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校园传统文化建设思考
当前,在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的形势下,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电大)的发展又面临着新的考验。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我国传统文化历久不衰昭示我们,人才的培养与成长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的养分。任何人都不同程度地浸润于传统文化之中。电大在硬件设施相对占有优势的情况下,如果能在软环境建设方面狠下功夫,加强校园传统文化建设,将二者有机结合,对提升电大办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君,刘义青
电大与其他高校在学习时间上的区别是:学生是在职职工,要业余时间学习;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差,但社会生活经验多,行为规范与社会公共道德意识较强;其次,电大与夜大、业余大学的区别是:开放远程教育,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进行电大网上学习。没有统一的学习进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在方便的时间进行学习,且网上学习资源丰富,可选择性大,按照适于自己的方式和速度选择考试课目。最后,电大与网络学院和在线大学的区别是:每个学分有一定的面授学习要求,每门课程有专职辅导面授老师,负责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完成课程的学习;有参加社会实践的专门基地。
开放是电大办学的主要特征,电大的物理校园是开放的,电大的网络虚拟校园也是开放的。这一方面表明了电大教育的影响面是广泛的,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寻找和发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结合点,赋予它新的时代气息,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道德的规范。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重伦理价值取向,以扬善抑恶为核心,以真、善、美相统一,以道德教化为目的的伦理型文化。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忧国忧民、和谐持中等思想,有利于新时期人的思想素质的提高,在电大人才培养模式中应当加以弘扬。
首先要强调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自强不息”是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要求人不断地有新的追求,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成就。《周易》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奋进,永不屈从于外来的压迫。《大学》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人生思想、观念,都要不断的进步。满足于今日的成就,即是落伍。自强不息还体现为一种自立和自尊的人格特征,形成中国人讲名分、重气节的民族精神。孟子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三谓大丈夫”。这使得人们追求一种独立完善的人格,这种美德流传下来,成为人们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精神力量,并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电大的学员都是在职学习,工学矛盾是比较突出的。能够选择继续教育就是在积极地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但是在实际的学习中坚持践行“自强不息”就要求学员要有克服困难的恒心,在日常的学习中不好高骛远,努力安于平常,善于利用、分派时间。电大学习的过程不仅提高了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磨练心性,坚强了意志。
其次要强调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文化财富之一,是一种文化传统,古已有之,渊源至深。从孔子讲“诗可心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打上了这种忧患意识的烙印。从岳飞的“笑谈渴饮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忧患意识就是一种爱国精神,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从一定的角度来说,正是因为中华文明孕育和包含着的忧患意识,才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以自主学习为特点的电大学习模式更要求学员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一方面继续深造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另一方面遇到学习中的困难时,不能轻易放弃。忧患意识不是祀人忧天,而是源自“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和觉悟。忧患意识应该更多地诉诸理性,是一种进取的意识、创新的意识、不服输的意识,也可以说,忧患意识其实是强者的意识,忧患意识更应该表现为破解各种发展难题的实际努力。
最后要强调和谐持中的思想境界。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即认为每一个事物都应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然地发展。这其中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还认为,必须坚持“中庸”之道,即做事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反对走极端。孔子称“中”为“无过无不及”,这并不仅仅是方法上的适中,“无过无不及”是在长期教化过程中,主体逐渐泯息个性之中的偏颇,摆脱物欲的蒙弊,提升生命的本质,使个性情感上升为普遍的道德情感之后而获得的一种情感和行为的合适感。“中庸”不是方法上的哲中,而是生命的品质、智慧的圆通。追求中庸之道,内外协调,保持平衡,不走极端,这样一种思维方式使中华民族形成了一种稳健笃实的民族性格。
电大学员来自社会各个行业,是一个社会的缩影,社会的和谐正是个体和谐的总和。通过在学习中传播中庸之道,可以让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同时可以影响自己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态度,对于学员的人格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电大校园传统文化建设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要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网络氛围。网络是电大学习的主要平台。当前,网络世界实在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如何提高学生对电大网络的点击率,这不仅需要技术上的支持,更需要通过传统文化渗透来吸引学生。学校应充分利用电大网络优势,营造一种健康向上、和谐有序的网上舆论氛围。可以在网上开设一些以传统文化内容为主的专栏,提供学生专门的网站和书目。同时学校要加强网上舆论引导,抵制各种不良信息传播,引导师生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氛围。例如,我们在网站上建立了当地传统文化专栏,让学员感觉传统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其次要搞活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电大开放教育环境下校园传统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来电大上学是深造,就要求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升华。因此,不仅要认真读书,而且更应重视社会实践。传统文化渗透到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针对学员都是在职人员,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立足自身岗位,发扬传统文化。
再次是要加强小组学习中的协作。电大为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班内提倡建立学生学习小组。积极健康的小组活动可促进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学习小组也是校园传统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可以通过布置小专题,共同总结,提升学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最后是强化教师的师德建设。在电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不仅表现在学习中,而且体现在道德教化中。电大学生虽然在社会规范和社会公共道德方面有了较强的意识,但要以现代大学生的道德规范来衡量他们,在道德方面有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就具备传统文化中的美得,以此更好地影响学生。
总之,传统文化的内容是广博的,借助电大“终身教育”的平台,传播传统文化,可以显示出学校的竞争实力,充分体现求实创新、大气开放的电大办学形象。我们应该充分地尊重和珍惜中国传统文化,创造一种有利于传统文化批判性继承与反思创新的社会环境和条件,致力于将文化传统融于电大教育之中。本文来自《内蒙古电大学刊》杂志
上一篇: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探析
下一篇: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