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等教育对国家教育扶贫战略的重要性研究
摘要:“扶贫先扶志”是目前我国脱贫攻坚战决胜阶段的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的诞生我想并非空穴来风,恰恰是奋战在一线的党员干部的工作总结,也是多年扶贫过程中的结点所在。“志”在表面的意思是志气,也指的是人的精气神,往深层次上来分析,可以延伸为人的内涵、思维方式和格局。解决“志”的关键所在还是教育,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其自身知识储备、素养内涵、思维方式和人生格局都会有“质”的改变,这也是我国未来预防脱贫攻坚战过程中“返贫”的关键点所在。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扶志;教育扶贫
2020年我国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实现,因为我们党、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传承是最伟大的。一个问题的解决相对应的会产生另外一个问题----“返贫”,解决“返贫”问题就是我国脱贫攻坚战过程中的另一个问题。党中央在这个问题上,采取了多项措施以保障“返贫”现象的的不出现,或者少出现,但是其关节点还是帮扶对象的“志与智”的问题。志气不足,人自身就会懒惰,在思想上就会过度依附帮扶人和政府部门,而个人则不思进取;智力不高(这里说的是知识储备量不够),在生活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就想不到出路,故而故步自封。围绕脱贫攻坚道路上遇到的种种问题,说到底还是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偏远地区群众受教育程度较低造成的,由此国家提出了教育扶贫的战略目标,以保证我国脱贫攻坚战的顺利完成。
一、地方高等教育肩负着为地方输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普及性人才
地方高等教育是有区别于国家战略的高等教育,就那我国的现状来说,地方的高等院校与国家的211、985院校相比,在人才培养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人才培养的数量上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国家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更高、更精、更准,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国家战略培养人才,代表的是国家发展的风向标;而地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是要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才并输出合适的人才,更多的是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的服务型人才。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应具备一下三方面的特征:第一、开设专业的特殊性,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不能好高骛远或者盲目跟风,定位要瞄准当地的经济形势和文化特色,来定位人才的培养方向。比如说在桂北地区,经济相对于北上广要落后很多,新的信息技术也跟不上,在前几年的专业建制中很多艺术院校盲目的跟风申报了动画专业,动画专业在十年前确实是最时尚最前沿的专业了,但是地方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市场需求的缺失、教学设备的落后以及师资力量的不足,导致大部分的动画专业以停止招生或者强迫转型为结局。桂北地区属于少数民族聚集地,文化丰富多彩,在此基础上开展以弘扬和传承民俗文化、民俗工艺为主的专业,是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由此这几年地方高等艺术院校纷纷开设了工艺美术专业、影像艺术专业,不但对当地的民俗文化、传承工艺起到了传承、弘扬和宣传的作用,对地方旅游工艺品市场的开发和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第二,招生对象的普及性,在招生对象和人才培养方面,要以当地学子为主,为提升当地人口的整体受教育层次上做贡献。在2019年5月21日,中央电视台在采访华为集团董事长任正非先生时,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谈到了教育。“记者:当外界都在担忧华为如此生死攸关的一个时刻,您反而有点超然物外要谈教育,教育还是您最关心的事情,为什么?任正非:我们根本不认为我们会死,我们为什么把死看的那么重?我关心教育不是关心华为,是关心我们国家。如果不关心教育,实际上我们会重返贫穷的。”是的,教育的落后就是贫穷的根源,回想一百年前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是那么的豪迈!为什么?因为他要用文化唤醒大家,唤醒这个民族。前段时间在微信圈看到这样一个笑话,说是笑话,其实也是很可悲的一件事:事情是这样的,有个女孩子说有人跟她顶嘴,对方非要说鲁迅先生姓周不姓鲁,她说,若果鲁迅姓周不就是周迅了,不就变成一个女人了,所以这个女孩就很生气,认为对方是错的,自己要发朋友圈让大家来评理。由此可见我们国家的教育还是任重而道远,作为地方高等院校,要肩负起为地方教育的普及性做贡献,积极探索并开设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适当扩大招生,尽可能的普及地方人口的受教育层次。
