校生物教师设置的,培养模式已固定,而我国的地方本科院校多为近10年来由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升格而来,因此很多地方院校的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多数是以师范院校的生物科学专业为蓝本,结合自身的教学情况开设课程。这几年来地方院校生物科学的课程变化较少,即使是有变化也是随着师范院校的趋势而变化,没有从根本上考虑地方院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特点。该文总结河池学院生物科学这9年来专业开展情况,初步提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与整改过程,为其他地方院校提供一定的参考。
河池学院地处广西宜州市,作为一所2003年新升为本科的地方本科院校,学院的办学定位是立足地方,错位竞争,差异发展;定位于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应用型人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学科和专业建设。生物科学是河池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开设较早的一个本科专业,从2005年开始招生至今已经有9年时间,可以说已具备一定办学规模并且有较好的本科教学基础。目前已有5届近186名毕业生,不仅为广西乃至全国的生物教育输送一定量的中学教师,还为各类公司企业培育生物技术人员。目前,该院在校生有4个年级共186名学生,其中2010、2011、2012、2013级是师范方向。在历经多年的专业建设摸索过程中,人才培养思路逐渐明晰,已初步形成了生物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现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近几年的整改过程总结如下。
1培养目标的摸索及整改
2005—2006年的最初2年里,河池学院还处在摸索专业培养方案的阶段。生物科学专业是结合当时就业趋势开设课程,并非师范专业,课程开设与生物技术专业相似程度大,但当时由于该院大部分教师为师范专业出身,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也向学生教授一些关于师范就业及培养的思想,为以后的培养目标奠定了基础。在以后2年的专业建设及目标定位中,逐渐向师范方向靠拢。2007—2009年是改革力度最大的2年,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强调学生实践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是专业建设的必然要求,专业培养理念是结合当地资源,与地方经济建设对接,服务社会发展。紧紧围绕学院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河池市紧缺桑蚕养殖应用型生物专业人才的现状,该院加紧专业建设,修订了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着重培养能在蚕业、农业、环保、园林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专业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推广与开发、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宜州市是全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为了适应当前就业需求及围绕学院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该专业突破传统的生物教育模式及课程开设模式,除了开设主要的生物教育课程之外,还开设与区域经济和与地方支柱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桑蚕专业主干课程,并且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除了桑蚕专业特色课程之外,还开设系列应用型选修课程,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通过产学研结合,校企、校地合作,初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办学方向,为专业建设和改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2010年至今,由于中等学校生物教师师资缺口较大,该院又对培养模式进行了调整,把原来的桑蚕及应用技术课程全部作为选修课,生物科学专业的培养又重点放在师范技能的培养上,兼开一些应用技术类课程。
2主要开设课程的摸索及整改
在9年的专业建设过程中,河池学院每年都组织有经验的教师讨论教学计划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力争使整个教学计划合理科学。2007—2009年,教学计划相对2005、2006年偏重的生物技术方向作了较大调整。调整内容主要为:逐步构建“以能力为中心,拓展就业渠道”的个性化课程体系,即根据目前就业(培养教师、满足地方经济建设需求等)需求,在该专业设置2个课程群:一是为培养中等学校教师设置的“专业-教育技能课程群”,二是围绕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设置的“专业-实践技能课程群”。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及就业需求量大的模块进行学习,这2个课程群均以生物学为主干,开设有动物学、植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高等数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基本的生物学课程。第1个课程群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培养师范毕业生,即生物教育方向开设有教育学、心理学、生物教学论、教师基本功“三字一话”训练、教育技术及课件制作、大学语文、音乐、美术、生物摄影技术、班级管理、参与式教学课堂设计与评价等。第2个课程群主要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应用型人才。针对河池地区的经济发展及资源特点,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养蚕学、家蚕病理学、蚕体解剖学、蚕桑副产物综合利用等。另外,在这2个课程群中均开设有食用菌栽培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生物统计学、生物信息学、花卉栽培、论文写作与文献检索、资源植物学、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专业英语等选修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及增强学生的就业技能。2个课程群中均有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以上各个课程群主要课程的实验以及动植物野外实习、专业实习、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专业实践性教学。其中,课程实践性教学约有240课时,约占总课时的35%,专业实践性教学约有28周。从2010年至今,课程主要目标为培养师范毕业生,但是与传统的生物教育模式所不同,增加了更多的实践课程,并结合广西新课改的进展情况,及时调整实践内容。
3学生就业情况
从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来看,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有以下就业途径:一是到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以及中学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二是到科研机构从事科研工作;三是到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相关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单位从事与生物科学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四是到桑蚕企业、农业及其相关部门从事蚕业生产、技术推广与开发、蚕业企业经营管理、茧丝绸商品贸易等工作;五是或者考取硕士研究生;六是其他行业。目前该院生物科学专业的就业情况为:从2009年开始至今已有5届毕业生,其中2009年有14人从事教育事业,占该专业的37%,考上研究生1人,占该专业的0.3%。进入与生物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有15人,占就业比例最大;2010年有6人从事教育事业,占该专业的21%。考上研究生7人,占该专业的24%。进入与生物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有15人,2011年有6人从事教育事业,占该专业的15%。考上研究生6人,占该专业的15%。进入与生物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有25人;2012年有9人从事教育事业,占该专业的23%。考上研究生5人,占该专业的12.5%。进入与生物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有17人;2013年有15人从事教育事业,占该专业的26%。考上研究生5人,占该专业的12.5%。进入与生物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有18人。从整体来说,大部分毕业生还是选择与教师教育方向及生物相关的职业。
4专业发展趋势
