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双一流”建设引领大学本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双一流”建设的实质也就是对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建设。国内开展重点大学建设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而重点大学的建设往往与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水平与经济需求有着直接的联系,主要有“211工程”与“985工程”两大代表,为国内教育事业与经济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立足于我国“两个一百年”发展战略,国内高校必须以“双一流”建设为改革发展目标,借鉴其他高校转型经验,不断优化自身教育理念与模式,以谋求更好的发展。
一、沈阳大学“双一流”建设内容
(一)建立健全的现代化教育机制
依托于中共沈阳市委提出的有关打造国际化环境意见,沈阳大学以多层次社会服务设施教育体系建设为立足点,不断对现有的教育机制进行优化,构建了多层次、多类别的教育机制,以满足国内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推进背景下市场对现代化人才的实际需求。尤其加强了校企合作相关教育改革工作,不断提高校内本科学生的创新能力,优化各学科教育内容,初步将沈阳大学打造成为具有专业人才聚集、实践创新人才培训的重要基地,有效弥补了国内教育体系中所存在的固有问题。另外,结合大东区与沈北区相关部门,构建了附属学校,以优化当地基础教育体系。同时借助继续教育与应用技术平台,以培养高校学生职业素养与执业能力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市场核心竞争力,落实了对现有教育机制的完善工作。
(二)加快国际化人才培养步伐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背景下,沈阳大学切实落实了“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艺4.0”战略合作相关事宜,依托于学校现有的信息学院资源,加强了对自动控制、通信与机械制造等专业的融合改革,并以联合办学的模式,构建了全新的应用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就沈阳大学本年度22名与德国联合培养的本科学生来看,大部分将就业目标定位在了中德产业园区内,初步实现了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
(三)优化营商环境
沈阳大学根据市委市政府“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的现实需求,依托于本校转型改革试点的优势资源,引进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优势教育师资力量,已经建立了7个初具规模的省级实验室与1个当地重大科技平台。已经完成调研报告16份,其调研结果为市政府发展决策提供了有效的参考资料,可以说“沈大力量”已经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充分的支持。
二、沈阳大学转型改革给“双一流”本科教育的启示
借鉴沈阳大学打造国际化环境的启示,国内“双一流”本科教育改革也可以以此为基础,不断实现教育机制与环境的改革,总的来说启示主要有以下两大方面:
(一)打造特色“双一流”,避免教育同质化
就国内高校建设发展历史来看,大多只是照搬其他重点大学的改革发展成果,并没有结合校类特色资源,打造特色一流高校与一流专业,教育同质化问题普遍存在。而依托于沈阳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教育的改革转型来看,笔者认为国内其他高校必须结合市场需求,体现出自身的特色与专长,避免“样样懂,门门瘟”的尴尬局面。必须结合国家政策、政府决策与市场机制,以国际化市场供需关系为向导,将教育理念与机制的创新置于较高位置,以市场运作规律为实现战略目标的首要依据,不局限于国家的统一标准,结合竞争机制,不断优化高校建设与学科建设。
“双一流”高校的建设不应该受到国内高校排行的限制,应当在充分认知自身教育機制与教学资源所存在问题、理解排行诊断偏差的基础上,加强对本校内涵的开发;结合校内优势资源,建立具有特色的学科,不应该只是简单地为了提升所谓排名而盲目地照搬其他高校的发展经验。同时还应该对本校的培养目标加以充分明确,对针对应用型、研究型等人才所需要的培养模式进行详细认定,将重心由竞争转为合作,开展联合办学模式,以优势资源积极促进“双一流”建设的发展。
(二)结合社会经济需求,创建多元化建设路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双一流”高校建设的成功与否应该交给社会与国家评判。一方面需要符合与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需求,另一方面也需要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也就是说,“双一流”高校的创建应当对国际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针对国内重学术研究、轻应用技术培养的现实问题,必须加强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加强实践与理论的融合,避免教学过于理论化的现实问题。
一流学科的建设必须立足学校与地区优势资源,以培养一流学生为首要目标,依托于学生与教育的相互关联,不断优化学科教学模式与资源。同时还应该尽可能争取国家与政府的资金支持,以推动学科发展,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另外,必须调动本科院校教授的教学积极性,毕竟各院校教授是建设“双一流”的中流砥柱,在优化校内硬件设施的同时,提升软件资源应用效果,以此全面推动我国本科院校的“双一流”建设。
一言蔽之,参考沈阳大学“双一流”建设的发展经验,国内高校应当从避免同质化与多元化教育建设为入手点,在不断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同时,打造一流特色学科,以促进院校自身与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杜争华,徐娜,李莉,等.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 为振兴发展提供新动力[N].沈阳日报,2016-11-16.
[2]李蓉,陈志刚.“双一流”创建背景下的高校大部制改革建设研究[J].江苏高教,2016(6):43-46.
[3]王钱永,任丽清.“双一流”建设视角下地方高校区域创新能力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6(10):38-42.
[4]侯晓苏.浅析双一流建设视角下的高校发展规划[J].教育现代化,2016(21):243-24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