二、地方高校应立足于本地的精准扶贫的策略研究
“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最早是在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习总书记的高屋建瓴就在于其倡导的精准扶贫,并不是简单意义上准确找到被帮扶对象,而是有更深刻的意义,在于精准扶贫的前提: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这三个前提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在精准扶贫的前期,由于部分党员干部对精准扶贫的深意理解的不到位,造成了一些“典故”的诞生。比如说:“杀牛吃肉”、“政策要挟”等,杀牛吃肉讲述的是扶贫人员在不了解被帮扶对象实际情况的前提下,用财政资金买了一头母牛送给被帮扶对象,意原是想让其把牛养大再生小牛,然后卖掉小牛以提高经济收入,如此循环而达到脱贫致富,结果没想到对方在某节日为改善生活把牛杀了吃肉了,也许这就是杀鸡取卵的现代版故事吧。政策要挟讲述的被帮扶对象很懒,但是了解国家政策,知道如果完成不了扶贫任务,扶贫人员就不能撤离工作岗位,就以此为要挟,每天吃了睡,睡醒了吃的套取国家扶贫资金。我们也许觉得这种事情怎么会发生的,这简直是太幼稚了,其实不是,它是真实存在的,由此可见,精准扶贫真的是需要策略的。“修路”这个“典故”可以说是很经典的具有策略性扶贫故事,故事的原型是这样的,政府修路就需要拆迁,拆迁就需要支付拆迁费,但是在很偏遠的山区,扶贫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如何支付繁重的拆迁费,还有很难因小事情而调和的邻里矛盾。在这样的情况下扶贫组就把路修道村口,村里的路就暂时不修了,并且告知村民,村里的路大机器进不去不能修,需要自己打好地基,政府就免费帮铺好沥青。村民一听免费帮铺路,就自发的协调邻里关系,并把路基打好了,随后路就顺利的铺好了。这件事看似简单,其实隐藏着很深的策略,第一、很好的调动了农村的劳动力,参与到自身的脱贫攻坚战中;第二、农村最难处理的就是邻里关系和小矛盾,村民自己协调,省去了扶贫人员繁重的思想工作;第三、免费铺路,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民之间自己协调路怎么走,拆什么不拆什么,怎么互补等,为国家财政省去了不少的拆迁款。
地方高校作为地方高等的教育与科研机构,应当主动的研究国家扶贫攻坚的政策,深入调研一线扶贫队伍在扶贫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并给予策略上的支持。第一,作为地方高校,扶贫工作责无旁贷,主动到基层了解民俗民情,调研相关资料,为扶贫攻坚战搜集充分的资料并进行策略上、技术上的支持。中国地大物博,每一块地方都有着悠久的传承和文化积淀,地理环境也不尽相同,针对不同的地方,扶贫的项目和倾向是不尽相同的,这就需要详细的调研、研究和發掘。就拿桂林的山区来说,可以说十万大山下风采各异,又是31个数民族的聚集地,旅游是桂林大环境下的主产业,但是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旅游,有的地方有着传承千年的罗汉果,有的地方有着优秀的富硒土地,有的地方有着优秀的传承工艺,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开发方向,百花齐放的实现大家共同小康生活。第二、地方高校聚集着全方位的人才结构,通过优化配置,为地方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升级献计献策。
三、地方高校应为地域经济的发展储备人才
华为集团董事长任正非在2019年5月21号中央面对面访谈节目中这样评价人才的重要性:在二战时期,德国由于不投降被炸的片瓦不剩,日本虽然投向了,也是被美国炸的也很惨,但是只要人(人才)还在,几年后一切有恢复的和战前一样,甚至很多建筑修复的一模一样。是的,这就是人才的力量,人才是新时期国家发展的基础和动能,钱砸不出5G芯片,但是数学家、物理学院、化学家可以。地方高等院校,一定要有高瞻远瞩的目光和战略思维,为地方经济的长远发展储备人才。第一、结合地方的产业需要储备人才。2018年刚刚升格的北部湾大学,其特色专业就是海洋生命科学,为什么学校不予余力的筹建海洋生命科学?这是其独特的地域环境所决定的,地靠北部湾海域,面向整个东南亚国家和南海水域,这是它的优势也是它的特色更是它必须为国家攻克的海洋战略。桂林旅游学院的亮点专业就是以旅游学为主导的相关专业,为什么呢?因为其地处山水甲天下的国际旅游胜地---桂林,在桂林旅游才是支柱产业。作为地方高等院校,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不同学科人才,源源不断的为地方的经济发展输入新鲜血液,增添活力。第二、为地方的基础教育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就目前来看,我国的中西部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师资过于落后,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人才来补充这项不足,其涉及面不仅仅是数理外等主干课程,音乐、美术等艺术类教育更是缺失的严重。基础教育的扶贫,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不仅需要人才对教育事业情怀的热忱,更重要的是政府在师资资金上的政策倾斜以及职业规划上的政策倾斜,再苦不能苦教育,再穷不能穷教师,这是一个民族教育战略的底线。第三、针对国家精准扶贫的战略需要,地方高等院校应该进行精准教育扶贫,组织不同专业的专家学者进行一对一帮扶,需要技术的就进行技术培训、需要爱国主义教育的就进行思想教育、需要心理咨询的就进行心理辅导等,全方位的提高基层被帮扶群众的素养,总之一句话,谁贫困就扶持谁。
