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本科教学模式探索毕业论文(共2篇)
第1篇:实训平台在本科药剂学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药剂学实验课程和实践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发现和分析及解决制剂研究或生产的能力。
1.教学现状
传统药剂学实验内容以验证为主,学生只是重复验证,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不利于高素质、创新型药学人才的培养。通过多年教学改革的尝试和探索,本课程对药剂学实验内容进行优化,减少验证性实验数量,开设设计性实验,并增加综合性实验,从而实现“基础训练—综合设计—实验研究”三层次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训练并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以及对药剂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多学科交叉创新能力。在实验内容上我们保留了典型制剂的制备,使学生掌握各剂型的概念、特色、性质、制备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要点与技巧等,为学生将来从事药剂工作和研究新制剂、新剂型与新工艺奠定基础,加强药物制剂新技术的应用,如微囊、脂质体的制备等。
但由于场地和实验条件的限制,药剂学实验仍停留在小试层面。一个药剂研究者如果不了解工业药剂,则无法预料工艺放大可能产生的问题,无法设计出可行的新型制剂。对于今后从事制剂生产的药学学生而言,获取与实际工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制剂技术、工艺设计、质量控制等相关知识很重要。在“制剂单元操作章节”中有关药物制剂设备与车间工艺设计中需要介绍大量设备工作原理及结构。采用课堂教授方式耗时过多,教师讲课抽象、学生接受较困难,效果亦不理想。校内实验课只能对一些重要制药设备通过教学见习的方式,达到了解基本结构、性能、使用方法的目的,而学生对多数大型设备仍非常陌生。无论对以后从事药学研究或制剂生产的学生而言,是药剂学实验及实践教育中缺失的一块内容。
2.实施方案
2.1实训认知和基本技能训练
大二暑期有针对性地到企业进行参观和体验,了解车间工艺流程设计及制剂设备。在药剂学理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工业药剂学相关背景介绍,掌握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基本理论、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使用等内容,对GMP设备使用及工艺、生产规范有一定的了解。修读《药剂学实验》课程,完成液体制剂、固体制剂、半固体制剂及药物新剂型制备的基本实践操作技能及评价药物制剂质量方法。进行实验室小试级别的粉碎、制粒、混合、压片、包衣、灌封、灭菌制剂单元操作,有助于进入实训基地进行中试或放大试验的理解和比较。
2.2实训基地沟通及课程资料准备
由于实训基地均分布于高职类院校,而普通高校缺少场地和实训条件。因此,我们采用高校相互协作交流,与省内药剂学实训基地合作,借用对方的硬件条件,让学生实际体验和参与GMP生产的过程,紧密联系行业,工学结合,做到“教学做”一体。将实验课上完成的制剂放大到GMP中,实现实验—实践的有机结合。
根据实训基地和课程要求情况编写课程资料,如生产工艺规程管理规程、洁净区出入管理规程、生产现场管理规程、记录性文件填写管理规程、清场管理规程等生产管理规程;固体制剂(片剂、小丸、胶囊)和小针剂的生产工艺流程及设备操作规范。在进入GMP实训基地前要求学生预先阅读,以了解实训场地固体制剂生产和液体制剂生产设备标准操作程序和岗位标准操作规范。
2.3实训内容及总结
进入实训基地后,学生分组,在每组两名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分别在固体车间、液体车间、制水车间进行普通片剂和小容量注射剂的生产实践。在粉碎、制粒、总混、压片、包衣、内包、洗瓶、称量配料、灌封、灭菌印包、灯检、制纯水(蒸馏水)几个重点岗位和制剂单元操作进行实践训练,训练制粒、混匀、压片、灌封、灭菌、质检等实践技能。
回校后,组织学生以GMP实施及操作规范、片剂制备、小针剂制备、质量检查为主题撰写实践报告,以PPT形式进行汇报,锻炼学生的组织、表达、合作等综合能力。
3.效果评价
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实训效果,实训课结束后组织学生填写“教学质量评价表”,对课程教学的最终效果进行打分,对实训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做出总结和评价,对今后工作提出建议及意见,并在毕业生中了解实训对就业的作用。
4.结语
利用高职院校GMP生产实践平台,进行校校合作、优势互补,解决本科学生无法参加GMP操作的教学实践问题。此实践基地将实践环境与授课环境合为一体,以制剂真实产品为载体,以制剂生产过程为导向的教学组织方式,将制剂生产的必备知识的传授融于真实产品的生产过程,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时空上将实验和实践结合起来,将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连贯衔接,并促进理论教学,实现药剂学教学的“理论—实验—实践”三位统一。
作者:孙晓译 李向荣
