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讨
很多的高校大学生对毛泽东思想课程的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那么怎样改革学习毛泽东思想政治课程是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考试和考核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对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手段。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以西安培华学院为例,分析了“概论”课考核方式的现状,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路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是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为了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近几年我校除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外,还对传统的考核方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目前在该课程的考核上依然是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能力的考核,忽视对其能力的考核,这既不利于《概论》课教学的目的的实现,也不利于“概论”课内容真正进入头脑。基于此,课题组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高校思政课考核实际,提出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体系的基本思路及具体方案,以期为我校创新素质教育的改革提供方法的借鉴指导。
1.我校《概论》课考核改革现状
这几年,我校本着教考一体的精神,在《概论》课考核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尝试,逐步形成了多种考核方法相互配合的新型考试、考核模式。
1.1在考核方式上,引入过程性考核
尽管考核是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但考核方式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反过来对教学的实施和教学效果也会产生影响,好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大学生能力养成会产生积极引导作用。以往的课程考核以单一的书面考试为主,对思想政治的知行合一和实践性不能很全面地体现,为此,我们改革了传统的考核方式,制订了一套平时考核(40%)+期末考核(60%)的结构性考核指标体系,有效地促进了知识与能力,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平时考核主要由考勤、案例讨论、平时作业、新闻播报及笔记五部分组成,占该课程总成绩的40%;期末考核采取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学生对《概论》课程的全面掌握能力。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辨析题、简答题、材料分析等5种类型,满分为100分,按实际成绩的60%计入本课程综合成绩,具体考试时间由学校统一安排。其中,平时成绩不及格不能参加期末考试。
1.2在考试方式上,将传统的死记硬背式的闭卷考试方式变为开卷考试
长期以来,大多数高校都采用闭卷考试的模式,它虽然有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但它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能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这种“一卷定乾坤”的考核模式,往往会导致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临考前突击复习,只要强记能力突出,有时还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而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和深化知识的真正人才却难以得到好成绩。为此,我校将传统的死记硬背式的闭卷考试方式变为开卷考试,这一改革,不仅把学生的注意力更多地吸引到了平时的课堂学习之中,促使其提高听课注意力,而且通过实践环节,在某些知识点上深化课堂所学,强化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了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概论》课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通过上述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现行的考评体系依然存在相对滞后现象,存在着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种种情况,具体表现在:
第一,考核内容、标准同一。
我校“概论”课程的过程性考核对任何专业的学生都采用的是同一个评判标准,这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因为它忽视了学生的差异化因素,无法真实有效地考核学生。文理科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有较多不同,他们在出勤和课堂表现等方面也有较多差异。据大多数老师反映,文科类的学生课堂纪律好,学习自觉性较强,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但是课堂的活跃度不高;理工类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课堂纪律不够好,迟到、早退现象较多,但是思想比较活跃,求知欲强;艺术生课堂纪律较差,迟到、早退现象比较普遍,很多老师甚至不愿意给艺术生上课。这些看似平常的现象,其实反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包括考试考核环节中存在较为严重的脱离实际问题。另外,同一的考核标准弱化了教师教学的差异化意识,助推了思政课教学的同质化,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第二,重“课堂”轻“课外”。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门核心课程,《概论》课的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必要环节,前者重在课本理论知识的讲授,后者侧于所学知识的课外亲身体验,全面的考核应该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考核两个方面。但是,目前我校《概论》课的考核只包括理论教学和课堂实践教学考核,没有把课外实践考核纳入考评体系当中,这主要是由于课外实践教学活动没有实现常态化造成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及其考核的不到位,必然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对教学目标的全面考核。
第三,期末考试试卷同一。
我校思政课除了思修,基本采用的是全校统考的模式进行,即所有的本科或专科学生在同一时间,使用同一份试卷考试,然后根据统一标准答案给分。这种考试方法貌似公平,但实际上是不公平的。因为它忽略了文理(背景)等学科类学生人文素质基础的差异。起点不同,要求结果相同,在教学实践中必然会产生问题。首先,造成很多学生考试不及格的现象。以我校为例,在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概论》期末统考中,班级学生不及格率达到30%以上的均为艺术类和理工类的班级,文科类一个班只有一两个同学不及格。这说明该门课程的试卷命题是不科学的。统一考试模式不仅会挫伤理工类、艺术类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而且还会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思政类课程的反感情绪,迟到、逃课、不认真听讲等现象愈发突出。
第四,重知识,轻能力。
我校《概论》课程成绩评定由两部分组成,即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占总评的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并规定平时成绩不及格的同学总评成绩也不及格,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看笔记”的侥幸取胜心理,但是由于平时成绩比例较低,不能很好地体现对学生学习过程和能力的考核,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对学生来说,学习依然是被动的、无趣的。
为了取得高分,有的学生更愿意在试卷上填写“正确答案”而不是真实感受,这种重知识、轻能力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严重地损害了思政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造成了学生的双重人格。
3.“概论”课考核方式改革的基本思路
3.1在成绩评定方面,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创新平时成绩评定的方式方法
《概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问题。因此,《概论》课考核应注重学生的能力评价以及思想道德素质评价,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考核。对于我校而言,应将平时成绩由原来的40%提高到70%,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学生树立脚踏实地的学习风气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在平时成绩评定的方式方法上要有所创新,考核的时候应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尤其是文、理、艺术学生人文素质的差异。比如,对于文科专业的学生,教师应多选取与教学相关的案例,多创造说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对于理科生,教师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艺术生,应注重考查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3.2在考试内容方面,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考
文课、理科及艺术生其学习兴趣、理论基础和行为习惯有很大的差异,如果采用同样的考题,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考试内容应结合各个专业的特点,针对学生需求的差异性而设置考试内容,不一样的专业不一样的考题,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答题。试卷类型可以分为文科卷、理科卷、艺体卷三个类别。文科类试卷侧重原理、概念基本知识的考核,思维开放,注重拓展,主要挖掘学生能力。理科类试卷注重文化底蕴的考查,通过事例进行辩证,用自己的立场、方法回答问题。艺体类试卷结合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考试内容更加故事化,结合背景材料作答;另外,在考试内容上,应相对减少客观题的分值,加大主观分析题的比例与分数,把社会上的典型事例和国际上的最新时事加入到考试内容中,综合考查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3在考试形式方面,增加实践考核的内容
《概论》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促进思政课理论联系实践,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关注社会,而且可以培养大学生观察社会现象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因此,开展社会实践活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高校应该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可以让学生以团体或个人的形式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就所学内容到农村、企业,或社区等地方进行调查或访问,活动结束后指导学生完成调研报告。此项成绩可以占到平时成绩的30%。
作者:邢波
上一篇:公安院校《毛概》课程改革探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