四、地方高校应率先强化毕业生深入地方参加支教活动,为地方基础教育“添砖加瓦”
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薪火相传20年,支教累计服务时长75万小时,教授学生超过1.9万人,青海省委书记王建军同志这样评价他们:“用信念成就青春之母,用情怀担当青春之贵,用激情散发青春之光,用吃苦避免青春之憾,用奋斗谱写青春之歌”。支教,本身就是具有奉献型、传播性和辐射性,不但感染着自己,同时也感动着身边的人,一代代的传承下去,促使边远地区的基础教育不断的发展。首先,由于我国地缘结构的复杂性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偏远的山区教育发展比较滞后,缺乏优质的师资队伍。这种教育资源的缺失,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的扶贫攻坚战的实施,这部分群众文化程度不高,农业种植基本上是“靠天吃饭”,思维方式也相对落后,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基本上是处于脱节状态。在国家脱贫攻坚战中,这部分同胞是重点关照的对象,同时也是最容易“返贫”的人群,而解决这一难题的根本就是教育。其次,支教群体是服务性群体,基本上处于无社会和家庭压力或负担的群体,应国家号召深入基层,深入国家的教育事业奋斗的人群。高校支教团队一般情况下文化素养较高,是对边缘地带师资队伍的有效补充,在支教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不但可以为基层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也可以磨炼自身的意识,提高自我修养和情操,同时在实地生活和调研的同时,更加了解国情,促使其自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地方高校应该积极相应国家教育扶贫的战略思想,积极组织支教团队,深入基层从事基础教育工作,促使我们的学生无论从专业素养上还是从爱国主义情操上,都得到锻炼。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少年强则国强,是的,一个国家强盛的基础是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完成的。华为集团董事长任正非说:用最优秀的人培养培养更优秀的人,这样我们的教育就会出现马太效应,我们的民族才会有希望。
五、地方高校应发扬“联动”机能,为地方的扶贫战略提供技术与智能支持
所谓“联动”就是要积极的调动能调动的所有资源,包括技术、智力、资源等,在大数据的环境下形成一个资源的配置库,随时调动可以调动的资源为脱贫攻坚服务。第一,要建立技术联动,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融与共享,在脱贫攻坚期间一旦有需要时,第一时间提供技术支持。比如说,某地区的的种植需要提高产量,这就需要农业专家提供技术支持,某地区出现其流感需要控制,就需要生物与医药专家提供技术支持等等,把脱贫一线的经济损失降到最小。第二就是资源联动,通过大数据库的合理调配,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尽可能的为国家财政减少负担。第三就是智力联动,或者说是成功经验分享的联动,遇到问题在寻求解决方案时,大家可以分享解决相似问题的成功经验,共同讨论以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六、结语
教育是解决贫困的一把尖刀,它既可以稳步的实现全民脱贫,更能有效的遏制“返贫”现象,同时教育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基石。华为集团董事长任正非说:芯片问题,光砸钱不行,需要砸的是数学家、物理学家等,可见人才的重要性,而中美贸易战的根本问题还是教育水平问题。以其说中国和美国在将来的竞赛唯有提高教育水平,不如说,在我国脱贫攻坚战的道路上也唯有提高全民的受教育水准才能真正实现脱贫,彻底遏制返贫。我国地缘结构复杂,边远地区与城市的教育资源严重失衡,要实现全民优质教育,可以说地方高等院校的责任是任重而道远。
作者简介:曹庆云,男,(1981.01-),汉族,河北邢台人,副教授,硕士学位,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计算机应用系专业教师,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
上一篇: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探析