第2篇:以大学生创新课题为基础的药剂学教学新模式浅析
药剂学的宗旨是制备安全、有效、稳定、使用方便的药物制剂。药剂学是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融合了多种理论和知识,形成了多分支学科,包括:物理药剂学、工业药剂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临床药剂学等。现代药物制剂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虽然各个发展阶段并没有完全区分开,但反映了药物制剂发展的阶段性和层次特点。第一代为传统的片剂、胶囊、注射剂的发展。第二代是以缓控释放速度为目的的药物递送系统(DDS),包括缓释制剂、肠溶制剂。第三代为利用单克隆抗体、脂质体、微球等药物载体制备的靶向给药制剂。第四代为由体内反馈情报靶向于细胞水平的给药系统。传统药剂学教学对药剂学实践技术和前沿理论缺乏深入和系统的把握。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欠缺全面的实践教学,本科毕业设计由于时间较短,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很难形成连续的对知识的理解力。大学生创新课题的实施进一步弥补了药剂学传统教学的不足,对药物制剂专业人才的高素质培养极为重要。本文主要讨论传统药剂学教学方法的不足和弊端,并分析以大学生创新课题为基础的药剂学教学新模式的优势。
一、传统药剂学教学方法的弊端
药剂学理论课程的特点是内容多、实践性强、难掌握。传统的药剂学教学方法主要是课堂讲授方法。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很难进行有效互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往往具有被动性、机械性、反复性等缺点。例如,在《药剂学》第十八章,对讲授脂质体技术的讲解时,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会由于脂质体的抽象性,很难对脂质体有一个感性和直观的形象认识。学生往往需要实际的课题实验才能深入理解这方面的理论,采用传统的药剂学教学方法,只能使靶向理论停留在纸面上,很难结合前沿热点领域对靶向制剂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和亚细胞水平进行吸收和消化。传统药剂学教学在知识的掌握上往往只重理论、弱化实践,形成了学生实践性能力低下、动手能力差的缺点和弊端。
二、大学生创新课题的实践性和长期性
目前,全国及各省市都实行了大学生创新课题,目的是鼓励大学生在业余时间通过指导教师设置的科研课题进行自主研究。大学生课题主要仿照硕士生或博士生的培养模式,以课题为核心,以研究内容为主线,针对前沿热点问题进行立项。大学生创新课题的结题必须以发表省级及以上论文为准。大学生课题的前期调研、项目执行、课题结题一般都由学生实际完成。大学生创新课题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可以为大学生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有效的铺垫,同时可以和毕业课题进行优势互补,使学生提前了解学科研究热点方向,进一步使抽象的理论具象化。各成员根据分支内容进行协作、独立的实验研究,这种长期性确保了课题内容的完整性,有利于大学生课题成果的产出,有利于培养具有强实践性的高素质药学毕业生。
三、以大学生创新课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的优势
笔者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指导了2项吉林省大学生创新课题。前一个课题主要围绕着表面活性剂类药用辅料、药物的增溶与助溶方向进行设置的。学生需要首先查阅相关文献,了解表面活性剂的性质、昙点现象、溶解度原理、结晶原理等背景知识,然后对所研究的新型接枝共聚物的昙点变化规律、对药物增溶效应、药物结晶抑制效应等内容开展立项与研究。后一个课题主要围绕药物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中的固体分散体技术进行展开,主要包括固体分散体的概念、材料、类型、物相鉴别、制备工艺等背景知识和理论要点。在课题结束后,必须撰写综述论文和研究性论文对课题进行总结及数据结果分析。相对于传统的毕业论文式实践教学,大学生创新课题使学生有更长时间去理解、消化、吸收前沿学科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是对常规课堂式教学非常有益的补充,对大学生实践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综上,大学生创新课题在全国蓬勃兴起,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课题一般都择优选定,不具有常规教育具有的普遍性。但随着国家政策的推进,必然有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创新课题中来。但不容否认的是,大学生创新课题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为药剂学的教学效果提高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
作者:时念秋
上一篇:信息安全本科毕业论文(共3篇)
下一篇:预防医学本科毕业论文(共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