一直以来,由于中等学校生物教师师资缺口较大,特别是近3年来高中的生物课在一年级就开课,初中的生物课也日益受重视,加之教师地位和待遇的相对提高,生物科学专业的毕业生甚至研究生也纷纷加入到教师就业行列,给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很大的就业平台。但随着生物科学专业发展迅速,在校生人数急剧膨胀,就业竞争也日趋激烈[1]。河池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也应该积极根据就业形势及时调整培养模式,就培养学生从事与教师教育就业相关的行业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一是转变观念,确立教学教育新思路,分析当前形势,全系教师与时俱进开拓教学思路;二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三是深化改革,构建教学新体系,努力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四是加强管理,促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特别要加强学生能力训练及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五是搭建平台,拓展创新人才培养新空间,努力为学生营造学习、实践、就业的平台[2]。深入各区县生物教研室和有代表性的中学,调研中学生物学教学对生物教师的能力要求,细化能力指标,通过课程开设、开放性实验、认知实习、校内模拟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实验实训环节实现学生从事中学生物教师工作的能力构建。如学生试讲采用“请进来,走出去”模式:即为了进一步加大教学实习实践的时间和力度,让学生在校内试讲时将有经验的中学一线生物教师请到学校来进行指导,并让其随即带领学生走进中学课堂进行讲授检验,切实使学生的教学水平得到锻炼和提高[3-4]。此外,还把毕业教学实习由以前的10周增加到1个学期,并且尽可能将其与毕业论文和中学实验教学等相结合,这些对于培养优秀的中等学校师资和教育工作管理者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作者:苏江
第5篇: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对生物技术类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
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养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出台,将生物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从国家发展战略上把生物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依靠生物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和大量的具有创新能力的生物类专业人才。因此,在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下,如何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生物专业应用型人才,具备适应生物产业作为经济新增长点,是我们从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工作者急需探讨的问题。笔者以湖南工业大学生物技术系为依托,从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教学模式的改进、学生参与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积极性等方面为突破口,全面提高生物技术本科生创新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树立正确的专业认识和增强专业归属感
生物技术不仅包括生命科学的所有次级学科,同时又结合了化学、数学、微电子技术、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尖端基础学科,具有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特性,因此,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涉及面广。但由于总学时的限制,专业课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低,尤其是当前现代生物科学的日新月异发展下,生命科学的研究与发展关系到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学生要解决诸如人类社会面临的人口健康、粮食能源、资源环境等领域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缺乏相应的知识基础和视野,难以在实际工作中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问题,导致目前生物类本科毕业生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的比例较低。同时,由于网络上对生物技术专业的负面的宣传和介绍,一些家长和学生认为生物技术类专业就业率较低,导致部分学生不愿意学生物技术专业;尤其是我校的生物技术专业学生觉大部分是调剂生,而且我校生物技术专业之前是挂靠在包装与材料工程学院,对选择生物技术专业存在一定的抵触,他们在入学后,思想观念如不能得到及时转变,将会对专业前途感到迷茫,学习积极性不高。
为改变生物技术专业面临的这一现状,首先从入学教育上抓起,要依托湖南工业大学生物技术系、绿色包装与生物纳米技术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和生物医学工程硕士点的学科和师资力量,以各位教授和博士研究方向,结合生物技术专业实际的特点,着重介绍生物技术专业的运用范围和在实际中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了解生物技术专业,认识到生物技术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低年级开设一些体现生物技术前沿讲座,向学生传达最新的生物技术专业研究成果和应用推广情况,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归属感。
二、改进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科研创新能力
作为教学的对象接受知识的主体,生物类课程的许多知识都以描述性的语言为主,大多数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老师讲,学生做笔记,很难实现老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而在现代生物科学的日新月异发展下,为了具体落实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方式要有所改进。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启发式、辩论式和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相出来,带动课堂的学习气氛,使学生由“被动”转化为“主动”、由“依赖”转化为“自觉能动”学习。
在教学内容上我们也做出了对应的改进,改变过去以分割知识点和单元模式为主要授课内容,采取了注重新和精的原则,通过适当地整合知识点使之成为一个案例,表达一定的技术原理和方法,使学生可以借鉴、移植,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及时将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新技术、前沿发展动态引入到课堂教学中,结合生物技术专业学科交叉的特点,将不同的学科之间知识联系,培养学生科研意识。
三、建立科研实践模式,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生物技术专业是一个实验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整个学生培养体系中实验教学占有很大的比重,注重实验项目与实验技术的综合与创新[7,8]。在现代生物科学的高速发展下,生物技术专业其实验教学改革目的和基本思想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采用实验项目与理论教学及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开放性实验管理,增设综合性实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目前,在一般的教学研究型地方院校,教师科研能力不强,部分学生对科研缺乏直观的认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意识,湖南工业大学在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情况下,生物技术专业以湖南省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绿色包装与生物纳米技术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中心为平台,以教师高水平科研课题为依托,给学生个性发展空间,全面推动大学生自主创新研究。
我们以《基因工程》实验课程为例,通过验证性实验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结合曾晓希教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土壤重金属生态毒性修复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研究》,设计一个“重金属污染土壤中抗镉微生物基因的筛选鉴定”实验,时间为两周,整个实验分为以下四个部分:抗镉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微生物抗镉基因提取与鉴定、抗镉基因DNA与载体的重组与筛选、抗镉基因在质粒的表达,实验将《基因工程》课程讲述的内容与用到的各种分子生物学技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有参与科研概念和过程。同时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独立完成本组实验,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科研协作能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非常活跃,提取许多疑问和想法,努力将实验设计做的符合课题的要求,并且每一个实验都是一脉相承的,前一个实验没有做好都会影响后续的实验,这对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都有很好的锻炼。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有利于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全面提高。
在生物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进展、新技术、新成果层出不穷,新的研究热点和学科不断涌现。在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教学中应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社会适应能力,全面提高生物技术本科生创新能力。
作者:李丁 李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