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双困生政策对大学就业指导的影响分析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2013年毕业生人数为699万人,2014年为727万人,2015年的毕业生达到了大学生就业的历史高峰,人数达到了749万人,比2013年净增了50万,增幅为7%,预计到2016年毕业生将达到770万人,这还没有算上往年未就业的大学生和海外留学归来人员。从整个国家来看,随着经济结构调整,部分国有企业的大量职工下岗待就业,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这样一来,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形势越来越严峻。
一、双困生现状分析
双困生,是指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困难毕业生。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我国各类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约400多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至25%,其中特别困难的占8%至10%。高校困难毕业生群体与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在求职中相比较,签约时间进程慢,签约率低,岗位偏差,后续服务与指导显著,关心高校困难群体就业,提升困难学生就业率,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部分。
现阶段的双困生帮扶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经济困难补助。在当前的高校中,学生之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采取一次性经济补助的政策。
(2)專项指导。辅导员对双困生求职情况进行跟踪,收取双困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的需求与疑问,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与服务。
(3)岗位推进。在就业推荐上,对双困生提供多个就业岗位以供选择,协助其尽快落实就业岗位。
(4)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大学生心理介于成熟与不成熟之间,社会阅历较浅,不能正确认识多元化的社会经济现象,大部分双困生存在自卑心理。
二、双困生政策的不足之处
双困生政策的出台,是出于增加困难毕业生就业机会,提高毕业生就业比例的得力举措,但任何政策,都有着其局限性,更反映出当前大学教育的短板。
(1)经济补助治标不治本
对经济困难学生给予一定的现金补助,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经济阻碍,减缓学生求职路上的经济负担。但是一次性的经济补助,可能会造成学生短时间的富裕而不知道怎么分配,还会滋生他们的依赖心理。
(2)就业观念落后
现行的就业观教育主要侧重如何降低就业期望值,以尽快找到工作岗位,缺乏对困难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与服务。高校在进行就业观指导与服务时,往往忽视了社会和家庭对困难学生的多方面、深层次影响,指导与服务理论联系实际较少,从而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3)就业心理辅导缺乏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已经对困难毕业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重视起来,也做了一些工作,但针对高校困难毕业生心理的专门研究和辅导仍然较为匮乏。
三、应对策略
(1)从政策上支持双困生的就业能力培养
双困生是大学生就业队伍中的弱势群体,高校制定适当倾斜的就业服务政策非常必要。要形成有利于促进双困生群体就业服务的有关制度,安排一些模拟就业面试。通过为困难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勤工助学活动,把经济上的资助与提高困难学生的各种能力结合起来,实现提高综合素质和全方位能力的目的。
(2)加强多方面能力培养,提高竞争力
要逐渐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交际能力、自主能力,把就业服务意识贯穿到整个大学生涯,并利用就业指导讲座、宣传橱窗、海报、就业网站、班级QQ群、微信群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传递国家和就业相关的一系列政策,向困难学生介绍求职的程序和面试、简历的注意事项,让困难学生形成自主思考、积极健康的人格和勇于拼搏的精神。
(3)提早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帮助高校困难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通过对职业生涯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测定、分析,确定个人职业目标,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在大学学习生活中不断修缮,使规划更符合自身实际情况,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与指导,了解困难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性格类型、职业适应等方面的情况,帮助他们掌握合适的求职和面试技巧。
高校双困生的就业服务工作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困难学生的就业水平直接影响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整体水平,应当引起全社会、尤其是高校教育系统的高度重视。困难学生的就业问题,应该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从入学的那天开始,就培养他们的就业意识。高校教育以人为本,让每一个学生能够顺利毕业、成功就业是以人为本的最好的诠释。高校就业的服务与指导工作,是整个高校教育体系需要长期思考与奋斗的工作,会在实践和摸索中,逐渐成熟和完善。
来源:青年时代 2016年11期
作者:谢洪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